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清溪万寿宫
同治八年萍乡上栗东源银子窝《许祖真君神会册》 凌焰 专栏主讲人: 主讲人简介:凌焰,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现任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万寿宫是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道教活动之地,也是江西人的会馆。明清时期,江西各府县兴建了众多祭祀许真君的庙宇——万寿宫,形成了以西山万寿宫为核心的文化网络。萍乡位于江西中西部,地处湘赣边界,素称“湘赣通衢”,因为“地界吴楚,水接潇湘”,“当江楚孔道”,这里是“商旅往来坌集”的地方。“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庙”是形容萍乡傩庙之多的一句谚语。然而,万寿宫也是萍乡重要的文化符号。据相关文献与实地调查,清至民国时期,萍乡县城、市镇、乡村建立了许多万寿宫,万寿宫的数量与萍乡傩庙不相上下。因此,萍乡是许真君信仰的重要分布区,想要全面了解历史时期和当前万寿宫的情况,这一地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 萍乡万寿宫的发展历程 萍乡地区的万寿宫,清以前的方志中并没有相关记载。至清康熙时期,方志中开始有许真君的记载,但并不是专门祭祀许真君的宫庙。康熙《萍乡县志》卷三《山川·寺观志》中记载了三处奉祀许真君的道观: 卓剑泉,在萍实迎祥观,传许旌阳卓剑于此。 仙游观,在县南十里仙桂里,晋永和三年道士张统一创。旧传许旌阳曾游于此,以剑插地得泉,观旁有井尚存。元末兵毁,洪武初重创。 紫清观,在县北80里同唐里,旧名道堂。相传晋许旌阳曾游此,宋景德间建改今名,元末毁,重建。 清乾隆以后,萍乡的许真君信仰快速发展,县城已经开始出现专门祭祀许真君的庙宇,城东与城南两座许旌阳庙被列入官方祀典。如乾隆《袁州府志》之《祀典志》记载:“萍乡县许旌阳庙,一在县城东,一在县城南。”乾隆《萍乡县志》中的《祠庙志》表明,县城南的许旌阳庙系乾隆八年市民杨登吉等建,而且提到县东的市镇芦溪和县西的市镇湘东都兴建了祭祀许真君的庙宇。嘉庆年间,萍乡出现了一大批许真君庙,分布在上栗市、腊树下、宣风、赤山桥、荷尧桥等处。这些许真君庙由商民与萍乡土著共同兴建。至清末,萍乡境内的万寿宫数量大增,分布城乡,且都具有一定的规模,民国《昭萍志略》中记载就有11所。如民国《昭萍志略》卷二《坛庙》记载:“真君庙,在县南门外,祀晋真人许逊,清乾隆八年市民杨登吉等建。同治九年,邑绅会商吉瑞临抚建,赣七郡绅商纠资新之。查现时邑中真君庙甚多。一在东门外,一在湘东,一在上栗,一在赤山桥,一在彭家桥,一在清溪,一在芦溪,一在麻山,一在白竺,均称万寿宫,规模宏敞,堂宇壮丽。”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志中记载的万寿宫只是萍乡万寿宫的一部分,方志中只是记载了位于县城与市镇的万寿宫,大量分布在乡村中的万寿宫并没有记载。如萍乡东源乡银子窝万寿宫系道光庚戍年闽粤移民所建,万寿宫经历光绪壬辰年、民国七年两次大修。又如萍乡南坑万寿宫系当地64户乡民捐集而成,每年唱戏置酒,清末被改为南区小学堂。万寿宫捐户与当地办学绅士为此发生械斗。再如,萍乡湘东火烧桥万寿宫曾经是当地最具规模的寺庙,据说火烧桥万寿宫在历史上曾辖萍西四十八境,名扬江西九府。类似位于乡村的万寿宫,还有芦溪茅店万寿宫、张佳坊万寿宫没有被县志收录。由于以上这几所万寿宫被毁,缺乏文献记载,无法得知其具体建设时间。 萍乡万寿宫的特点 1.万寿宫分布与市镇发展密切相关 综合文献记载与田野调查可知,萍乡许真君信仰的正统化与万寿宫的发展是清乾隆以后,万寿宫大规模出现是清嘉道之际,而这一时期又恰恰是萍乡市镇繁盛之时。从各地万寿宫兴建情况来看,与外来的商人群体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上栗清溪万寿宫的创建,就是乾隆四十六年,由庐陵、安福、永新、泰和、吉水五县的42名商人捐钱成立了一个名为“五邑会”的组织,倡导建立万寿宫,开始时由于资金紧张,一直到嘉庆十七年五邑商人群体与本地乡民才建立起万寿宫。又如芦溪茅店万寿宫是由南昌商人群体于乾隆五十一年一同建立。