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9月18日(清光绪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萍乡、醴陵、宜春、万载、安福、莲花等县的哥老会聚集在萍乡县属的大安里,举行了以“反清灭洋、铲富济贫”为宗旨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以邓海山、罗凤冈、李保山、黄仁伢等人为首领,聚众达八、九千人。聚众之多,声势之大,威慑着满清朝廷。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皇帝)多次降下谕旨给南方各省总督、巡抚,命派清军前往镇压。江西巡抚德馨(满族)即从吉安派刚字营、从弋阳派吉字营、从南昌派振武后营奔赴萍乡;湖南巡抚张煦飞调原陕西陕安镇总兵(清朝军衔,相当于现在的师长,统辖一省或几省边境的兵力)余虎恩复职,统带振字全军奔赴醴陵剿哥老会众。起义军不畏强暴,英勇奋战,历时二十多天,先后在芦溪、上埠、南坑、湘东、宣风、沂源等地与清军和地方团练交战十余次,终因武器低劣,军事素质差和叛徒出卖,使起义惨遭失败。但这次起义却展现了农民的力量和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反剥削的顽强精神,打击了地方贪官污吏的嚣张气焰,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给后来反清起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 哥老会的起源与发展 哥老会,又称哥弟会,是清朝民间结社组织,属天地会的支派。天地会创立于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该会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故称天地会,又称“三点会”、“三合会。”因明太祖年号为洪武,故天地会内部又称洪门。其支派有小刀会、红线会、哥老会。开始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在全国各地组织农民、手工业工人、城市劳动者和游民入会,开展反清复明武装起义斗争。 天地会创立时,主要是在福建、台湾沿海地区,以后逐步扩大到长江流域及两广地区。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天地会首领爽文与庄大田在台湾领导反清起义,率众十万进攻福建。鸦片战争后,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上海等地的天地会,多次领导当地农民、手工业工人、城市劳动者和游民武装起义。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天地会的首领陈开、李文茂、周立春,朱洪英;小刀会的首领刘丽川、黄位、陈阿林等人,先后在广东佛山、江苏青浦、广西南宁、福建海澄等地领导起义,向满清王朝进行武装斗争。 据《清稗类抄》记载:“哥老会,一称哥弟会,秘密会党也。或谓其成立于乾隆时,其人穷于衣食,多入此会,于是哥老会始盛”(《清稗类抄》第八册3658页)。1885年3月(清光绪十一年二月),侵越法军在镇南关被清军将领刘永福(原天地会首领,在广西领导农民反清起义。失败后,转移到中越边界与法军作战,后被清政府收编),冯子材(原天地会首领,在广东领导农民反清起义。失败后,被清政府“招安”)率领的清军击败,清政府下令停战,清军撤出越南,许多退伍军人纷纷加入哥老会,南方各省的哥老会组织日益壮大。会众夜聚日散,结成团体,与清军抵抗。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江西哥老会首领胡青云、罗洪章、吴金海、李华溃、朱林芳等人先后在泰和、南昌、吉安等地散卖票布,发展哥老会组织,传授口号、暗记。受票布邀入哥老会的,南昌县已有五十余名,庐陵县(今吉安)也有四十余名,“待军装、火药配齐,实要起事”(江西巡抚德馨:奏拿获哥老会吴金海等分别惩办折)。据御史易俊奏称:湖南哥老会“以衡山、衡阳两县为最,清泉、湘潭、益阳、常宁、醴陵次之。衡阳县拿获四胡子,亦头目之一也,庭讯时追出附伊名下会簿数本,共有五千余人,虽未必尽为匪,而信从者如此之众,已足骇人听闻。”南方各省哥老会组织迅猛发展,特别是湖南、江西两省哥老会力量日益壮大,清廷官吏十分惊慌,御史易俊在上光绪皇帝的奏折中惊呼:“……臣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况哥老会勾结多人,目无法纪,若不认真究办,恐姑息养奸,一旦事出非常,其后患不堪设想。”并向皇上进言:“应请饬下湖广总督臣张之洞、湖南巡抚吴大澂督饬属员,不动声色,派人拿获”(御史易俊:奏请旨湖广总督张之洞捕拿哥老会折)。 