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姓氏笔画排列) 一、助人为乐好人(10名) 万炳全 男 中国江西网萍乡分站站长 王祖跃 男 安源区五陂镇精英书画艺术学校创办人 张国良 男 萍乡赣西肿瘤医院放射科主任 张理庚 男 湘东区老关镇二鲤村村民 李林清 女 上栗县上栗镇胜利村村民 巫家训 男 安源区八一街永昌寺社区居民 肖志红 女 安源区八一街藕塘边社区居民 贺献忠 男 芦溪县南坑镇中学教师 黄小英 女 萍乡市灯塔计划公益发展中心秘书长及灯塔计划上栗片区负责人 黄永萍 男 湘东区荷尧镇萍洲村村民 二、见义勇为好人(1名) 邓忠球 男 萍乡市汇农实业有限公司职工 三、诚实守信好人(1名) 刘禄华 男 芦溪县源南乡新棚村环卫工人 四、敬业奉献好人(11名) 王德喜 男 武汉理工大学萍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兰梅珍 女 上栗县桐木镇老党员 刘友萍 女 萍乡湘雅萍矿合作医院心血管二科医师 杜昆 男 莲花县公安局六市派出所社区民警 陈世权 男 芦溪县卫计委药政股长、县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 周作儒 男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万龙山乡茅店村村民 罗良旭 男 芦溪县新泉乡大安中心卫生院院长 姚刚 男 安源区城郊管委会三角洲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主任 袁接胜 男 湘东区老关镇二鲤村退休老干部 樊悦韬 男 经开区公安消防大队朝阳路中队战斗班班长 樊银生 男 莲花县南岭乡千坊小学教师 五、孝老爱亲好人(7名) 刘艳清 女 经开区清泉村村民 朱日亮 男 湘东区峡山口姚家洲社区居民 张四先 男 莲花县荷塘乡湾里村村民 肖桂文 女 安源区丹江街城南社区居民 黄林 女 上栗县桐木镇洪东村村民 黄梅连 女 上栗县赤山镇枫桥村村民 戴朝秀 男 上栗县桐木镇蕉源村村民 张四先,男,1956年生,莲花县荷塘乡湾里村村民。 2007年,张四先的堂弟因病过世。看到已76岁高龄的婶婶痛失爱子、孤苦无依,张四先和妻子毫不犹豫承担起了赡养婶婶的责任。为了照顾好婶婶,张四先不住建好的新房,陪着婶婶一直住在一栋老房子里。每天半夜,他会定时起来看看婶婶是否睡得安稳,要不要喝水;平日里婶婶有个头痛脑热的,他嘘寒问暖,请医送药;婶婶生病住院,他日夜守在婶婶病床前,端药喂饭,悉心照顾;婶婶牙齿脱落,饮食不便,他会把饭煮得软糯、把菜炖得易嚼……张四先待婶婶如自己的生身母亲,十余年如一日尽心照顾,无怨无悔。 樊银生,男,1961年生,莲花县南岭乡千坊小学教师。 参加工作近40年来,樊银生一直在农村教育事业上不懈奋斗,辛勤耕耘。他热爱教育,师德高尚,他所在的千坊小学位置偏远,很少有老师愿意留下,但他为了山里的孩子,主动提出前往任教,每天起早摸黑,行走在那条崎岖的山路上。他关爱学生,无私奉献,学生家境贫困,他会拿出微薄的工资帮助他们,时刻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在女儿身患不治之症住院的一年多里,他陪女儿的时间只有断断续续的一个星期,强忍着失去爱女的悲痛,把对女儿的爱献给那些渴求知识的学生们。 袁接胜,男,1947年生,湘东区老关镇二鲤村退休老干部。从局长的位置退下来后,农技员出身的袁接胜开始想方设法帮助村民们增收致富。他组织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筹措资金几十万元创办了赣西苗圃,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十几年来,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扶持创办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农村公司及种粮大户,为建设美丽乡村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他带领村民完成了“七改三普及”,90%的农户建了新房,户户通水泥路,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村民也用上了干净水。退休十年来,他为村里及邻村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修路、建学校、建村部等,他不仅不辞辛劳奔波筹款,还带头投入劳动力、积极捐款。退休不褪色,余热暖乡民,他是群众爱戴的“苗圃长”“理事长”“参谋长”。 张理庚,男,1958年生,湘东区老关镇二鲤村村民。作为一名农民党员,他乐于奉献,经常做好事、献爱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却把自己起早贪黑卖猪肉的收入拿来做善事。