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湘东南独立第一师。
湘赣红军湘东南独立第一师诞生在麻田大江边,是总政治委员毛泽东亲自安排策划的。刘沛云任师长,谭思聪任政治委员,马赤为师参谋长,王震为师政治部主任。根据史料可知独立第一师最终归属:1930年9月湘赣红军湘东南独立第一师-----1932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第22师----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1949年2月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王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萍乡莲花的农民将军甘祖昌任后勤部部长。
二、“百里苏区”武功山。
1929年七月,湘赣边界特委委员、莲花赤卫队党代表陈兆林(革命烈士),接到井冈山毛泽东的命令,立即汇同下山送信的红军战士谭松绍(革命烈士)、王迪发(存档老红军)尽快将天然屏障武功山一带的乡镇发展成红色苏区,以便完善井冈山的物资供接线和延长井冈山的战略纵深线。由于武功山地处湘赣边界,又是罗霄山脉北端,用毛泽东的话:武功山就是一把利剑,插在敌人的腹地!(1977年王迪发口述陈兆林讲话)
到萍乡后,首先在武功山南端长丰磨头及周边乡村六公碧(今六市乡)、白笠发展革命队伍。 不久,磨台成了中共早期历史上的红苏维埃第三区起点。不到200人的山村,有66人(所有年轻人)参加红军。
武功山脉的红色战略扩张,继续向山区纵深发展。
1929年九月初一,陈兆林由积极分子张福林(白笠人)引路,王迪发带领六名精壮赤卫队随行,当日炊烟时分,到达武功山腹地石溪。
陈兆林不愧是红军队伍中的优秀党代表,仅仅一个月时间,就在石溪及周围发展了一百多名积极分子。其中戴春生、彭善辉、彭万忠。贺佳圣、贺年圣等人,成了革命队伍的骨干分子。他们不间断地在石溪、花苑、石背上、新店里、芦溪街、上埠街、南坑等地秘密张贴革命标语。
1929年9月底,经过陈兆林的宣传教育和锻炼考核,张福林、彭善辉、彭万年、贺佳圣、贺年圣、戴春生、谢春生、贺长寿、彭鼎杰、周道益共十一人,在石溪贺家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员。
1929年10月初,在石溪贺家祠成立了中共石溪乡党支部,由陈兆林推荐,其他党员表决,选举张福林为党支部书记。在中共历史进程中,石溪乡党支部是比较早发展起来的共产党乡镇基层。当日,红苏维埃莲花赤卫队200人、磨台赤卫队队长谭松绍、党代表王迪发也率领200名赤卫队,浩浩荡荡到场祝贺,并赠送一支汉阳造步枪、十二支火药枪。
1929年11月中下旬,中共石溪乡党支部发动周边农民筹建苏维埃政权。并于同年12月初,选举贺年圣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成立了萍乡县第一个乡苏维埃政权。
由于1929年出现地方农耕史上最大的干旱,导致1930年入春开始,整个武功山地区出现空前粮荒。地主豪绅趁机囤积居奇,使得粮食价格出现暴涨,可怜颗粒无收的山区农民陷入无米下锅的困境。农民只有靠山上挖野菜充饥。有的干脆携儿带女,出山乞讨求生。
1930年4月10日,陈兆林带领张福林、彭善辉、彭万年、贺佳圣、贺年圣、戴春生、谢春生、贺长寿、彭鼎杰、周道益等组建的武功山赤卫队,发动了震惊江西的“春荒暴动”。囤积居奇有米不卖的土豪劣绅被逼开仓发粮。
“春荒暴动”的胜利,觧救了武功山饥饿的农民,同时也使革命队伍迅速扩大。武功山脉一线的石溪之后的垅上、南岭、长岭、茅店、青龙。槽下、东坑、龙溪、鸟他脑、沂源、京口等乡党支部、苏维埃政府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
至此,陈兆林圆满完成了毛泽东总政委交给他的艰巨任务,使几乎整个武功山地区完成赤化,成了之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坚强后盾。而党代表陈兆林(又名陈竟进、陈震威),则告别武功山的战友和乡亲,回井冈山接受组织新的任务。
陈兆林离开武功山前,四方山民闻讯涌到石溪送行,乡亲们送了许多武功山土特产。陈兆林说:“乡亲们的盛情我陈震威心领了!谢谢大家对革命的支持!谢谢武功山英雄的人民!”
