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生活 没想到,袁隆平背后还有这样一群江西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6395|回复: 0

没想到,袁隆平背后还有这样一群江西人……

[复制链接]

790

主题

796

帖子

24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57
发表于 2018-12-18 13: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改革开放40年来
袁隆平、颜龙安等
一批科研人员
通过三亚南繁基地
培育出杂交水稻等
高产优质品种粮食作物
为中国乃至世界
粮食生产的发展与粮食安全
做出重大贡献
640 (2).webp (8).jpg
(上世纪90年代插秧照片)
40年来
我国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
在高产的背后
有着科研人员的艰苦付出
也有着一批批
制种人作出的巨大贡献
他们将优质高产的种子
培育后发往各地
将科研成果化为一颗颗种子
640 (2).webp (9).jpg
(上世纪80年代机械收割老照片)
在他们当中
有一群来自萍乡的制种人
通过年复一年的耕耘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逐步将制种行业
变为一项大产业
江西制种人的产业之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基础中的基础。1973年10月,袁隆平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拉开了水稻种子革命的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制种人开始来到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在这里培育希望之种。

640 (2).webp (10).jpg
(张理高查看种稻长势)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的制种产业。”被称为“南繁才子”的张理高回忆说。在制种业发展的初期,是各个公社派人到海南三亚进行育种,张理高是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注:当时为公社)的一名技术员,是第一批派往海南制种的人员。

640 (2).webp (11).jpg
(上世纪70年代制种人劳动场景)

但几年之后,种种原因使包括萍乡湘东区排上在内的大批制种人从海南撤回。如何培育出更多的种子让农民增收,同时让参与制种的人能从中获益,这成为张理高苦苦思索的问题。此时,安徽凤阳小岗村已开展“大包干”,并开始得到逐步推广。

640 (2).webp (12).jpg

(上世纪90年代人工授粉)

“这给了我信心,觉得如果按照这个模式开展制种一定有前途,便提出我带头搞承包,并许诺每个制种队员每天至少可以有2元的收入。”1981年,张理高率领着萍乡市湘东区排上的制种队再次来到海南,此次,规矩变了,不再吃“大锅饭”,分成小组进行制种,这一举措激发了大家干事的热情,承包的第一年就大丰收,每个队员每天的收入达到4元,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

640 (2).webp (13).jpg
(上世纪80年代海南机械化收割场景)

从此,张理高带领着一群江西制种人在海南扎下根,一干就是30多年。只要有杂交水稻制种的地方,就有萍乡制种队。现在萍乡在三亚的制种大军已达到6000余人。他们既制出了丰收的种子,也育出了致富的种子,很多人从队员到设立自己的制种公司,成了百万千万富翁。目前,萍乡排上人在海南的制种面积近19万亩,占全国杂交水稻南繁制种面积的93%,真正将制种打造成一种产业。

一家三代的农民丰收梦

与张理高一样,王相萍也一直坚守农民的丰收梦。

1973年,王相萍在报纸上看到有关杂交水稻问世的报道,“我很兴奋!我的父亲是孤儿,一辈子基本上没怎么吃上真正意义上的一顿饱饭,很早就去世了,我一直有个念想,要让家人和周边的人吃饱饭,吃好饭!我一定要从事这个行业。”当时作为生产队长的他向公社的党委书记提出去海南的想法,1976年冬,政府批准了王相萍的申请。

640 (2).webp (14).jpg

(1976年排上公社选派第一批制种队成员在海南合影)

回忆第一次去海南制种,王相萍满满地回忆;“去三亚一共走了20多天,从火车的窗户里爬进去,在厕所旁站了24个小时到了湛江,在湛江等了7天才有船前往海南海口,又在海口等车去三亚。到达三亚的第一天,以地为床睡了美美的一觉。”初到三亚的日子虽然艰苦,但王相萍的内心却很充实。

640 (2).webp (15).jpg
(田间传授制种技术)

改革开放带给王相萍和同样来自萍乡排上的伙伴们发展的机遇。他们认真钻研杂交水稻的制种技术,使萍乡排上制种人员之多、制种面积之大、制种产量之高、制种效益之好,均居全国南繁制种各县市之前茅。

王相萍更让儿子辞去了银行的“金饭碗”和他一起制种,捧起了“泥巴饭碗”。“我觉得向土地要收入最安心,苦一点也是一种历练!”经过几年的学习,2016年王相萍的儿子成立了自己的种业公司,产值已达2亿元。现在王相萍的外孙、孙女也加入到制种行业,圆了三代人的农民梦。

640 (2).webp (16).jpg
(1987年新科研成果鉴定会)

改革开放40年,见证着江西制种产业的每一步,在湘东制种产业已形成了“南繁”、“本地”、“外埠”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发展格局。对此,湘东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胡敏说:“40年的沉淀,成就了湘东南繁精神。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农民创业史,是一部不甘落后的幸福奋斗史,是一部党建引领的产业发展史。”

【采访视频】
来源:陈远路、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刘凯
图片由萍乡市湘东区委组织部提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