村民有困难,他及时伸出援手送去关爱,想方设法、出钱出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热心村里公益事业,助学、修路、修建老年活动中心等,都有他慷慨捐助的身影。5年来,他每年坚持捐助资金给村委会用于帮助村里困难党员。他对村里村容村貌、卫生环境等十分关注,不仅义务当起了二鲤村的“环卫工”,且自掏腰包清运垃圾,每当村里赶集时,他还赶到现场维持交通秩序。他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朱日亮,男,1968年生,湘东区峡山口姚家洲社区居民。朱日亮的父亲于2013年患上老年痴呆症,父亲患病后,行为智力都如同一名幼儿,生活不能自理,走路、吃饭、睡觉都需人陪伴左右,照顾老人的5年时间里,他需要时刻保持充沛的精力,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一切都围着父亲转。为了父亲的一日三餐,他煞费苦心,只为父亲能吃得营养又可口。一到晚上,父亲的情绪便十分不稳定,拍桌子,摔东西,甚至对他破口大骂,而每当这时候,他总是轻声细语哄着父亲,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有时父亲半夜醒来,一玩就是两个小时,他也会耐心在旁陪着。5年来,在他精心的照顾下,父亲每天都穿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病情也没有继续恶化。他的孝心感动着周围群众,是一名众口称赞的大孝子。 樊悦韬,男,1991年生,江西九江人,武警中士警衔,现任经开区公安消防大队朝阳路中队战斗班班长。樊悦韬作为一名基层消防战士,多年扎根警营,勤奋学习、奋勇争先,先后被授予个人三等功、优秀士官、优秀带兵班长等多项荣誉。在训练中他不甘落后,在实践中他冲锋在前,当火魔肆虐时,他坚守在灭火作战一线;当群众处在危难境地,他总是不顾自身安危,冲在救援前沿。5年来,他累计参加灭火救援任务700余次,解救被困群众80余人。2017年,他的母亲被查出患有一种罕见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家庭变故,作为儿子,不能常伴母亲身边照顾,他深感内疚,因他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履行自己的职责,守护一方平安。 刘艳清,女,1983年生,经开区清泉村村民。刘艳清是名特殊的母亲,她有两个失明的儿子,为了让儿子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她当起了孩子的眼睛和拐杖,成为了一名陪读妈妈。9年来,她既要照顾家人的生活起居,还要在校陪着儿子学习,家里学校两边跑,每天往返4趟以上,风雨无阻。如今,她带着儿子克服了重重困难,儿子也渐渐适应了学习环境,和同学们成为了好朋友,变得更加开朗、自信。空余时间,她会给儿子读新闻、讲故事、听音乐,让儿子了解外面的世界。生活中,她耐心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她和儿子的坚强、乐观影响着同班的孩子们,感动了校园的每位师生,感动着邻里亲朋。 杜昆,男,1984年生,莲花县公安局六市派出所社区民警。杜昆是一名普通的社区警察,他负责的山背责任区治安形势复杂,村民的法制意识淡薄,5个自然村的5000余名居民散居在地势险要的山凹幽谷村落。他坚持每天步行进山走访,了解村民的实际困难,宣传法律知识,为老弱病残人员送证上门,为鳏寡孤独和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筹款送物,真心诚意为村民办实事,排忧解困。从事社区警务以来,他非常重视戒毒宣传工作,发动志愿者和专业人士组成了志愿服队,将“流动法律知识”带至田间地头、学生课堂和社区。两年来,通过不断努力,目前辖区涉毒人员复吸率零增长、新增涉毒人员零增加、毒品种植率零管控,成功转化7名吸毒人员从此远离毒品的危害。从警12年,他初心不改,守卫着一方百姓的平安幸福。 黄永萍,男,1970年生,湘东区荷尧镇萍洲村村民。黄永萍从小家境贫困,因此深知生活的艰辛,长大后他尽自己的能力帮助着弱势群体。2011年,黄永萍加入志愿服务队,和众多志愿者一起传递爱心,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履行着志愿者的承诺。2016年,黄永萍发起组建了萍荷志愿者服务队,至2017年6月,队伍扩大至200余人。他定期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敬老院开展志愿活动,共计发起20余次募捐,受益对象众多。多年来,他在助学这条路上从未停止脚步,帮扶贫困学生,圆他们的大学梦。他说:“生命不息,志愿不止!