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生活 旧闻丨萍矿人第一次开发山区见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7946|回复: 1

旧闻丨萍矿人第一次开发山区见闻

[复制链接]

790

主题

796

帖子

24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57
发表于 2019-1-11 13: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8年1月23日,萍矿党委召开以大跃进为中心的扩大会议,要求全矿区开展蓬勃的生产大竞赛,努力完成全年目标。1958年6月,萍矿又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目标:要新建24对矿井、7个工厂,煤矿西起醴陵、东到分宜,到1962年采煤1013万吨。大跃进运动在全局蓬蓬勃勃兴起,主力矿井生产竞赛你追我赶,小煤窑遍地开花,出现了“当天设计,当天开工,三人开井,四天见煤”景象。萍矿是用材大单位,超能力生产,使生产单位用材告急。为了不影响生产,萍矿采取了内部挖潜、外部进山寻找材料的方法,一方面采用竹子代替木料进行支护;另一方面成立了以胡士龙为厂长的副业厂,到万龙山、南坑、张家坊、九龙官砍伐竹木、开荒种地。这是萍矿开发山区的开始。挖煤的人上山伐木、种地,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初识万龙山

1958年3月26日,矿务局大门口,鼓乐喧天,一支300人整齐的队伍高举着红旗出发了,这支队伍中,有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有身经百战的抗日战士,有复员参加生产的志愿军和解放军,有曾经保卫过矿山安全生产的警卫战士,有更多的曾经在生产中立过功劳的先进生产者,有医务人员,也有下放参加劳动锻炼的干部。他们虽然来自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但在组织的号召下,都有一颗建设山区、开发山区的决心 ,他们喊出了“不怕山高路远,不怕柴深水急,虎吼狼吠,保证完成任务,不做山区逃兵”的口号,他们的目的地是万龙山,将使全局使用上更多的楠竹代替坑木,保证全局各项跃进计划指标的完成。

队员们到达万龙山后,仰望大山,几乎惊掉了下巴,只见重重叠叠的山,山峦起伏,主峰锁在缭绕的云雾中,不知山有多高,林有多深,据初步估计,毛竹的蕴藏量约1500万根。竹子粗大,直径约五寸的到处都是,都可以做饭甑。价钱便宜,当地价格每根只要一角多钱。队员们叹息: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毛竹林基地呀。

初进万龙山,生活是艰苦的。首先吃、住就是问题。职工队伍是一批批进来的,先头来的人员,用坛子蒸饭,睡的是大铺。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加,这种形式显然不够用了,得想新的办法。坛子不够用,他们就用竹筒蒸饭;床铺不够用,他们就用竹子搭成双人床。职工们照常吃、照常睡。

初进万龙山,一切都是新奇的。万龙山河里乱石丛丛,队员们说只要搬掉乱石,就可以放排把毛竹运下山了。有个叫张年生的队员好奇,翻开一块乱石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石头下卧着一条巨大的毒蛇!队员们吓得赶快跑开。但责任和使命战胜了恐惧,他们继续翻石头疏通河道。

640 (64).webp (11).jpg

当年进山职工居住的旧址

山里的老乡家,房子都是土筑墙、杉树皮覆顶。差不多每家每户的墙角下都叠着压着杉树皮,这些杉树皮每张都有两尺多宽,上面长满了青苔,也不知压了多久了。有的职工揭起杉树皮看,里面布满了千脚虫、蜈蚣。村里的老乡形象也让人惊讶,有的矮小,有的驼背,有的兔唇嘴,有的跛脚,有的瘸手,有的痴呆,大多数人脖子上长着一个包,正常的人极少。他们说:这是那些蛇虫吐的涎水,被他们吃着了,中了毒,所以长成这样。队员们吓着了,纷纷找到胡厂长要回去。胡厂长一时也手脚无措,问医生,医生告诉大家:这不是什么虫蛇造成的,而是缺碘和近亲结婚造成的。由于山区交通不畅,山民长期被大山围着,近亲通婚;又由于水中含碘量低,因此造成身体畸形。胡厂长问有没有办法解决,医生回答:我们山外的都是正常人,因此不存在先天性缺陷;但要预防因缺碘造成的大脖子病,预防的办法就的多吃含碘量高的海带。当时海带属于国家统购产品,很难买到,胡厂长通过多种途径购买了好多海带给职工吃。


工农原是一家人

在分厂厂长李永林带领下,于4月18日下午1时到达了九龙官。和平社与友爱社的社长与支部书记,很早就带着社里的同志,跑了一两里路来迎接萍矿职工。没有房子,社长说:“你们只管拣,你们要哪间就住哪间。”没有垫铺的稻草,社里一开会立马就送来了几百斤。没有铺板,社里把摊在楼上的板子,拆下来洗了给萍矿职工用。萍矿职工到东远社去买红薯种,当时要开介绍信,但萍矿人没带介绍信,也没有付款,东远社让萍矿人挑了800多斤走。队员杨开华病了,住在宿舍里没人照顾,房主家老婆婆亲自送茶送饭熬药,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

