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文化的悠长眷恋,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据《萍乡县志》《萍南牛氏塘彭氏族谱》记载,彭映辉,萍乡五陂镇牛氏塘人,生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卒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享年100岁,历四朝皇帝,五世同堂。因其年高德劭,乾隆二十六年,旨赐“昇平人瑞”,拨银三十两建立牌坊,并恩赐六品官职荣誉。 彭映辉,人称古代“道德模范”。 其一,赋性淳良,厚慈至孝。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最讲究的就是孝道,孝道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和精髓。彭映辉生性笃善,事亲至孝,即便自己60多岁时也不变其孝行,亲力亲为照顾年逾八旬的父亲,端茶盛饭,嘘寒问暖;父亲重病了,亲侍汤药,洗涤便器,衣不解带床前床后服侍数十日,直至去世,哀祭如礼而行,毫不懈怠。 其二,尊祖敬宗,弘扬祖德。每当祖宗祭日,总是带领族人,穿戴整齐,齐聚祖祠,虔诚祭祀,并斋戒一日,杜绝娱乐。水有源树有根,通过祭祖等仪式活动,传承“子孝父心宽”“妻贤夫祸少”之祖训道理,追思先祖恩德,记得根本水源,不忘前人创业之艰辛,弘扬祖德,凝聚力量。 其三,敦宗睦亲,和气为贵。团结友爱,居心孝友,与弟同住一起30多年,兄弟、妯娌之间从未有过指责和辱骂,弟弟早逝,就把侄儿视如己出,尽心抚育成人,助其成家。在分割田地、园圃、屋舍等家产时,他总是将好的礼让,自己取次等的。其高风亮节、先人后己的品行得到了公认和敬佩,并留下“养如亲生”佳话。 其四,循礼守法,家规严谨。除专门聘请私塾先生,他自己也亲授礼仪,尤重身先垂范,虽然家族人丁繁荣,家里却是“肃若朝廷”,秩序井然,平顺有规。彭映辉为人谦逊,处事平和,家族力戒争讼,总是教导后辈“无端之毁不为辱,食饱身安即是福,世世子孙须记取,休得只字入衙门”。遇到邻里有争执纠纷,总是出面多方调和,极力化解,直至息事言欢。 其五,济困扶危,包容大度。每年领导乡邻早交赋税,如遇困难者则毫不吝惜地借以钱粮,不致让人因为拖欠赋税而受到责罚;遇到灾年欠收,却又及时帮扶,助其渡过难关。 其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彭映辉十分重视农耕,又注重节俭,总是激励后生多读诗书。他率领族众修造水圳,从乌源冲、狗牙冲引水至牛氏塘,潺潺流水既灌溉农田,也能方便沿途人家洗米浆衫;带领大家开荒垦地,利用山土旱地种植蕃薯、凉薯等作物,补充主粮不足;倡筹祠堂教子会,设立祠租祠田,号召捐租出资,定下章程,补助子孙升学费用,激励后人勤耕苦读。 彭映辉遗留的家风家训和言行举止泽被后世,惠及千秋:父母恩,重于山;情似地,德如天;勤耕织,种庄田;持家务,多勤俭;多读书,达礼仪;待邻里,多和善;怒忍让,心底宽;贫不欺,恶不沾;走正道,路长远。 乾隆二十五年,彭映辉百岁寿诞之际,由乡贤罗宗孔等,将其德劭年高之事写成《举报百岁公呈》上报,经乡、县、两江总督、礼部、户部等层层审荐,乾隆二十六年旨赐“昇平人瑞”,给帑建坊,以示表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时任萍乡知县胥绳武在主持重修《萍乡县志》时,将彭映辉之懿行再载地方志,留住记忆。 时过境迁,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昇平人瑞”之牌坊已荡无踪迹。 五陂镇牛氏塘,自古“峰峦耸翠,平畴万顷,水绕山环,嘉木葱茏。”且彭氏族裔多长寿。今又恰逢五陂“海绵小镇”大开发大建设,若能重现“昇平人瑞”牌坊、彭祖祠和千年古井等人文景观,深度契合自然景观与乡村文化,互为表里,打造“海绵+乡愁+养生”特色小镇,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