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的一天,当听到要选调第9批援疆干部人才去南疆阿克陶县的消息后,安源区第一中学教师刘文华先是到组织部门申请报名,报名成功后他便去说服妻子和父母。很多同事对此表示不理解,刘文华说:“西部的教育需要我,边疆的孩子需要更好的教育和老师,我不需要什么待遇。”就这样,当年48岁的刘文华克服重重困难,来到了阿克陶县雪松中学援疆支教。 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真情奉献是刘文华一贯的工作作风。他一到雪松中学,就勇挑重担,连续两年担起毕业班的教学任务。班上的学生主要有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许多学生听、说、读、写汉语很困难,更难以理解。刘文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立刻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级,因才施教,因人施策。他所教的班级成绩大幅提升,位列年级第一,全县前茅。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细化知识,由简到难,让学生容易掌握,听得懂课。”刘文华时常把教学经验分享给其他教师。为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刘文华运用“一对一”的形式,在备课、上课、命题、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全程指导,“所有的课我都允许其他老师随时来听,我也经常听其他教师的课,课后认真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执教能力。”他还和青年教师共同备课磨课,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材分析和处理能力。 刘文华爱生如子,不仅在学习上鼓励他们,更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们。班上大多数住校生都来自山上牧区,往往一个学期只在寒暑假才能回家。为排解学生思念亲人之情,他常常在双休日带上水果和馕,走进学生宿舍与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辅导他们的学习。孩子有头疼脑热的,他总是像亲人一样为他们端茶送水、嘘寒问暖。他还会带孩子们去看电影,丰富其假日生活。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刘爸爸”。 刘文华班上有一名叫阿不杜哈的住校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弃学的想法。刘文华知道后,周末把他接到自己家里辅导学习,改善生活,并为他添置新衣,让他感受家的温暖。 刘文华援疆3年,除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外,还积极承担对口扶贫工作任务。他的结亲户阿不都热合曼·托合提夫妇,是一对70多岁的柯尔克孜族夫妻,家住3500米海拔的昆仑山腹地,每去一趟都需两天来回。刘文华经常在工作之余去他家走亲戚,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同学习,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阿不都热合曼·托合提夫妇把刘文华当成自己的儿子。 超负荷的工作,风沙干燥的气候,高原缺氧,使得刘文华的健康出现了状况。2017年9月,结石病发作的他忍痛坚持上课。今年5月又住院20天,他一边治疗一边上课,同事们劝他好好休息,安心治病,他说:“我休息了,孩子们的课怎么办?坚持最后一个月,不能耽搁孩子们的中考。” 3年来,刘文华用心、用情、用爱工作,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他时刻以“援疆为什么?来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来鞭策自己为国分忧,为新疆奉献,为人生添彩。更难能可贵的是,2018年9月,刘文华的妻子吴志芳作为第二批援疆教师的代表,也加入到援疆教师的行列中,成为安源教育界的一段佳话。 刘文华的付出得到了受援地的充分肯定,先后被评为援疆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教优学“十百千”优秀教师、送教下乡优秀教师等荣誉。今年9月,刘文华获评江西省模范教师称号。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