自此,武功山(过去称大安地区)全部赤化,史称百里苏区。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对敌斗争的前沿犄角。这一切都是毛泽东亲自安排人选和策划布局的战略结果。湘赣战略物资往井冈山输送、党内重要人物往来井冈山的护送、反围剿的前卫后援,百里苏区武功山作出了十分卓著的贡献。
三、元帅彭德怀与武功山。
1930年时任萍乡县县长的王政诗,湘军系军官,面对武功山区域“赤匪”汹涌,决定干一件大政绩。便将萍乡、芦溪的地主武装、警局武装、乡镇武装、守望队组成一千余众,奔武功山剿“匪”。队伍刚到武功山脚,前哨来报:张家坊一线有大批红军正向武功山开拨!
王政诗听到红军主将的名字,惊出一身冷汗,连叫队伍撤退回城。剿“匪”闹剧草草收场。
你道这位红军主将是谁?
他就是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排行第三,战斗力与林彪并列的,被毛泽东称作“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红五军军长彭德怀!
彭德怀的红五军开进武功山。
在武功山蔡家乡樟树园,彭德怀军长组织乡民开会,表彰武功山人民积极响应和发展苏区武装。当场奖励武功山赤卫队4条汉阳造步枪、100发子弹。
麻田乡老人王大婶有一门祖传疗伤绝方,见红军队伍中有不少伤兵,便将妙方无保留传给随队军医。并当场应验了疗效。彭德怀军长为表示谢意,随手解下军用皮带和坎肩送与王大婶。据说王家后人至今珍藏这两件礼物。
红五军临行前,武功山赤卫队回赠了4门松树炮。彭德怀军长笑着说:礼大重了,不敢收,留给赤卫队用吧!
武功山赤卫队送松树炮这个故事我是听我的良师益友三线老兵芦旺达说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彭德怀参加三线建设一次视察时,当得知随从芦旺达是江西萍乡人时,愉快地回忆起那段萍乡武功山赤卫队赠松树炮的故事。彭老总露出久违的笑容:“武功山人民真是厚道哇,当年我们不收这份厚礼主要是抬不动,大重了、大重了。有时间真想去武功山看一看,我们欠他们的大多了!
四、武功山苏区成果:
1930年6月,武功山地区以“新安区”命名的苏维埃政府成立。政府机关设在茅店潭头小学。下辖10个乡苏维埃政府。依次:
茅店乡。
青龙乡。
槽下乡。
东坑乡。
南岭乡。
长岭乡。
鸟仔脑乡。
垅上乡。
沂源乡。
京口乡。
熊岭乡。
蔡家乡。
大江边乡。
麻田乡。
石溪乡。
沈子乡。
杨溪乡。
至此,整个武功山萍乡一侧乡村,全部赤化。武功山农民从那时,就享受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成果。
五、陈毅武功山整编新四军。这方面的史料尚末收集。只是听著名学者李远实交谈时获悉。并经李老提议作了录音。
六、“百里苏区”武功山在土地革命时期,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可歌可泣的英烈故事很多。
如大安区苏维埃主席钟林,激战受伤被捕后受尽各种非人的刑法,如粽绳鞭子,老虎凳等刑具折磨,始终不投降、不招供,最终敌人用麻石条紧压其身上,使之窒息而死。
如萍乡县苏维埃邮电部长兼赤卫师政委冯榜立,身先士卒,英勇顽强,战功卓著,被捕临刑前,不受高官厚禄诱惑。高呼: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英勇就义,时年33岁。
如湘赣省苏维埃土地部长周道益,他率队与敌激战一个多小时后,不幸负伤被俘。因腿负重庆伤,不能行走,敌人用担架抬其下山,在押至瀑水岩时,他趁敌人不备时,一跃而起,坠下高岩,光荣牺牲。
如莲花安福萍乡军分区第一挺进游击队长、县委宣传部长兼萍乡游击队政委彭善辉为了不连累亲人,他挺身而出。面对敌人的利诱,他毫不理会。敌人用刀从他手臂上割下一块肌肉再敷上止血的,他仍不理睬,敌人二次,三次,四次地继续施暴,仍奈何不了这位钢铁汉子。为了不使敌人阴谋得逞 ,他晚上自缢殉义。
……
等等,这些都是出自武功山地区的英烈。举不胜举。在还保留烈士遗迹之处,不觉动情写了一首小诗:仰望那些英雄,已经驾云走远;吟唱英雄赞歌,英雄可能听见?不肯走的老床、老斗笠、老颜色、老气息、老尘埃……都在老屋里等你回来啊!从那年到那年,从这里到天边,时光变迁,归去来兮,没有走远,却再看不见!武功山的那些英雄啊,石溪清流,流水有情!云海如潮……
武功山的英雄事迹, 武功山的革命故事,是红色旅游的一面旗帜。英雄鲜血终退色,笔下无言听泪流!
来源:红安源视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