再如清道光年间,吉安商人兴建了芦溪万寿宫,占地约1000平方米。同治九年,瑞州、临江、吉安、建昌、赣州、抚州七郡商人重修了位于萍乡县城南门的万寿宫。清嘉道以后出现的万寿宫,均是交通便利、商业繁荣的地方。如嘉庆《萍乡县志》记载: 芦溪市,在县东名教里,距城50里。水东流入秀江,舟行始此,商旅辐辏如县市。 宣风市,在宣风里,距城70里,街3里,商民400余家。 麻山市,在永平里,距城20里,街半里,商民40余家。 湘东市,在怀信里,距城30里,街2里,临水通舟,商民400余家。 腊树下市,在仙居里,距城30里,街半里,商民百余家。 彭家桥市,在县北积善里,距城20里,街半里,商民60余家。 青溪市,在清教里,距城35里,街半里,商民百余家。 赤山桥市,在宣化里,距城35里,街一里,商民200余家。 上栗市,在萍实里,距城80里,街半里,商民300余家。 腊树下一度是萍西地区一个很繁华的市镇。清嘉庆年间建立了腊树下万寿宫,道光年间又建立了一座万寿宫。人们为了区别这两座万寿宫,将最先建的万寿宫称为上万寿宫,另外一座称为下万寿宫。萍乡各地万寿宫的兴建与市镇的兴起、商人群体关系密切。江西师范大学李平亮教授曾撰文指出,清代萍乡的许真君信仰不仅有正统化的转变,还有一个市场化的过程。 2.万寿宫与移民 萍乡万寿宫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一座由粤东客家移民为主体和领导者的万寿宫。粤东客家以许真君信仰为纽带,联结成了一个跨村落、跨宗族的团体。万寿宫的各种仪式和万寿宫图册的编修强化了移民群体之间的认同。于是,在当地形成了一个这样的现象——祭拜许真君的就是寄居(客家);祭拜傩庙的就是土著(图家)。这种区分一直延续至今。 这座万寿宫位于萍乡上栗县东源乡镜山村银子窝,这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小村落,居民分散。这座万寿宫是由散居在东源乡的粤东移民所建。当地图家认为这是客家人供奉的神庙,他们不会拜真君老爷。然而,移民则声称“万寿宫是我们寄居的”,每年的八月十三日必须要来这里拜真君老爷。据当地人讲:“万寿宫的最初选址并不在银子窝,而是在上埠。因为上埠村的贸易很发达,人员密集,许真君老爷又喜欢热闹的地方。但是,我们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图家的反对,为此双方还打了一架,由于我们寄居的人少,打输了,我们只好把万寿宫选在现在的这个地方。万寿宫最初建庙的选址我们只是从口传资料获得,不见于文献。然而,关于银子窝万寿宫的始建年代和捐资建万寿宫的群体是有史料可寻的。”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找到了一本民国十年的《银子窝许祖真君惠册》,详细记录了万寿宫的历史及捐户。图册表明银子窝万寿宫是在道光庚戍年(1850年)建的,每年许真君诞辰农历八月十三日在万寿宫举行聚会,请戏班子唱采茶戏酬谢神明。同庆会负责管理万寿宫的事务。光绪壬辰年各户续捐钱若干,还清了万寿宫欠下的债务,赎回了万寿宫原来的产业。民国七年进行了第二次续捐,这次续捐“获款不下千金”,经过数月扩大了庙宇的规模,改造了万寿宫的前后两栋,使庙貌巍峨,焕然一新。然而,鉴于举办义塾之事一直没有获得实质的进展,出于“造就人材,臻于衣冠文物之乡,上以展先人之志愿,下以启后世之颛蒙”的需要,在万寿宫立校办学。可见,民国七年,万寿宫不仅是神明祭祀和群体集会的场所,还是移民子弟读书的场所。 3.纂修万寿宫图册与制作捐牌 萍乡万寿宫的另一特点是纂修了大量的万寿宫图册与制作了象征捐户的万寿宫铜牌。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清代至民国时期,萍乡的寺庙、图会、义仓会、育婴会、宾兴会纂修了大量图册。万寿宫也不例外,为了记载万寿宫的历史、财产以及确认捐户的资格也纂修了大量万寿宫图册或者称许真君图册。笔者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两套万寿宫图册。 萍乡万寿宫还给捐户发放铜牌,将此作为参加万寿宫祭祀与管理的凭证。萍乡芦溪南坑万寿宫有田租162硕,店租56挂,系由64户捐集而成。每户拥有一块铜制的万寿宫捐牌。凡来万寿宫祭祀、吃席者必须将铜牌悬挂衣扣。无铜牌者不得参与祭祀和宴会。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