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对甘祖昌、龚全珍的感人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并强调:“要把这种革命传统精神弘扬下去,不仅我们这一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甘将军家乡——江西萍乡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挖掘弘扬传承甘祖昌精神,于2016年10月在莲花县沿背村创办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干部学院——甘祖昌干部学院,学院打破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首创“课堂在田野、吃住在农家、人人当教员”红色培训模式。 转眼间,甘祖昌干部学院已建院3年了。3年来,学院共吸引来自境外班次和中央部委、央企国企等单位,以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共1000多批次42000多名学员前来办班培训。甘祖昌干部学院已成为江西乃至全国红色教育培训的一张亮丽名片,新时代特色党性教育的旗帜在莲花这片红土地上高高飘扬。 从无到有,书写“大变样”新范本 2016年以来,在萍乡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市委组织部、莲花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甘祖昌将军、龚全珍老阿姨精神的号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刘奇在学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书记李小豹的指示安排,深挖红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办学水平,以争创全国党性教育基地为目标,以甘祖昌精神建设甘祖昌干部学院,创新共享,扎实奋进,完成了村庄基地到列入中组部培训目录的国字号干部学院的美丽嬗变。甘祖昌干部学院实现从无到有,成为三年大变样的范本。北到黑龙江,南到天涯海角,西到雅鲁藏布江,东到黄浦江。一批批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员满怀期待而来,满怀收获而去,这来去之间,老将军和老阿姨的感人故事在流传、崇高精神在弘扬……正式办学3年来,学院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2017年,全年接班302期,培训学员13523人;2018年,全年接班358期,培训学员14093人;2019年1月至10月,培训办班317期,培训学员12810人,培训班次和培训学员数量较去年同期不断扩大,多数培训班时间从原来的2至3天增加到5至7天。2018年11月,学院迎来了首批外籍学员——坦桑尼亚警察院校师生,开启了国际化教育培训新篇,实现从一个点到办成一所学院,从市内走向全国,又从全国走向全球的“大变样”范本。 2018年12月,省编委办正式批复学院为中共萍乡市委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2019年4月,学院被中组部列入省(部)级党委(党组)批准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为江西省5家跻身该项备案目录的党性教育基地之一。2019年8月,在甘祖昌干部学院第一次院务(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甘祖昌干部学院院长李小豹强调,作为全国党性教育园地中的新起之秀,学院要紧紧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向行业标杆看齐,不断巩固提升办学水平,加快推动学院高质量培训、内涵式发展,继续把学院办强办好,努力打造成为国内重要党性教育基地。 砥砺初心,为党性补“钙”铸魂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基因是党员领导干部成长的精神之钙,红色教育培训是共产党开展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独有方式和独特优势。 莲花是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引兵井冈的决策地,也是将军农民甘祖昌的故里。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市把甘祖昌将军和龚全珍老阿姨的感人事迹作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的生动教材,创办了一所“没有围墙”的甘祖昌干部学院,探索了一种学院、学员、群众三维互动的新型红色培训模式。 为了让各级党员干部亲身体验甘祖昌式“初心”故事、接受甘祖昌式“初心”教育,学院建在甘将军回乡当农民奋斗29年的沿背村,探索创办了新时代红色文化流动的教学阵地——“随营学校”,将周边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红色遗址全部列入“随营学校”辐射范围,由农户提供房间,学院配送被褥,学员装备行囊,真正做到学员走到哪里,学校就办在哪里。这样既拆除了有形的围墙,又拆除了无形的围墙。学员走进老百姓的家中,老百姓走进了学员的心中,使得学员更加贴近和感悟“初心”。学院将甘祖昌故居及其当年带领村民建好的水库和桥梁、绿化的荒山、冬水田等改造成教学点,把原有的村民礼堂和村委会会议室改造成培训教室,同时深挖甘祖昌将军夫妇感人事迹,不断创新党性教育培训模式,把当地群众的朴素感情转化为教学资源,研发党性教育特色课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提升教育效果。打造三条红色教学线路,突出体验性教学特色,让学员通过实地察看、现场体验、情景再现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学院还与甘祖昌将军生前所在单位新疆军区合作共建,建立了军代表驻院研发、讲授党课制度,不断做大做强“红色沿背”教育培训品牌,为党性补“钙”铸魂。 红色培训,创脱贫攻坚新模式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注重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又注重反哺于群众,让群众在红色培训中得到实惠。在这里,特有的将军文化、人文资源,被盘活转化成为教学资源,给曾经贫穷的村庄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信息、新的发展机遇。村民通过开办民宿、销售农副产品、参与教学等多种途径增收致富,并正迅速向周边村庄辐射推进,学院将红色教育培训作为推动革命老区脱贫的有效抓手,坚持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开创了红色培训助推罗霄山脉片区脱贫攻坚的新模式。 更为重要的是,红色培训迅速改变了当地民风和家风,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开办民宿增收。开展红色培训,农家民房就是学员宿舍,安排学员与村民同吃同住,既解决学员的食宿问题,也避免学院大拆大建,还能让村民赚取劳务报酬,全村民宿户均增收9.1万元,其中收入最高的是贫困户开办的27号民宿,高达30万元。通过销售农产品增收。针对没有条件开办民宿的贫困户,学院指导村“两委”与红沿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村里成立“莲花县将军情土特产有限公司”,并帮助注册了产品商标,优先收购他们的土特产进行展示销售,一年可为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教学服务增收。学院抓住举办银行系统培训班的契机,牵线搭桥,指导红沿农业合作社组织24户贫困户申请产业扶贫贷款200万元,免息贷款购买了车辆,组建成立了客运车队,服务游客和学员。同时,学院还开放后勤保障性岗位,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通过讲课演戏增收,村里凡是与甘祖昌将军、龚全珍老阿姨接触较多,能讲他们故事的,都组织他们参加培训,让他们走上讲堂,讲红色故事,或者参加红色剧目演出。目前,经常性讲课与演出的村民达30余人,每人每年有1至3万元不等的讲课收入。还通过发展产业增收,积极争取整合、撬动各类项目资金及资源,建设了农业大棚基地、皇菊种植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村民在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业等方面得到实惠。同时,在村里设置卫生保洁、河道清理等多个公益性岗位,按月发放工资,越来越多的村民和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如今,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在沿背村蔚然成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贫困户脱贫典型层出不穷,每个村民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短短3年时间,沿背村一举摘掉了昔日头顶的贫困村、经济空壳村和软弱涣散村“三顶”帽子,成为全省小有名气的“明星”村。沿背村还先后获得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省旅游风情小镇、省红色旅游十大目的地等荣誉。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