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报客户端萍乡讯 (记者 周双萍)52岁的敖红萍做梦都没想到,自己退休后会跟扶贫二字扯上瓜葛,成为一名“编外”扶贫工作队队员,辅助丈夫易小伟的扶贫工作,夫妻俩每天同骑一辆车,同走一条路,并肩携手书写了一曲“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的扶贫歌。
▲骑车走访贫困户 儿子眼中的父亲 1月25日,记者前往萍乡市莲花县闪石乡洞背村采访这对在当地家喻户晓的扶贫“夫妻档”,意外地碰见了他俩的独生儿子——刚从韩国回萍乡休假的易昊。 作为萍乡市驻洞背村扶贫工作组联络员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从2017年3月起,在萍乡市广播电视台工作的易小伟就扛着行李驻扎在了洞背村。1月13日,易昊回国。当天晚上,易小伟匆匆从莲花赶到萍乡高铁站,将易昊接回家。小半年不见,易昊发现父亲更黑也更瘦了,舟车劳顿,当晚来不及多叙。第二天醒来,易小伟早已不见人影。此后十多天,父子俩再没打过照面。从母亲口中,易昊得知,父亲每天都忙得像个团团转的陀螺,遂决定去洞背村看看。
▲一家三口团聚在村委会 在洞背村两委办公室,这一家三口总算团聚了。可易小伟忙进忙出,连话也来不及跟儿子多说两句,易昊百无聊赖地坐在办公室玩着手机,等着父亲闲下来。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易小伟夫妻俩将儿子领回了他们在洞背村临时的家。这一看,易昊的眼神都直了,他根本没想到父母住的地方条件这么差,连水电都还没通,与萍乡城里的家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他又心疼又生气,既担忧着父亲的身体和健康,也知晓父亲是个做事相当认真的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自己根本劝不动他。在一再嘱咐年过半百的父母亲保重身体,不要像个拚命三郎,身体第一后,他叹着气摇着头离开了洞背村。 妻子眼里的丈夫 其实,妻子敖红萍一开始也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全身心投入支持丈夫的过程。 敖红萍这半辈子都住在城里,日常起居早就习惯了有热水、有空调、有独立卫生间的生活。丈夫刚开始驻扎洞背村时,还没退休的她也曾去探望过,一般都是当天来回,不敢在那过夜。几个月后,她发现丈夫初来乍到,工作压力大,日常饮食起居没人照顾,身体也出现小状况。于是,刚刚办理了退休手续的她决定来村里照顾、陪伴丈夫,帮着做家务事,减轻点丈夫的负担,至少让他觉得有自己在身旁,他并不孤单。
▲敖红萍不得不睡在这张搭建的“床”上 2017年6月,敖红萍来到了丈夫身边。正值夏天,山里的蚊子、虫子又大又毒,每天像小型轰炸机样嗡嗡围着叫不停。原来每天一觉睡到大天光的她,一个晚上要醒好几次,浑身痒得不行,身上到处密密麻麻长满了疹子,只要一睡到床上就开始痒。没办法,敖红萍只得用八张椅子搭成一张简单的床,挂着蚊帐睡在客厅里,皮肤瘙痒程度才稍微减轻。直到现在,中西药都尝了个遍,还是没完全痊愈。同样地,易小伟也被床上的螨虫害得不轻,手上脚上全是被蚊虫叮咬过后留下的痕迹。
▲全身长满了疹子和包块 日子久了,眼见得丈夫每天殚精竭虑,没日没夜,敖红萍决定也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她常常坐在丈夫驻村后特意买的自行车的后座上,与他一起入户宣传扶贫政策,规范整理扶贫档案,将全村44户贫困户的户口本、身份证、低保证、土地台账、低保发放明细等材料逐个核对清楚,建立了一整套翔实而完整的扶贫档案,实现了贫困户脱贫情况动态掌握。
▲记录扶贫日记是夫妻俩每天必做的功课
▲扶贫日记 每天晚上,易小伟都要将一天的工作情形记录下来,梳理思路。而敖红萍则再把扶贫日记归纳整理,工工整整抄录在册,至今已有厚厚四大册扶贫日记。 老母亲眼中的儿子 2017年4月,易小伟的老母亲摔断了腿要动大手术。此时,易小伟刚刚驻扎洞背村一个月,整个洞背村只有他一个扶贫干部吃住在村里,千头万绪的工作亟待开展解决,实在抽不开身,他只得让妻子守护老母亲身边,替自己尽孝。 等易小伟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去看望手术后的母亲时,老母亲几天都不理他,责怪他没良心。因为老母亲孤身一人住在芦溪县,听说易小伟下乡扶贫,希望儿子跟领导提出要求,能跟别人换个驻扎地点,到芦溪来开展扶贫工作,一来方便照顾,二来也能经常看见儿子。可由于种种原因,老母亲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以前易小伟每星期都会去看望一次母亲,现在住在莲花,每个月才去探望一次。每次离开时看见老母亲渴盼的眼神,易小伟的心里充满了愧疚感,跟记者谈到此事时,他的眼圈红了,喉头硬了。虽然母亲不再责怪他,也理解他的难处,体谅他工作忙,可他一直无法排解心中的内疚和自责。 贫困户眼里的他俩 相处久了,贫困户冯志忠早把易小伟夫妻俩当成了自家人,连称呼都改了,他喊易小伟为老易,叫敖红萍为嫂子。当初,冯志忠曾开过餐馆,也养过鸡,可总是亏损,一度灰心丧气,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易小伟了解到他有一套养殖技术后,多次找上门做思想工作,帮他分析市场行情,传授经营管理经验,希望他站出来当脱贫致富带头人,并帮他分两次贷款十万元,在自家的祖山上创办了一个小型养殖场。