只要身体允许,我愿成为志愿路上执着的前行人,用公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邓忠球,男,1963年生,萍乡市汇农实业有限公司职工。2016年12月23日晚上8时,邓忠球散步回家时,忽然听到远处传来邻居喊抓贼的求助声。他停下脚步辨别声音来源,当他正准备前往支援时,看到远处两名骑着摩托车的盗贼正面驶来,后面跟着追赶的邻居。摩托车的速度很快,周围的群众都不敢轻易上前阻拦,纷纷闪避,而邓忠球想也未想,大步向前拦住摩托车,试图将盗贼拉下车,却被盗贼狠心撞倒在地,头部受到剧烈撞击,在医院治疗两个多月才康复。最终两名盗贼被抓获归案。危急时刻,他勇斗恶贼,用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的行动传递了“正能量”,为群众树立了“身边好人”的榜样,值得学习。 戴朝秀,男,74岁,上栗县桐木镇蕉源村村民。戴朝秀的邻居家,男主人因受伤丧失了劳动能力,而女主人脑子不太灵光,前后生育了4个孩子,除一个女孩在外婆家带大外,其余的3个男孩都没能活过满月便夭折。1999年9月第5个孩子戴来林出生,孕儿期的他竟然被母亲穿上了9件衣服、7条裤子,屎尿常常将衣服里外全部湿透。在邻居们的推荐下,当时已经55岁的戴朝秀和妻子决定义务帮邻居家带大这个孩子。19年来,戴朝秀和妻子将孩子视如己出,细心照看抚养营养不足、身体特别虚弱的来林,一个晚上至少要起床4次为孩子把屎尿、喂吃的。面对旁人说来林是个带不出的“傻种”、戴朝秀夫妻是想霸占这个孩子的风言风语,他们不离不弃,让孩子吃好穿好学习好,用超过对待自己亲生孩子的心血和6900多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将戴来林抚养成人,并使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向社会诠释了无私的大爱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间真情。 黄梅连,女,78岁,上栗县赤山镇枫桥村村民。1966年7月,刚满26岁的黄梅连夫妇喜得女儿,但是不久却发现女儿四肢无力,且不能跟其他孩子一样呀呀细语,四处求医后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和小儿麻痹”。1980年,才40岁的丈夫因煤矿井下安全事故遇难。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和生活的不幸,黄梅连咬着牙关,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起早贪黑、流汗流泪支撑着这个家,对女儿的治病从不放弃。她以自己累成了骨瘦如柴的身形,换来了女儿比一般的脑瘫和小儿麻痹综合症患者更健康的状态,诠释了母爱的伟大。 肖桂文,女,安源区丹江街城南社区居民。1982年,肖桂文与安源矿职工刘德矿喜结良缘。1996年丈夫因脑梗引起偏瘫。22年中,为了生活,为了照顾瘫痪的丈夫和体弱多病的女儿,她到电石厂打石头,在鞋厂做制鞋工,开过南货店、餐馆,在食堂、服装厂、制衣厂做过临时工;她学会了换灯泡、修水管,爬上屋顶修缮漏水的房屋;她自己开荒种蔬菜接济生活,并将多余的菜送给邻居和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她用柔弱的双肩将这个飘摇的家带出了困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创建文明城市中,肖桂文更是积极参与,脏活累活抢着干;她还加入了牵手爱心志愿者队伍,多次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在困境中她坚强,在幸福生活中她充满阳光。 黄林,女,21岁,上栗县桐木镇洪东村人。黄林一家7口人,父亲和哥哥痴呆,姐姐出嫁在外地,弟弟和妹妹在读书,家中长期贫困。2009年,黄林11岁时,母亲被诊断为乳腺癌。2014年,学习成绩优秀的弟弟黄好又被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费至少需要20万元。在“救自己还是救儿子”之间,母亲选择了后者,趁着黄好在省城治病,母亲留下“无论如何要救黄好的命”的遗言跳河自尽。母亲生病期间,尚在读初一的黄林辍学打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去世后,全家的担子全部压在了16岁的黄林身上。她带着弟弟前往上海求医,进行手术和化疗,用光了四处筹借到的13万元离开医院后,黄林又陪着弟弟四处寻求偏方。为了照顾父亲哥哥和弟弟妹妹,黄林白天在发廊做理发工,回家又给全家人洗衣做饭、为弟弟找药煎药,16岁成为全家人的“母亲”。被黄林故事感动的一位小伙,今年1月迎娶了美丽善良的黄林。 刘禄华,男,芦溪县源南乡新棚村人,是一名环卫工人。一天刘禄华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清扫工作,在高速出口挂线处港华燃气公司附近,发现一只黑色钱包,里面有大量现金、身份证、若干银行卡和一些票据。