|
从国家粗放式扶贫到精准扶贫,她由“兼”到“专”,一干就是15年。期间,她既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也没有绚丽骄人的工作成就,而是在农村这个最基层、最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从来没休过公休,甚至还舍弃“高薪”,无怨无悔,她是领导心中的“百科全书”,同事心中的“专家”,贫困户心中的“贴心人”。她在精准扶贫中的平凡岗位上,一丝不苟,用执着的态度感染着每一个人。她,就是安源镇石板村村委委员兼扶贫专干唐海萍。
她有一颗坚定的心,甘愿选择坚守
2004年,唐海萍31岁,在当时村干部的推荐下,她来到村委担任后备干部,领导安排她协助民政、计生工作以及村里的一些日常事务。由于高中毕业,有一定的文化底子,脾气好,做事勤快,她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据唐海萍回忆:“她担任村后备干部14年,直到2018年换届才当选为村委委员。在担任村后备干部期间,最早每月工资是240元,后来涨到700元,最高的时候也就是1300元。”家人见她每月这么低的工资,当时儿子又正在读小学,家庭缴用也大,很不赞同她来村里工作。2007年,离石板村不远的工业园区一家电子厂招工,在家人的劝说下,唐海萍应聘成功,月工资近3000元。这一跳槽,可让村里领导发了慌,一时间上哪去找这么一个人,于是又是打电话、又是到家里请,加上很多村民也希望她留下,最终唐海萍选择了坚守。有人问:“海萍!你当初为什么选择留下呢?”唐海萍回答得很朴实:“我自己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石板人,嫁也嫁在石板,也确实想为村里的发展出份力。同时,我父亲曾经做生意赚了些钱,宁愿不为自己购置摩托车也不忘为石板小学送去桌、凳等物品,我这也算是一份传承吧!”她有一份执着的态度,成为平凡岗位上的 “专家”子很长
1 专干,专干,一要专,更要干,这是扶贫人唐海萍的真实写照。全村贫困状况如何,多少贫困人口,什么原因致贫,如何脱贫……这些问题时刻让唐海萍牵挂。自从2013年扶贫工作进入攻坚状态以来,白天在办公室核查信息,晚上上户成为了唐海萍的工作常态,手机24小时开机,保证随叫随到,周末和节假日经常无休。一听说哪家哪户有什么情况,她都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就怕事情太多忙忘了。扶贫笔记本里,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数字,是她核对群众信息的见证;桌上一张张数据精准的表格,是她入户走访的“证据”;一堆堆比自己还高的扶贫档案,是她辛勤工作的“战果”。在国家推行社会扶贫网过程中,年龄偏大的唐海萍,尽管对互联网感到陌生、尽管自己的手机内存不够,但她还是满怀热情,毅然换新手机,下载网站、输信息,一次不会、两次,两次不会、三次,直到弄懂搞熟。“现在我们填写扶贫资料档案,只有再三跟海萍确认后,才敢下笔填写!这是很多石板村帮扶干部的共同感受。
真心换真情,她成了贫困户的“贴心人”
1 都说农村换届是检验村干部履职能力的“试金石”。在2018年村级换届中,唐海萍以绝对优势,高票当选为村干部。选举前,有的人抓紧时间上户为自己“打广告”,而她却整天窝在办公室,忙着整理扶贫台账。“海萍做事公道,兢兢业业,我就选他。”村14组组长李根明一句话道出了唐海萍选举成功的秘诀。一直以来,唐海萍办事讲原则、凭良心,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2014年,身患重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海兰由于提供不了住院证明,在低保年审中过不了关,得知这一情况,刘海兰认为是唐海萍故意刁难,在村里不问青红皂白,破口大骂,还掀翻了唐海萍的办公桌。实际上,刘海兰因上年度手术,该年度只需到医院拿药、复查就行。为此,唐海萍不仅没有怀恨在心,而是反复和镇里衔接,说清缘由,最终刘海兰的低保年审得到通过。2017年,唐海萍了解到村民叶雪英、姚桂英两位80多岁的老人,因丧儿导致生活困难后,她主动帮她们打报告申请低保。2018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叶冬林到龄领取社保,低保必须退出。而叶冬林夫妇总认为,在过去的征地中,自己吃了亏,低保不能退,要以此作为补偿。唐海萍不厌其烦地到叶冬林家上户,将她为什么要退,退出后,又是帮哪些更需要低保的人纳进来,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叶冬林的“心结”终于打开。..........这些民生琐事,对于唐海萍来说举不胜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如今,已经46岁的唐海萍依然坚守在扶贫工作的第一线。她嘴里常念叨的总是那一句:“看到家乡一点一点变得更好,再辛苦也是值得!”。虽然她的脸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可让我们看到这位扶贫“老兵”越发刚毅!她,始终是最美的人儿呀!
供稿:安源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