▲夫妻俩在冯志忠的养殖基地 养殖基地刚建起来时,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交通、通信极不方便。易小伟夫妻俩隔几天就走几十分钟的山路过来探望,询问有啥要帮助解决的困难。逢上下雨天,鞋上、裤腿上溅得到处都是污泥浊水。冯志忠被他俩感动了:他们与我非亲非故都这么能吃苦,自己还有什么顾虑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呢? 从此,冯志忠振作精神全力投入养殖,饲养的1000多只五黑鸡和鹅采用全生态养殖,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具有很高的市场认可度,长势喜人,成为冯志忠脱贫致富的希望。易小伟还不忘及时提醒冯志忠要抓好肉鸡、肉鹅的畜禽防疫和销售工作,到处帮他跑销售,在朋友圈吆喝,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找相关的单位、朋友推销。 目前,冯志忠正在逐步扩大规模,准备安排几个贫困户到养殖场就业。
▲走访贫困户冯建平的家 帮助像冯志忠这样的贫困户找准致富门路,一直是易小伟的重头工作。经过上户调查研究,易小伟前后帮9名贫困户通过“扶贫产业移民信贷通”贷款46.2万元,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村干部和扶贫干部眼里的易小伟 据驻洞背村第一书记董浩文介绍,洞背村位于闪石乡东端,全村只有228户人家908人,可贫困户就占了44户150人,是莲花县的一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凝聚力不强,以前经常出现村委会无人上班的现象。
▲春节前夕,萍乡市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们到洞背村看望慰问易小伟 驻村工作队把村两委换届工作当成大事来抓,不断地物色和调查可以胜任村两委委员的合适人选。易小伟和其他驻村工作队员一起,把村两委换届的政策传递到家家户户,明令禁止换届过程中出现贿选和拉票等不良行为。那段时间,易小伟走在路上,曾被别有用心的人持刀威胁吓唬,被人殴打,连晚上睡觉时都不得不提高警惕,以防万一。最终,在乡党委政府的主导下,成功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选出了新的能吃苦、肯干事的村两委班子。 和易小伟共事一年多,董浩文对易小伟的评价是:他是一名公正无私的人,具有坚忍、耐心细致的性格,能吃苦,也能受委屈,有抱负、想做事。我们虽然年龄相差悬殊,性格迥然不同,但却能配合默契地完成扶贫工作。
▲整理贫困户资料 村党支部书记冯圣珠、村主任刘金生谈到易小伟夫妻俩赞不绝口,说他们帮村里做成了不少实事,点子多,办法多,在村民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每天晚上从6点到10点多,来找易小伟的村民总是一波接一波,因为他们早已将易小伟当成了自家人,不管遇上啥麻烦都爱找他。
▲由省红十字会出资建设的博爱广场项目 乡党委书记陈慧凡、乡长刘戈云对易小伟评价甚高,认为他先后参与了洞背村特色种植、畜禽养殖、光伏发电扶贫等项目的制定和实施,躬下身子埋头苦干,使得洞背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明显推进,产业扶贫亮点纷呈,有力地促进了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易小伟眼里的自己 人跟人之间,最难得的是信任。易小伟记得很清楚,2017年3月10日,他第一次到村里报到时,由于当时村两委没有与房东交涉好,房东不同意他搭伙入住,拦在门外不让他进去,场面很是尴尬,做了半小时工作才勉强同意他进门。 2017年5月,房东母亲在萍乡住院,其侄子在医院照顾。易小伟把自家的钥匙交给房东的侄子,让他住到自己家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结果,房东侄子在他家整整住了一个月,以致易小伟的邻居经常误以为他家进了贼。
▲驻洞背村工作组组长李运球(左二)与易小伟夫妇和贫困户探讨交流 一次,医院催交住院费,正好房东的卡上没钱了。易小伟闻讯后赶紧让妻子马上取出3000元送过去。敖红萍连中饭都顾不上吃,顶着炎炎烈日急火火地就把钱送过去了。同时,易小伟在村里还帮着照看房东的父亲,替他们接送小孩上学放学。 人心换人心。一两个月相处下来,房东父母把易小伟看得比亲生儿子还亲,房东也把他当成了亲兄弟。 挂点洞背村扶贫工作的副市长崔传鹏听闻此事后,好几次在公开场合表扬易小伟,认为扶贫干部就是要这样与群众打成一片。
▲驻村工作组在百合种植产业基地察看 为了贴近村民,尽量融入他们之中,易小伟学会了和他们抽一样的烟,说他们的方言,穿同样的衣服。敖红萍告诉记者,以前小伟穿衣最讲究了,现在完全变了一个人,常常不修边幅。村民家有啥红白喜事,都喜欢叫上易小伟,而他也总是不忘凑上份子钱上门祝贺,而且从不轻易在村民家吃饭,盛情难却下,事后再买礼品代替村民不同意收的伙食费。他还多次掏钱买贫困户急需的日常用品送上门……
“不忘使命,不辱使命,向市委市政府、向洞背村交上满意答卷,才不虚此行,不枉人生。”易小伟驻村前曾暗暗向自己发出这样的铿锵誓言。
两年时光,誓言无声,初心永恒! 来源:江西手机 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