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二版刊载《中国人的光荣--詹天佑纪念馆参观记》。这篇文章是纪念由中国人民自己设计並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八十周年而写的。詹天佑纪念馆设于八达岭关隘之北,他是我国自行修建铁路之第一人。该文叙述了詹天佑1902年修建新(城)易(县)铁路(全长56里)的情况,1905年10–1909年10月修建京张铁路(全长360余里)的情况。却没有叙述詹天佑在1901年修建萍醴铁路(全长90里,辖萍乡的约三分之二)的情况,这是由于人们还不了解詹天佑在此以前还曾在萍乡修建过铁路,有必要向人们作些介绍,亦可从侧面了解萍乡当时在全国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价值。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7月,清督办铁路大臣兼汉治萍公司经理的盛宣怀,调詹天佑前来萍乡,参加修建萍醴铁路,前后达一年之久。当时主持工程事宜的是“洋参赞”美国人李治和马克来,詹天佑是以知府的名义前来协助。原定粤汉路经醴陵去长沙,醴陵至萍乡即为粤汉支路,统归美国工程师承办。后粤汉路改移循湘江直下,不经醴陵。盛宣怀1899年因修萍安铁路(全长十四华里)尝到了甜头:官商交运,岁减陆运钱数万缗,只一年的时间,所省已过于造路之费。盛宣怀亦变前议,萍醴铁路由萍矿先行借款兴筑。故调詹天佑前来协助。 李治和马克来极力主张使用美国人的轨距,阻挠詹天佑使用中国1.435米的标准轨距,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迟迟未能定夺,后来盛宣怀站出来协商调解均无效,最后,在中国人的强烈要求下,李治和马克来等人不得不让步,改用中国1.435米的轨距,但他们看不起詹天佑,认为中国人不成气候,修不好铁路,何况萍醴间湘东大桥,水深流急又宽阔,断定詹天佑解决不了,到头来还得请他们。于是李治和马克来带着图纸匆匆撤走了。盛宣怀见洋人撤走,心里非常着急,想到事兴而败,面临危机,就找到詹天佑,要他服从李治,采用美国轨距。詹天佑毫不含糊地拒绝了,主动地承担了全部工程的修筑。 詹天佑在无图纸的情况下,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重新进行了勘定和设计,并随即动工,由薛鸿年总办其他事宜。
湘东大桥横跨渌水,全长140米,河道水深而流急。詹天佑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调船数只,准备沙袋和草袋,在设有桥墩的地方,围成一个水池,用脚踏水车将水排出,即行打桩稳固墩座,昼夜不停地施工。在修筑桥墩的同时,詹天佑又指挥路基的修筑,使工程接连不断地进行。詹天佑吃住从不讲究,他住在桥头临时搭起的工棚里,生活十分俭朴。他自天上工地,晚上为设计、解决技术难题常常熬通宵。湘东桥墩完成后,又亲自指挥架梁。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终于使湘东桥铺上了钢轨。随后,他又用同样的办法,架通了萍水桥。此时路基工程也逐段告峻,并进入了铺轨阶段。 詹天佑在主持修筑萍醴铁路中,以普通人的身份,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度过了艰苦的一个多春秋。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袁世凯向英、俄两国交涉收回关内外铁路时,詹天佑被调回参加接收工作。同年十一月萍醴铁路(萍乡--醴陵)全线通了车。 萍醴铁路的修成在当时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在萍乡留下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当时乡知县顾家相印行一本《筹办萍乡铁路公牍》其中有《萍醴铁路始末记》一文。他写道: 呜呼中国议办铁路数十年,甫得实行。顾以筹款之难,乞贷于邻国。又以贷款之故,授权于外人。有识者扼腕痛心,何可胜道。萍以区区小邑,深居腹地,为萍安铁路既立中国自办之基础。即萍醴铁路初拟为粤汉附庸借资美款者亦改为自行筹办,脱离羁绊。继且推及于醴株,不可谓非大。乃者两湖粤东人士合力争持,欲废粤汉合同自办,而萍醴固已为先鞭之著。即江西绅士首倡公司,议办全省铁路,举李公为领袖(李方伯有棻号乡坦,萍乡人),亦实以萍乡为先路之导也。重刊公牍既成,爰乐得而记之。”(泰和盛文化整理转载) 来源:汉冶萍数字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