同年9月(农历八月),哥老会首领罗洪章、欧云华等人在江西吉安、大余一带,开山立堂,组织洪旗山(又号崐崙山)推罗洪章为正龙头,雕刻木印、木戳,散卖票布,邀人入会,派原东南山首领胡德清(又名徐溃生)担任袁州萍乡县头领,潜来萍乡传授口号,散卖票布,发展组织,约期起事,不幸在吉安被捕杀害。10月(农历九月),湖南澧州(今湖南澧县)哥老会起义,遭清政府派兵镇压,首领廖星阶被杀害。 1891年5月13日(清光绪十七年四月六日),江苏省的丹阳、无锡、江阴和江西省的南昌等县的哥老会纷纷起事,烧毁教堂,开展反洋教斗争。全国各地哥老会纷纷响应。湖北武穴、宜昌,安徽芜湖,江苏扬州等地先后发生教案事件。英国军火商在江苏镇江为哥老会购运军火事件暴露后,满清朝廷大为震惊,“哥老会虽久有其名,至光绪辛卯(清光绪十七年)镇江洋人弥逊一案出后,始为世注目”(《清稗类抄》八册3685页)。6月13日(农历五月七日),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帝)以各省教案迭出,降旨各督抚“即行严密查拿,从重治罪”,“各省未结教案,从速办结”。7月11日(农历六月初六日),光绪皇帝又下谕旨,惊呼“各省哥老会匪,最为地方之害,行迹诡秘,往往与游勇地痞勾结煽动,潜谋不轨,若不事先筹办,后患何堪设想。” 1892年3月(农历二月),江西崇仁县哥老会头领乐兴保、陈常等,散卖旗票,纠邀邹新春、张兴隆等人入会。票上横写汉家山,两旁写三仙水名华香,下面横写赵麒堂,中填高取左旗字样,旗旁写统领九龙兼理定军乡等字,盖有四方木印,旁盖吉星小印,编有天地元黄字号。取别号立民,以“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十字编为联络暗记,发展哥老会组织,约期起事。不料被崇仁县知县邢景彬侦知,禀报抚州府知府颜钟骥,密派委员周文潮,委弁许昌广查获,缴去木质印章、铁剑和旗票。据乐兴保供称:光绪元年(1875年),由哥老会首领乐正堂纠邀入会,得受旗票,封为旗总,能管一百余人;光绪五年(1879年),被崇仁知县查获,缴去旗票,族房保出。乐兴保、陈常保释出狱后,继续开展活动。1882年(清光绪八年),陈常借谌母元君会为名,纠邀许生发等二十余人入会,以忠义二字为口号,打击教会,开展反清灭洋活动,一直到光绪十八年二月被拿获,以“久蓄异志,煽乱滋事,甘心从逆,怙恶不悛”的罪名,惨遭杀害。 萍乡哥老会起义的历史背景 萍乡哥老会起义,发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为瓜分中国,抢夺殖民地,发动了一连串的侵华战争。腐败卖国的清朝政府为讨好帝国主义之欢心,执行对内联合外国侵略者的势力,镇压革命人民大众;对外妥协投降,出卖民族利益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方针,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反清灭洋”、“反清兴汉”的革命斗争此起彼伏,推动着农民革命运动向前发展。 当时,正是世界资本主义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以武力为后盾,打着传教、通商、发展经济的幌子,把魔掌首先伸向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然后进逼到内陆大中城市及乡村集镇。继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1856年(清咸丰六年),英法帝国主义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大肆进攻我国沿海城市,肆意残杀我国贫民百姓,焚毁我国军事设施和名胜古迹。卖国求荣的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他们的利益,不但不唤起民众抵抗外国的侵略,而是对内镇压抵抗外国侵路的人民,对外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于1858年(清咸丰八年)和1860年(清咸丰十年),与英、法、俄、美帝国主义签订了割地赔款,准许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肆设教堂、把持港口、开辟商埠、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种种特权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领土上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在经济上大肆进行掠夺,在政治上广泛地进行渗透。特别是他们进一步取得内地自由传教的特权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的传教士,争先恐后窜入我国内地城乡各地,他们除了执行文化侵略任务以外,在各地借传教为名,肆无忌惮地强占民地,欺压人民;有的教徒在外国传教士的挑拨、教唆下,仗势逞凶,抢人家产,霸占民妻,殴打民众,他们这种为所欲为的行动,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普遍憎恨和反抗,纷纷开展反教会侵略斗争。