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缅怀革命先烈,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4月2日,永昌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邀请到社区老人廖德安讲述了一段红色记忆。
我的父亲叫廖春生,1904年正月生,1920年在磨盘石学徒,学做面点、面食,后来开了一个叫“赣发园”的饮食店,在西门老火站开了一个饮食店,以卖面食、卤猪脚为主,七十多年来,他家一直住在这里,曾经的地址门牌写的是“西门老站”,十多年前才改为“永昌寺散户”。父亲曾说过,他十六岁的时候,老板在西门老站开了一个面摊点,叫他和另一个伙记在面摊上卖面点,也就是这个面点摊,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那是1920年阴历十月份的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从株洲方向来的最后一列火车进了萍乡火车站,旅客下车后,向安源方向开走了。灯光下,火车上下来的客人陆陆续续的都散了,火车站也就要关门了。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人走出火车站,来到面摊前,他手拿雨伞,提着一个蓝皮包袱。年轻人放下雨伞和包袱,要了一碗素面,说是要多放一点辣椒。 ▲鳌洲书院(1962年旧照) 吃过面条,年轻人向父亲打听,鳌洲书院怎么走。父亲热情的说到:“到鳌洲书院有两条路,一条是走城内的路,从西门进去,往南走,再从小西门出来,约有三里路。一条是沿着铁路往南走,约有一里路”。年轻人思索了一下:“那我沿铁路走吧”。父亲赶忙制止,“走不得,走铁路要过萍水河的铁桥,现在天黑了,看不清路,桥上又没有栏杆,打霜的天气,掉到河里就麻烦了。”
年轻人一脸犯愁,思索了一下,说到:“那怎么办?现在你就要收摊了,请你提着马灯送送我,我在萍乡要住几天,之后我每天都来你这里吃面条,行吗?”父亲爽快的答应了:“好吧,你等一下,我收了摊子就送你,反正我们也不弯蛮多路”。收拾了摊子后,伙记提着马灯,父亲帮年轻人背着包袱,顺着铁路走到了鳌洲书院,是从后门进去的。
后来我问过父亲,包袱重么?父亲说,不重,就是一床薄被子,可能还有几本书。随后我又问道:你怎么知道那个人就是毛主席?父亲说,在路上,他问过父亲的名字,年龄,做学徒几年了,生意还好么等等。我也问过他姓什么,他说他姓毛。我就称他毛先生。而且和他年轻时的照片很像。
父亲说,毛主席在萍乡住了四、五天的样子。每天都会遵守约定来父亲摊子上吃面条,打闲讲。毛主席吃面条的时候,喜欢坐在小桥边的青石板上,用面条喂河里的小鱼。时不时还向父亲打听到邮局怎么走之类的,在后续几天的聊天中得知,毛主席还到过横龙洞,长兴馆等附近,觉得萍乡这个地方蛮好的......
廖德安老人讲的娓娓动听,居民们听的如醉如痴,仿佛置身于与毛主席的亲密接触。“等鳌洲书院建好了,我要把父亲讲过的故事再讲给大家听”,廖德安老人说。
|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讲红色故事,意在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让社区居民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质,同时通过红色故事的宣讲希望让社区干部群众能着眼新时代的新使命,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来源:今日八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