村民们的热情支持,给了大家很大鼓舞,每个人都感到建设山区是一个无比光荣的事情。大家提出:要向万龙山、和南坑副业分厂挑战,要扎根落户,就是五一节也不请假回家,提出“人休地不休,晴天顶两天,阴天当晴天,大雨学文化,小雨当好天”口号,第一个星期天,就组织30多人帮助农业社栽禾,受到农民兄弟的表彰。

5月5日上午,谭家坊农业社的社员们敲锣打鼓送了一面锦旗给万龙山林场。原来林场职工早两天帮助谭家坊送了肥料、插了秧。农民非常感谢工人的帮助,特来送锦旗以示谢意。


祖祖辈辈第一次看到电影

山区文化单调,职工们除了吃饭、睡觉和劳动外,就没有别的生活了吗?不,萍矿工人能歌善舞,文艺细胞丰富。每天工作之余就吹拉弹唱,唱歌跳舞,把个山区搅和得热热闹闹的,附近老表说“这是来了戏班子。”五一节这天晚上,队员们自编自演了“绣十景”“十送”“我家门前有小河”“扯猪草”等文艺节目,附近老乡都来看。4月24日,矿务局电影巡回放映队来到万龙山为队员们放映电影,当天万龙山的农民兄弟更像过盛节一样,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其中有的还赶了30多里路。当天放映了《拜月记》《五国之行》《水利采煤》三部影片。老表们笑着说:“祖祖辈辈第一次看到电影。”


“夺帅”竞赛

万龙山的竹子从山上砍下了后,须从谭家坊运到烂嘴桥,可从谭家坊到烂嘴桥运一趟14里,每天只能走4趟,挑10根竹子。为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副业厂开展了生产竞赛活动,谁运、砍楠竹最多,谁就是“主帅”。青年职工马超云想:现在矿上在急等竹子用,我们可不能慢慢吞吞地运。于是他首先打破常规,人家一次只能运两根,他一次运4根,一天搬运24根,获得了搬运楠竹“主帅”。搬运队遂开展了竞赛活动,一个个你追我赶,劳动效率提高了一倍。

砍伐队的同志见搬运队士气高涨,他们也不示弱,就在第二天,队员廖起福砍伐楠竹112根,也超过定额100%,获得砍伐队砍楠竹“主帅”。

马超云、廖起福无疑在副业厂竖起了标杆,于是一场你追我赶“夺帅”活动开始了。马超云的记录马上被汤三一天运竹28根刷新。下放干部杨恩昌一天砍伐竹子184根,大大超过了廖起福。


竹木轨道梅花运竹法

万龙山林场下放干部李运生,负责从万龙山到黄洲段的楠竹运输,在“夺帅”活动中,人们用力量,他则用智慧。

原来,他看到了万龙山起伏的山坡,便实验用竹木轨道梅花运竹法运输。这个轨道全部用竹子与树木搭建而成,保持5——10度坡,把竹子捆成梅花型,每次可运5——10根。在“七一”验收时,38米长的轨道,一次运10根竹子,只花了1分多钟就运到了。据他的估算,从万龙山到黄洲这段路程,完全可以用竹木轨道运竹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减轻笨重的劳动,扭转运输赶不上砍伐现象,为支援各矿实现“竹子化”生产提供有力保证。可惜不久万龙山林场就下马了,他的智慧没来得及完全显现。


把山区变成良田和果园

九龙官农牧场全体职工,在竞赛的推动下,同样热情高涨。全分厂职工纷纷提出“晴天当两天,下雨当晴天”的战斗口号,拼命实干。每天天没亮,各小组就扛着锄头上山开荒,工作地点较远的小组,中午带一顿饭到山上吃,一直干到晚上才回家。食堂小组主动提出由8人减至4人,剩余人员上一线开荒。原定每人每年计划开荒6亩,最终跃进到了10亩。生产二组提出每人每年开荒14亩,番薯产量由原来计划每亩4000斤,跃进到6000斤。副厂长徐振才,每天也上山和工人一起开荒。他们决心苦战两年,将九龙官5000多亩可耕地和造林地,开发出一个盛产粮食和果木的地方。


开发山区匆忙结束

随着生产竞赛一浪高过一浪和一座座小煤窑的开发,萍矿妇女、老工人都上了生产战场,仍感人手不够,矿务局遂将竹子砍伐、运输任务承包给了农民。7月中旬,随着500多名职工的调回原单位,萍矿第一次开发山区就结束了。

来源:号外萍乡(李小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14

帖子

371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14
发表于 2019-1-11 15: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萍矿第一次开发山区就结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