看到钱包内有这么多贵重物品,他采取了“笨办法”,守在原地等候失主。细雨中一个多小时仍旧没等来失主。在完成清扫工作后,刘禄华急忙将钱包交到了村委会,在村委会、乡政府、乡派出所等部门的帮助下。几经辗转,下午两点,终于联系到了失主并将钱包完璧归赵。拾金不昧彰显了诚信美。虽然家境贫寒,但在“意外之财”面前,刘禄华坚守了诚信本色和为人底线,他没有据为己有,反而急人所急,选择了做人的道义。这位平凡的环卫工作者,用他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诚信的耀眼光芒! 兰梅珍,女,1945年生,上栗县桐木镇老党员。现年74岁的兰梅珍1982年参加社区工作,1985年7月入党,是社区老体协主席、社区党支部第一党小组组长,桐木镇优秀共产党员。在社区工作中她不忘初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提议成立了社区第一支志愿服务队,爱心不倦;体协工作尽职尽责,精心组织,硕果累累。虽年越古稀,她心中却始终向着党、装着人民,永葆本色做表率,扶贫助弱做志愿,坚守岗位尽职责,情系夕阳献余辉,用自己的初心、爱心、痴心、热心诠释着一名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和责任担当。 姚刚,男,1981年生,安源区城郊管委会三角洲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主任。从他到社区任职起,步行2万步的“健身锻炼”便成了常态,大至小区整治,小至家长里短,只要群众一个电话,无论事情多难办、时间多晚,都是随传随到,毫无怨言。他开创性地在大学城校区建立了网上连心室,在凤凰天成成立党群服务中心。白天上班,晚上上户,重要节日在各个小区开展活动,几乎全年无休,一心扑在工作上,满心装的都是群众,“我的职责就是为群众服务,群众满意是对我工作最好的赞扬。”一句普通的话语,展现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在奉献中绽放灿烂的光芒,以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工作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贺献忠,男,1968年生,芦溪县南坑镇中学人民教师。2016年5月他加入萍乡市启初关爱志愿者协会,独自承担起南坑杜鹃花小屋的书法教学任务。两年多来,他风雨无阻坚持为山区50多名留守儿童提供免费的书法培训服务,服务时长达450个小时之多。在他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下,2018年3月,4名留守儿童通过了书法六级考试、7名留守儿童通过了书法四级考试。只要在启初关爱志愿者协会一提起他,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志愿者都会竖起大拇指,对他助人为乐的精神予以高度肯定。他是一位德艺双馨、高风亮节的志愿者,也是留守儿童心中德高望重、和蔼可亲的好老师! 黄小英,女,1981年生,中国联通萍乡市分公司上栗和城区经营部网格经理。她于2008年加入志愿者行列,现任萍乡市灯塔计划公益发展中心秘书长及灯塔计划上栗片区负责人。十年来,她不忘初心,为爱前行。公益服务约1043天,服务时间约8344小时,走访帮扶家庭约3129户,公益路线约25万公里,服务各类人群达7.68万人次,组织并参加各类公益活动200多项次,十年来,特别是从2014年“有爱、有家、有明天”爱心家人团成立到2018年此团升级成立“萍乡市灯塔计划公益发展中心”以来,她担任灯塔计划公益发展中心秘书长,参与了171名儿童帮扶对象的摸底走访慰问,并负责上栗片区60名孤困学生的维护及管理,树立了良好的志愿者形象,展示了灯塔计划公益发展中心的形象。她先后多次荣获市级优秀志愿者称号。 李林清,女,上栗县上栗镇胜利村村民。2014年,李林清跟随共青团上栗县在线网络委员会公益团队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公益志愿活动,在此期间,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开展了不下百场。2016年,她正式加入上栗县禁毒志愿者协会公益团队,并在协会任执行会长。两年来,在他们的努力下,全县接受团队禁毒教育群众近20万人。同时,她还带领团队帮助流浪上栗达18年之久的万载丁冬华智障老人安全回家;悉心照顾智障少女曾丽达一年之久,并将她从智障养父家庭中成功解救出来;持续帮扶杨岐乡石源小学16名留守及贫困儿童。她在公益活动中品尝到了无私奉献的快乐真谛,也真正感受到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深刻内涵。 