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本地旅游 留诗五峰 美名远扬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6138|回复: 0

留诗五峰 美名远扬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19-11-25 13: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霄山脉一路向北绵延,到江西最西边已经是余脉了。它的再一次隆起,海拔也仅仅是644米而已。这位于赣西以西的几次参差隆起,就成了5座海拔600多米的小山峰。乡人们务实,用最简单的方法给它整体命名为五峰山。

可能因为处于湘赣交界处的缘故,似乎很少有哪座山经历过五峰山如此频繁的地域隶属更迭:春秋战国时,五峰山是典型的吴头楚尾,今天属楚明天属吴;秦、汉年间五峰山所在之处算荆州之地也算扬州之地;到了南宋以后则或湘或赣;甚至新中国成立前后都还先后三四次变更过属地。

这是一座有太多故事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山中森林面积五六万亩,古木参天,生机勃发。这座层峦叠翠的山峰在春天最有意韵,或晴或雨,满山的野花开遍,天然的淡雅之香弥漫整个山头,也迷醉了每一个来五峰山踏青赏玩或是拜佛求神的人。

但到五峰山去,并不仅仅看它的秀丽风光。到五峰山,我们去访古,去倾听山上数量众多的寺庙讲述历史悠悠;到五峰山,我们去听风,听清风吹过的五峰山讲述诗意绵长。

北宋崇宁元年(1102)3月,也是一个春天,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从家乡出发,向西,往萍乡行去。年已58岁的他此行主要是去看望自己在萍乡任县令的兄长并游历一番。经过宜春时黄庭坚在广慧道场短暂寓居,在这里他见到了自己多年的的朋友密老禅师。此时密老正打算从宜春崇胜寺去萍乡五峰山担任某个寺院的住持。于是,访兄送友的事情便合并在一起来做了。一路行来,黄庭坚将密老送到五峰山并游览一番后,写下了《送密老住五峰山》:

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水边林下逢衲子,南北东西古道场。

五峰秀出云霄上,中有宝坊如侧掌。去与青山作主人,不负法昌老禅将。

栽松种竹是家风,莫嫌斗绝无来往。但得螺蛳吞大象,从来美酒无深巷。

清风吹过,往事已有近千年,密老和尚当时住持的是五峰山上哪座寺院,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毕竟,北宋时期的五峰山,山上寺庙太多太多了。这里的寺庙取名都很直接:根据寺庙群所在位置不同,山顶的就统称顶庵、山腰的就叫中庵、山脚的则统一称为脚庵。古诗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可不止。五峰山这么一座赣地西陲的小山,相传仅仅脚庵的寺庙群最多时就达48座:水府庙、葛仙庙、孝仙庙、东岳庙、赵公庙、龙王庙、麻衣庙以及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的圣忠寺等等。除了脚庵的寺庙群之外,五峰山还有山后石仙庵,山左龟峰庵,山右弥陀庵以及山腰的福寿庵与山顶的五峰古寺等。如此多的寺庙集中在一座并不算雄峻的山峰,确实让人惊讶。

福寿庵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当地农民口耳相传的故事里,福寿庵中有两尊佛像是用武王伐纣时缴获的“铜炮”制作的,后人多以为不可信。事实上,由于强度、熔点等问题,古今没有哪个国家用铜做过炮。佛像当然也不可能是“铜炮”制作的。但如果我们对当地方言稍作分析的话,就可以发现,“铜炮”一词很可能就是萍乡方言习惯性对“铜柱炮烙”一词的简读。

要知道,在远古时期,五峰山所在之地正属于长江流域以蚩尤为首领的三苗九黎部族,在传说中的黄帝画野分州时,萍乡就被划属九州之一的扬州。《战国策·魏策》载:“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三苗部落的先民们,跟随蚩尤带领的三苗部落联盟北伐,在中原地带与黄帝带领的北方部落进行了一场涿鹿之野的战争。这场神话色彩浓郁的战争因年代太过久远,很多细节都变得模糊不清了。战争的最后,蚩尤战败被俘,剩余的队伍退回了南方。此后,尧、舜、禹征伐三苗的战争,前前后后又进行了100多年。直到大约4000年前,这场持续百年的战争才在大禹手中最终结束。三苗部落联盟从此土崩瓦解,但不少部落都改头换面在各地传承了下来。这些原三苗部落联盟的成员后来又成了参加武王伐纣的西南夷八国——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只不过他们这次没有统一打出“三苗”的旗号。牧野之战,武王正是以这些强悍的三苗后裔为前锋。战争结束后,一部分参与征战的三苗后裔没有再返回西南,而是从朝歌回到了梦萦千年的故土——萍乡等原三苗部落联盟聚居地。

如果从这个角度讲,用跟随武王伐纣时缴获的“铜柱炮烙”铸造成神像,供奉在五峰山上的福寿庵,这在当时却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此后经风沐雨,五峰山上的福寿庵走到了唐代。这个时候正是佛教鼎盛的时期,福寿庵也得以扩建。因为扩建后寺庙占了7块田地的面积,当地百姓又称其为七丘田福寿庵。此后又是千年风雨无情,寺庙建筑兴毁数度,最后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再次重修。在福寿庵门前,被乾隆称为“江西大器”的萍乡文人刘凤诰留下了一联:“梵宇起平腰,万千翠峦齐俯地;后峰凌绝顶,九重碧落不知天”。而从庵门左侧沿小路而下,有一片茂盛的方竹林。这种被山民们赋予神秘传说色彩的独特方竹竹茎与普通竹木不同,是上圆下方,形同竹筷并伴有荆刺,每年可萌生3次竹笋。

五峰山是一座诗意的山。除了黄庭坚之外,据说,唐代诗人贾岛也曾在一个春天来到过福寿庵,观山游水、拜佛访古。我想,这一天贾岛肯定也迷醉在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山之中,迷醉在了那参天的古树和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之中。最后,他流连数日,才终于在微雨菲菲中一步一凝眸地离开。至今,山寺里还悬挂着“有贾岛来”的牌匾。

而山顶的五峰古寺也至今尚存清代著名才子刘凤诰为其题下门联残痕,依稀可见:天空峰列五,问此中门户,参透为谁?慧佛由来传密老;寺外树盈千,历无限霜雪,坚贞乃尔,灵根或恐是菩提。

有这么多的文人雅士如此厚爱,五峰山也算是一座幸运的山了。但是,五峰山同时又是一座经历过太多劫难的山。史料记载,元末农民军欧普祥经长沙攻江西,五峰山等地是他们进入江西的第一个主战场,福寿庵等寺院因此被付之一炬;清崇祯十六年(1643)十一月,湖南矿工刘新宇率众攻入萍乡,至宜春相持半月不下,在退回攸县的路上前往五峰山放火,寺庙再遭劫难;清顺治四年(1647),清将全声桓与明将黄朝宣交战,黄朝宣部踞守五峰山9个月,兵败被杀,五峰山寺庙多数被毁;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的军队与湘军霆字营在萍乡厮杀11年,进进退退,烧烧杀杀,五峰山上的建筑几乎都不复存在。

可能也正是在这数不清的战火劫难中,福寿庵的“铜炮”神像已经不知所踪,而五峰山上的诸多寺庙也大都不见了踪影,仅留庙址踪迹和重新修复的少数几座古寺,传递着历史的回声。对这些经历过的辉煌和苦楚,五峰山不言不语,任清风拂过山岗,翠竹青松飒飒作响,留给世人淡定安详的身影。

——漆宇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