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隆起
旧时,萍乡小西门出城,沿萍水河而下,100余米,有一处景观,叫做聪明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萍乡市橡胶厂扩建时,将其纳入厂区,改建为锅炉房,今已不存。再往下,萍水河拐弯处,有一个深潭,叫做汪公潭,如今,潭已淤积,地名尚存,为安源区城郊管委会汪公潭村。这两个地方均有来历。
聪明泉的传说
聪明泉与萍乡一个读书人叶景武有关。叶景武出生于宋淳佑五年(1245),殁于元延佑二年(1315),享年70岁,是城南叶氏第三代传人。祖父萱羲,宋绍兴年间进士,官袁州教授(袁州,辖萍乡、宜春、分宜、万载4县,治所设宜春,即今宜春市袁州区),首居宜春,后迁萍乡城南石灰巷,为城南叶氏迁萍始祖。父山溪,任浙江云和县知事,后升任温州刺史。由此可见,叶景武出身官宦人家、书香门第。
相传,叶景武少年时期,父母望子成龙,在离家不远的萍水河上香溪桥下首一个土坡上,建起了一座书舍,让他吃住都在那里,嘱其苦读诗书,立志成才。过了好久,叶景武虽终日苦读,但进展甚微。一日深夜,他口干舌燥,端过茶壶想喝,而壶内却空空如也。正在此时,忽见床头空地上一股清泉汩汩涌出,他如获至宝,舀起便喝,顿感香甜。此后,他便以清泉为饮,渐渐地觉得自己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过目不忘,下笔成书,学业进展很快。终于,叶景武在南宋咸淳十年(1274)高中进士,时年29岁,出任浙江湖州府尹,后以军功升任广东副使。
叶景武衣锦还乡之时,官府士民在他当年读书的地方共建一井,命名为“聪明泉”。对于这件事情,城南叶氏族谱有所记载。谱上在叙述经过之后写道:我祖景武,饮此清泉,旋登高科,荣膺要职,济世匡时,流芳青史。叶氏后裔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重修此井,民国十九年(1930)又重修一次。民国二十四年(1935)萍乡人刘洪辟主持编纂的《昭萍志略》记载:“聪明泉,在县西百步,溪水之旁。其泉甘香,宋叶景武读书于此,后登第,故名。”1996年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萍乡市志》转载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版《萍乡古城图》中,在城西香溪桥下首标有“聪明泉”,足见此景观在萍乡人心目中的位置。
“聪明泉”的故事通过口口相传,声名远播。不少文人雅士以此为题吟咏诗篇。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进士(江西临川人)《送客萍乡》诗云:“宜春春酒凤萧回,暮雨朝云玉女堆。归到笔花应五色,聪明泉上读书来。”清代乾隆年间进士邓锡礼(萍乡东桥人)《访聪明泉怀宋叶副使景武》诗云:“老去空余吊古情,归田闲步小西城。沿溪载访前贤迹,有井能留后世名。通籍无须问甲第,读书终觉羡聪明。定知宋代官声好,一勺亲尝水味清。”莲花厅(今莲花县)孝廉刘一珠《过聪明泉》诗云:“经过聪明泉,去忆泉畔居。泉能浇我渴,书能牖我愚(牖,音友,本义为窗子,引申为启迪,像开启窗子一样,引进阳光)。我渴犹乍可,我愚将何如?所以泉畔人,汲汲古时出。遂今一掏水,传之千载余。”
笔者于1943年秋季考入萍乡鳌洲中学,至1949年暑期高中毕业,历时6年,从老家下埠进城,走腊市、麻山、桐田、小桥下、井冲,经城西,往返于“聪明泉”边,不知多少次,亲眼见到“聪明泉”的景观是:泉边竖有白玉石碑,上刻楷书“宋进士叶公景武读书处”,石碑顶部横额篆书“聪明泉”3个大字,四面用花岗岩石栏围边,井周铺以石板。当时看到的“聪明泉”已是一个枯井,并无泉水。民间传说,某年,一个外地人在萍乡当知县,欺压百姓,坏事做绝,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此人嫉妒萍乡出人才,决意破坏此井,便派人买来一大箩筐绣花针倒入井内,从此成了枯井。解放初期,笔者调萍乡县人民政府及以后在市委农村工作部工作期间,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次到“聪明泉”寻访,看到的仍是原貌,保存完好。
汪公潭的由来
传说宋代有一个在湖南某地做县令的萍乡人汪公(名字无从查考),为人清正廉明,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汪公卸任回家路过小西门,不幸因暴病卧床于小客栈,不久便与世长辞。闻此噩耗,湖南当地老百姓感谢汪公的大恩大德,纷纷捐银造庙。萍乡士民遂在小西门外萍水河边的山脚下,也建起了一座四栋三间四周围墙的“汪公庙”,正殿塑有一座丈余高的汪公像,左右两间分别塑有观音和关公像,殿外槽门两边书有“萍川歌德政,宋代作忠臣”的对联。离“汪公庙”不远的河边长有一株五个枝桠,传说是“五爪攀龙”的大樟树。樟树底下正是萍水河拐弯处,河水冲刷形成一个深潭,樟树的一个大枝桠斜伸至萍水河的深潭上,成为一处难得的生态景观。当地人便将此潭命名为“汪公潭”。笔者当年路过时看到的庙和潭,以及潭边的大樟树,至今记忆犹新。
来源:萍乡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