万炳全,男,现年50岁,江西宜春人,中国江西网萍乡分站站长、萍乡市红心志愿者协会执行会长、萍乡头条网络爱心驿站创办人。自2011年任中国江西网(大江网)萍乡频道主编以来,他爱心帮助民工跨省讨工资,帮助山区贫困户推销农产品,为大病患者捐款捐物,捐资助学……8年来,累计为困难群众爱心捐款200余次,捐出工资10余万元;组织各类爱心捐款活动50余次,捐款金额总计500余万元,帮助贫困对象500多人。他用“勤奋”解决好新闻工作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差”,他所管理的中国江西网萍乡分站被当地干群誉为充满正能量、爱心满满的“爱心站”,收到群众送来的“爱心媒体”锦旗数十面,2018年获评“萍乡市优秀志愿服务工作者”。 王祖跃,男,1970年生,中共党员,安源区五陂镇精英书画艺术学校创办人。他自幼勤奋苦学、酷爱书画,在工作之余,始终不忘挥毫泼墨,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他不仅是一位成绩斐然的书画家,而且在公益性书法事业上倾情付出。为了让五陂更多的孩子得到书法培训,他在大田小学开设了一个书法义务辅导班,受益的孩子达到了300多名,而新的学生仍在源源不断地走进他的课堂。逢年过节或邻家喜事,他都会免费献“福”贺“寿”、写“喜”帖送祝福。用爱传承书法,用爱舞出精彩。他用翰墨奉献自己、回报社会,用实际行动将书法艺术和奉献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坚守中,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散发着自己的霞光。 巫家训,男,1945年生,安源区八一街永昌寺社区居民。老人年逾古稀,是八一街永昌寺社区的“红人”、是闲不住的“百事通”:他把永昌乐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学员们当作自己的家人看待;八一小学的桌椅板凳坏了,他知道后便带着锤子过去修补;路上看到有老人摔倒,毫不犹豫地扶起;老家福田镇大宇村有一位80多岁的贫困老人,他得知后几年不间断地给老人免费理发、送药品和补品……74岁的巫家训面对癌症没有退缩,始终坚持志愿服务,用脚步丈量着自己的爱心路,用自己的力量来传递人与人之间善意的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一抹美丽“夕阳红”。 张国良,男,39岁,萍乡赣西肿瘤医院放射科主任。他已经坚持参加无偿献血16年,总共无偿献血110余次,其中,献全血12次4600毫升,56次成分献血(机采血小板),111个治疗量,全部加起来换算为总血量达9.34万毫升,相当于20-25个成人的全身血量总和。2012年,一群像张国良这样的热血青年成立了萍乡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公益组织,他们结合自身献血经历积极为萍乡市无偿献血事业奉献青春热血。“无偿献血、奉献他人、参与公益、挽救生命。”这句话是张国良在宣传活动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带动了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和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充满爱心与正能量的他,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萍乡市十大献血明星、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四星级等荣誉称号。 陈世权,男,1964年生,芦溪县卫计委职工。从业34年,从普通的卫生院分所医务人员到县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他用精湛的医技、高尚的情操,赢得了广大患者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默默地书写了一份共产党员的人生答卷。同时也因其真实做人、真抓实干、真心为民的工作作风,被卫计系统人员亲切称为“三真大叔”“为民先锋”。2018年8月28日,江西网萍乡头条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一天内引起8万人围观,并被江西文明网、江西好人网、报刊头条APP、中国江苏网、北京时间、凤凰网等省内外主流媒体第一时间推介,其满满的正能量感动了万千网友。陈世权获评“芦溪县十大杰出青年”,连续8年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刘友萍,女,1979年生,萍乡湘雅萍矿合作医院心血管二科医师。