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雨初晴,清晨的地面覆上了南方冬日里并不多见的一层薄霜。家住安源新村的安源煤矿工人周建儒推开门,迎着晨曦,穿过十字路口来到矿上。自从搬入新家后,天气不错的时候周建儒有时会选择走路上下班。 周建儒是他们家的第三代矿工,在安源煤矿工作了近30年。有关煤矿生活,周建儒印象最深的是那片住过多年的八方井家属区平房,砖瓦结构,低矮简陋,屋檐挨着屋檐,他儿时的伙伴们几乎都有过在这种平房里成长的记忆。“外面刮大风,屋子里就刮小风。”周建儒说,“没有卫生间,连上个厕所都要跑老远。” 10年前,周建儒一家告别了带有典型煤矿印记的家属区,搬入安置小区安源新村。小区干净整洁,96平方米的三居室宽敞明亮,室内带有卫生间,左邻右舍都是矿上工友和旧时街坊,邻里之情一如往昔。和以前的居住环境相比,周建儒感觉很爽,“我们买房子只花了300多元一平方米,比当时的市场行情少了一半都不止!” 萍乡曾经因煤立市,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生产原煤近8亿吨,繁盛时期仅萍矿集团的矿工和家属就达到16万人。但是随着煤炭的衰退,工人收入减少,许多矿工还居住在条件设施相对落后的老筒子楼和旧棚户区。在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萍乡加快推进煤矿棚户区改造,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已建设完成城南花园、高坑周家坊、安源河仔边、白源荷塘、萍矿后村柑子园等11个小区,累计完成投资约11.3亿元,新建住宅9253套,总建筑面积达87万平方米。 住有所居,居有其所。不仅仅是煤矿工人,200万“家住安源”的萍乡人民同样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见证和感受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地小有名气的厨师汤道田炒得一手地道萍乡菜。在他掌勺烩菜的生涯中,2015年那场由安源区南正街1400余位拆迁户自发组织的200桌长街宴,是他经历过的最为热闹的场面。 曾经的南正街临水而建,商贸繁华,是老安源人心中寄托情感的人文地标。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南正街开始遭遇尴尬景象——这里棚户连片,居住环境“脏、乱、差”,九成以上属于危房,被称为一道刺眼的“城市疮疤”。本着“关注民生民意、解决民愿民盼”的原则,我市大手笔推动南正街旧城改造,成功完成了萍乡建市以来体量最大、涉及人员最多、问题最复杂的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和谐拆迁。据了解,该次拆迁房屋征收14万余平方米,仅6个月时间同意拆迁签约率就达99%。撤离之前,南正街的街坊们以集体宴席这种喜庆和谐的方式向生活多年的破旧棚户区作最后的道别。没有别离怀旧的愁绪,只有未来美好的憧憬。因为南正街人知道,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搬进更为宜居的美丽新家,曾经的家园将会改造成留住乡愁乡韵的历史文化街区、畅通交通要道和城市绿色休闲大道。 遍筑广厦万间,情系苍生饱暖。一些相关的数据和事例,或许更能生动而详实地表达这座城市的宜居变化—— 投资60亿元建设独具江南特色的海绵城市,实行全域范围生态治水; 成功摘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桂冠,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正如火如荼; 全市废弃矿区复绿面积6万余亩,占比达7成; 投资33亿元用于民生的城区小街小巷“白改黑”、公办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免学费等“八个全覆盖”和城区交通畅通工程、城区小巷楼道点亮工程等“八大工程”; 改造背街小巷466条,改造面积128.8万平方米; 实施城区小巷楼道点亮工程,仅安源区就新装楼道灯2万余盏; 截至目前,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2104人; …… “家住安源萍水头,三代挖煤做马牛。”现代京剧《杜鹃山》中的经典唱段,诉尽了旧社会安源矿工的辛酸血泪。拂去历史尘烟,迎着改革开放40年的浩荡春风,如今的安源人民不仅早已摆脱生活的贫困厄苦,更拥有着新时期当家作主的政治自信和社会地位。 和周建儒同住在安源新村小区的安源煤矿采煤大工张来清,今年42岁,这位釆梁91760块、实现落煤198200吨,用16年时间干完23年工作量的省劳模,还有着一个光荣的身份——党的十九大代表。 迄今安源煤矿已经走出了7位全国党代表。张来清所在的安源煤矿采掘二区,曾经涌现出20多位全国和省、市劳动模范,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身边榜样的力量,给予了这名矿工党员充足的政治营养。 刚从农村来到矿上的时候,张来清没想到有一天能在萍乡城里安家,更没想到自己能成为一名全国党代表。憨厚的张来清有一个质朴的愿望,希望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和游客朋友都来安源煤矿走一走、看一看,在这里“触摸中国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脉搏,读懂中国共产党创造出的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人间奇迹。” 初冬煦暖,阳光正好。经历百年风雨的总平巷依然保持着采掘挺进的姿势,穿越时光隧洞,一头连起深沉厚重的沧桑岁月,一头通向光明灿烂的康庄大道。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