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无线电元件一厂的演变及发展
王以茂 原萍乡县上埠镇河口地区的陶瓷工业,创办于ー九一五年。当时,萍乡县城顺兴和老板杨筱珊,探悉河口瓷泥藏量丰富,燃料十分充足,水源条件好,靠近上埠集镇优越条件,便在河口开办陶瓷厂,雇佣工人二十余名,惨淡经营数年,难以为继。一九二八年,抚州人黄庆云购得厂房及全部设备,开办振兴瓷厂。一九三一年,在上埠做瓷器生意的南昌人黄自云租用厂房,开办协义兴瓷厂二年。一九三二年,上埠人罗恒忠开办合利瓷厂,为时二年。一九三四年,刘桐生接办,厂名为同忠瓷厂。一九三六年,刘金兰接办,厂名为金口瓷厂。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五零年的十三年期间,除一九四八年李何清、李德厚合伙租办一年外,其余的十二年均由黄庆云经办。一九五一年,由吴云康、鄢茂兴合伙开办大利瓷厂。一九五三年,由黄庆云之子黄高议开办大华瓷厂一年。 河口的陶瓷工业,从一九一五年至建国初期,经历了近四十年之久。工厂的老板先后更换十二个,开办停办,生产发展相当缓慢,工人ー直停留在二十至四十人左右,生产手段没有改进。资本家凭着手上掌握的生产资料,对工人进行剥削和压迫,这种不平等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東缚生产力的发展。建国后,党对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私营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由于社会的原因,萍乡地方工业稀少。而资源丰富、条件较好的上埠河口瓷厂,又因资金不足,管理不善,设备破旧不堪,无力更新,无钱购买原材料,生产停顿,工人拿不到工资,处于失业状态。而上栗工商界人员过剩,鞭爆出口贸易被国外封锁,内销仅限于喜庆迷信消费,生产销售出现下降。鞭爆业、硝纸业资金雄厚,人员多,长期下去势业坐食山空。如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积极作用,更有利于国计民生?因此,政府计划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条件好的部分工商业户,转业上埠河口,发展萍乡地方陶瓷工业,于国于民是件大好事。
由于中共萍乡县委、上栗区委和各级人民政府正确领导,工会妇联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通过各种类型的大小会议和个别座谈,做好工商业者和亲属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进一步明确党的政策,认清形势。经过短时间的酝酿,发扬干部的带头作用,有原工商联副主任谢国仁,鞭爆业主任饶维纯,硝磺炮纸业主任潘培仁,相继自愿申请要求转业河口瓷厂,紧接着有鞭爆业大户刘飞阁,硝纸业大户黄洪庆自愿申请随同转业河口瓷厂。要求转业者纷纷报名申请。通过严格的选择,到一九五四年八月止,经县区人民政府批准,上栗工商界计有十三户先后分批转业河口瓷厂,转去流动资金人民币46197元,与原河口手工业工人(计68户),集资股金人民币89793元(其中私人股金39793元)。同时,经党政部门同意,于同年将上栗工商联荣孝慈同志调往河口瓷厂负责财务工作,县工商联也派专职干部蔡德生同志驻厂蹲点,协助搞企业管理。随即利用转业户资金,新建两座阶级柴窑,更新大部分成型设备,从而使一个频临倒闭的老厂的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当年见效,扭亏为盈,获纯利二千余元,人员也增加近百人,所有转业户有劳动力的家属,都得到安排,参加生产劳动。 一九五五年,对资改造的高潮时期,河口陶瓷厂首先纳人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生产的成品全部由上埠瓷器收购站包销。对生产工人和从业人员实行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不但职工个人收入增加,企业也进一步获得较大的发展。一九五六年工业总产值95.49万元,主要产品有日用瓷和低压电瓷两大类,其中日用瓷年产113.88万件,电瓷年产量358.43吨。一九五九年电瓷产量达2536.88吨,比一九五六年增长两倍。生产手段也有很大的改进,拥有金属切削机床四台,陶瓷专用设备七十多台,大部分工序进入机械化,自动和半自动操作。大部分私方人员通过生产劳动的实践,均已成为车间生产骨干和技术能手,以及企业管理的劳动者。退休后享受国家职工干部的待遇,过着幸福的晩年。如转业户杨宏隆,原在成型车间压坯,三十年如一日,刻苦学习,精益求精,成为车间压坯能手,连年被评为光荣的先进生产者。谢国仁同志从进厂就自动要求到烧成车间,从事高温作业,学习烧窑技术,要随时注意火候,火中取宝技术性很强,他三十多年从未要求调换工种,老当益壮不断钻研烧窑技术,成为烧成车间的技术能手,他虽然退休十年,但仍被该厂聘为烧窑技术顾问。 一九五八年下半年,河口瓷厂转为国营企业与萍乡县电瓷厂合并,厂名为萍乡县电瓷厂河口分厂。一九六三年分开,厂名为萍乡市河口瓷厂。一九六六年厂名改为萍乡市红卫瓷厂,拥有职工三百六十一人。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再次与萍乡市电瓷厂合并,改为萍乡市电瓷厂河口元件厂,一九七三年与市电瓷厂分开,厂名为萍乡市无线电元件一厂,拥有职工五百八十人,固定资产118万元,流动资金92万元。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上交税利360余万元,其中实现利润259万余元,工业总产值为1170多万元。一九七八年下半年,从萍乡市无线电元件一厂,调出一部分人员、资金、设备,开办萍乡市瓷厂。同时为了解决本厂职工家属就业,将本厂原属大集体性质的五七工厂,成立萍乡市工业瓷厂,原河口瓷厂ー厂变三厂,拥有职工一千多人,年工业总产值近千万元,对促进萍乡地方工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文:王以茂)
来源:汉冶萍数字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