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过桥头,就到桥头村了。这个拗口的句子指明了一个村子的地理位置——如果要更具体一些的方位词语,我可以告诉你:这里是江西的西部,上栗县东源乡。 到了桥头村,首先看到的不是村,而是水。一条腰带似的河流呈“几”字形穿绕在村子中部的田野间,水深且碧。河边,四五个老人在那里钓鱼。我远远地招呼他们:有鱼吗?有老人回应:别走过来,水太清,鱼看见人影就不上钩了! 这是连月来难得的一个晴天,三月的微风已带着暖意,吹拂着河边的草木,也吹动河面粼粼的水波。桥头水好鱼先知。悠闲垂钓的老人,也最敏感地意识到这段水域的生态变化。很多改变发生在不知不觉间,就像此刻,河堤上的柳树看上去还没怎么发芽,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却神奇地泛出一大片浓郁的嫩绿色来。 桥头村的桥不少,不到3公里长的河道上就有四座桥。其中两座是明代的石拱桥,还有一座简易的桥就被村民们称为“小桥”。举起手机,人勤春耕早的村民,赶着耕牛穿过古老的石桥,在屏幕上一瞬间就勾画出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而更高更大的那座,是新修的双凤大桥。站在桥上举目望去,只见苍翠的青山横亘在村子的前方,近处的田地已经全部平整,旱田即将种植水果玉米、水田即将进行稻鱼共作。两位村民忙着在河堤上丈量,对种植护堤树的位置进行标记。 “我们村没有矿山,也没有工业企业,但通过治山理水,依托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成了美丽乡村的亮点。”桥头村的村支书何凌云领着我沿着河走了3公里,一边走,一边自豪地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在当村支书前,他是一名教师,园丁一般管护着班上的孩子们;如今他依旧是园丁,管护的对象变成了桥头村山上的树、河里的水。 指着不远处河岸边日夜不停转动的筒车,何凌云得意地告诉我:那是南宋末年建造的古筒车。几年前,破损的筒车旁被村民们倾倒的垃圾堆成了“小山”,如今清理改造,重新修复筒车,建成了提水灌溉滋润庄稼的设施,也成了桥头古色古香的美丽景观。 我在河边长满草皮的亲水滩地上找块石头坐下来,看着缓缓流动的河水,突然觉得他确实有可以得意的资本。南方连绵数月的降雨让河水变得丰沛。按照常理,此时的河水多少会有一些浑浊。但在桥头村,我们看到的河水却是清澈的,浅水处透亮见底。 村里的老教师何文潮回忆,30多年前,桥头村的河水澄澈甘甜,两岸绿柳成荫,河边有一个“担水埠”,村民们的生活用水全部直接从河里取用,河里鱼虾品种繁多,很多村民甚至靠捕鱼为生。 而另一名村民对我说:“前几年,鱼虾都被毒鱼、电鱼的人几乎赶尽杀绝了;山上的树木也被做家具的工厂砍伐过半。浑浊的河里到处是垃圾和枯枝。”
依河而居、靠水耕作的人们开始怀念水清鱼跃的时光。但是,如何才能改善生态环境、唤回绿水青山?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家从环境卫生和修复水系生态开始,发誓要将荒芜的田园变成美丽的公园、将凌乱的垃圾河改成旅游的亲水景。经过一系列拉网式的垃圾清理后,桥头村的河流终于面貌一新;经过痛定思痛的产业转型,山上的树木终于重新繁茂。更大的变化经过几年的时间积淀,也终于显现。 今天,与当地很多中小河流一样,桥头村的河水变清了,河面抬升了,河道两旁还做了景观,整体环境变得更美了。美景和清水,让生态魅力凸显,也让鱼虾重回桥头。为了节约土地,或许是带着某种刻意的对比之意,村里将多处文化休闲景观都建在了清理干净的垃圾角。 几番对比鲜明的介绍和观察,让人倍觉良好生态的可贵。 船到桥头自然直。而水呢?水过桥头自然清。 桥头村虽然几乎是最上游,但并不是一条河流的最初源头。在它的前头,河水还要流经水江、宫江、竺塘……桥头村人的想法是,上游流来了清水,我们要给下游送去更加清澈的河水;上游漂来了垃圾,我们一定要把它全部清理干净。 为了治河,桥头村人想了很多办法。在开展村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不让垃圾污染水源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村民改水改厕,对厨卫、保洁、洗浴产生的污水集中处理,不让污水破坏水质。
而更深层的治本之策,则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友好共生。 在桥头村的显眼处,“何、河、荷、和”的谐音字写了小半面墙壁,恰好体现了人与天地、人与草木、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桥头村这个将近3000人口的村子,是10个姓氏共同的家园,他们是人居环境里“人”的代表。 而代表天地自然的河流,则无疑是村里一切风物的灵魂。过去,河流是人们土里刨食的谋生之本;现在,河流又是桥头乡村旅游的亮点所在。经过多年的宣传引导,如今,保护河流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之根、保护河里的动植物就是保护自己的朋友亲人,已经成了桥头百姓的共识。 桥头村荷花园里的新荷还没有冒出水面,但樱花园里的早樱却已蓄势待发。为了涵养水源,森林覆盖率高达80%的桥头村对5000亩山林全面封山育林,其中3000余亩曾经的荒山和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如今已果树林立。 这草木与人居的结合,让另一个“和”字——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初见端倪。 在这里,人与水相互扶持,彼此滋养。村里有一个70亩的淡水湖,还有3个水库、90余口山塘。这些水域为桥头村贡献了水产养殖的丰厚收益。而村民们则坚持严格的生态养殖标准,在自然状态下利用水域,从饲料到粪便,从垃圾到淤泥,一个个环节抓紧整治,决不产生养殖污染。 对封闭的水域如此,对于共有的开放式河流,大家的爱护就更加全面了。他们每年都向河里投放鱼苗,长期强化水生动植物的保护,决不允许电鱼、毒鱼,一旦发现,全村上阵打击驱赶。 顺河而行的时候,我注意到,桥头村的河岸不是水泥的,不是石砌的,就那么保持自然的泥土斜坡,让河水与泥土彼此亲近,自由呼吸,也让河流里维持原生态的动植物随着天性营建巢穴于河岸、扎下根系在泥土。真好,大自然保持它本来的自然之态。真好,天然的河流提升了它自有的水质净化功能。
这清澈而丰沛的河水,又回馈给村民们让人流连忘返的水景。恢复重建的古老水轮榨油坊、就地取材的亲子戏水沙洲、自然天成的悠闲竹筏漫游,让致力打造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的桥头村美名远扬。 来源:上栗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