从事心血管疾病救治工作近20年,坚持全身心投入到各类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她爱岗敬业,钻研业务,对待业务精益求精,具备了高超的医疗技术;她心系患者,待患者如亲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以德艺双馨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用智慧和爱心救治了无数濒危的生命,她让许多家庭延续团圆充满笑声,赢得了患者家属及组织的尊重和信赖,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乐章! 罗良旭,男,1975年生,先后在芦溪县多个乡镇的防保站与卫生院从事预防保健、临床医学、行政管理等工作,现担任芦溪县新泉乡大安中心卫生院院长。他爱岗敬业,技术精湛,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工作之余他自学各方面知识,拿到了执业中药师证书;他乐于奉献,连续坚持十多年无偿献血,受到上级卫生部门的表彰;他严谨细致,在救治之前,首先想到的是医生的职责所在,保持着一颗善心、仁心。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只要遇到有需要救助的地方,他都毫不犹豫,一心赴救。行医22年来,罗良旭以其精湛的医术,不仅医治了众多患者,而且他一直坚守“仁心仁术”的道德信念,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了医德的深刻内涵,诠释了一个医者的为民情怀。 王德喜,男,1948年生,现为武汉理工大学萍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2009年,萍乡市建立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向全国吸纳技术人才。在武汉理工大学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与设计研究、即将退休的王德喜被返聘,派往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开展校企合作。在面临广州、宁波、佛山等多个选择时,他毅然选择了萍乡这个“小地方”,而且一呆就是十年。十年来,他访遍萍乡大部分企业,成功地为部分企业提供了切实的帮助;他负责的武汉理工大学萍乡发展研究院,已成萍乡校企合作的发展平台标杆,赢得了市领导以及企业的认可。为萍乡默默付出的他,早已把萍乡当成了第二个家乡。2015年2月,王德喜被授予首批“萍乡市荣誉市民”称号。 周作儒,男,1964年生,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万龙山乡茅店村村民,万龙山乡人大代表,茅店村委会副主任。作为一名村干部,他将贫困户视为亲人,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贫困户解决衣食住行等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脱贫。贫困户陈某一家住处偏远且交通十分不便,夫妻二人思想比较落后,年龄偏大,身体也常有大小毛病,有一儿子也没有就业技能,文化水平偏低难以沟通。但是为了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周作儒起早贪黑、不厌其烦,多次上门入户做工作,终于说服陈某一家人异地搬迁。为解决他们的落户问题,他四处奔波,找到了安全、便利的住处,陈某一家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周作儒的一举一动感动了贫困户,也得到了省脱贫攻坚督导组的肯定。多年来,他时刻牵挂着贫困群众,凭借着一颗为贫困群众办实事的真心,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肖志红,女,1968年生,安源区八一街藕塘边社区居民。肖志红本人无固定收入,靠每月领取低保维持生活,丈夫在外打零工,儿子正在读大学,家庭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她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积极参加文明劝导、卫生打扫、矛盾调解、关爱孤寡老人等社会公益活动。她不计付出和回报,全心全意地为社区做事,为邻居们的幸福生活服务,那些点点滴滴助人为乐的“小事”,贯穿着肖志红的日常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未曾改变。她的无私奉献感动了左邻右舍,让他们非常感动,并纷纷表示要向她学习。 来源:萍乡市文明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