江西、湖南、四川、贵州、江苏、福建、山东、黑龙江、台湾、天津等省市的会党发布揭帖,揭露教会的恶行,组织人民大众捣毁教堂,驱逐传教士。人民大众反对外国侵略的革命行动,清朝政府不但不给予支持,相反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联合外国侵略者的势力,对人民大众进行疯狂的镇压。1870年6月21日(清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天津法国天主教堂连续发生虐死婴儿和迷拐幼儿事件,天津人民聚众到教堂说理,清朝政府不但不支持天津人民的正义斗争,相反秉承外国侵略者的意旨,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查办,将天津知府和知县革职充军,处死无辜民众二十人,充军二十五人,赔偿白银五十多万两。 由于清朝政府执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求荣的反动方针,加紧对人民大众的压榨。封建统治阶级为讨好帝国主义者的欢心,满足侵略者的欲望,挖空心思,巧立名目,敲骨吸髓,搜刮钱财,逼得广大劳动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一些中小地主的利益也受到侵略,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全国各地人民大众高举“反清灭洋”、“反清兴汉”和“反压迫,反剥削”的旗帜,推动着以推翻满清王朝,驱逐外国侵略势力为目的的革命浪潮向前发展。萍乡哥老会起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举行的震惊清廷朝野的农民起义。 萍乡哥老会起义组织发动及经过 萍乡哥老会起义,是由会党领导的农民起义。参加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农民,也有部份手工业者和散兵游勇及少数地主豪绅(如罗凤冈)。主要首领有邓海山、罗凤冈、李保山、李保堂、胡坚臣、黄仁伢等人。 这次起义的核心人物邓海山,早年在清营当勇,被清营辞退,以教练拳棒度日。后在湖南遇屈希元、周子林,结义参加哥老会,倡立武(功)岳(麓)山洪福堂,分别在湖南的醴陵、浏阳、攸县和江西的萍乡、宜春、万载、安福、莲花等地散卖票布,发展组织,开展反贪官污吏、铲富济贫活动。并选择地处偏僻,盛产粮食,有险可凭,易守难攻的萍乡县属之大安里,作为起义根据地,积极作好起义的准备。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邓海山亲自深入大安里山区探访,侦知罗凤冈家有万贯钱财,良田千亩,扶贫济困,为人仗义。嗣后多次派人疏通,先是以算命看相为名,进行劝说开导;后派哥老会成员李有仁长住,为罗凤冈出谋划策。1892年2月(清光绪十八年正月),罗凤冈赴萍办事,密见邓海山。邓海山将清朝腐败,对外妥协投降,出卖国土,出卖民族利益;对内残酷压榨,镇压人民大众和哥老会“反清灭洋”、“铲富填贫”的宗旨向罗凤冈叙说一番。罗凤冈听后,深感有理,言谈之中,也有此意。认为当今天下大乱,正是英雄用武之时,联络各路英雄豪杰起义反清正是时候。此后,邓海山奔忙于与各地哥老会众联络;罗凤冈回到大安里家乡以后,即以“保家”为名,号召乡人习武,拿出钱财,购置物资,制造兵器。邓海山通过与各地哥老会首领联络,相约七月半(农历)起事,于6月29日(农历六月初六日)又派李有仁到大安里,并带去哥老会委任,封罗凤冈为“平南王”,并要求罗风冈加紧作好粮、武器的准备。 6月(农历五月),邓海山突然接到监禁在醴陵县监哥老会成员罗翊庭的信,恳求会党前往营救。7月(农历六月),邓海山去信给醴陵哥老会首领李金山,约定9月3日(农历七月十三日)各带会众前往营救。按照约定时间,邓海山带领二百多会众会同醴陵李金山等,于黄昏时分,冲进醴陵县监,救出被判永远监禁的会友邓云辉、罗翊庭等人。行至八里坳时,与追来的清军和衙役发生战斗,结果有三名会友阵亡,十名会友被俘,其余会众趁夜撤回萍乡。 9月17日(农历七月二十七日),各路哥老会众九千余人先后会聚到大安里,组成农民起义军,决定9月18日(农历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在市上垇祭旗起事。并一致尊邓海山为正龙头及楚氏一王,统领全军;封罗凤冈为平南王,兼总办粮台;黄仁伢为三大王,镇守天王寨;罗石仔为石大王;洪六仔为平南王;李保堂(化名刘静诚)为军师,兼右护卫;戴世宗(又名戴学田)为军师,兼武威将军;胡坚臣为军师;李保山为保兵元师;李黑驴、罗狗仔为领兵先锋;肖登山为军需总管;刘岐山为先锋;在会上还封李保山、刘连昌等人为千总,百总多人。9月18日凌晨,驻扎在新店里、小江边等地的起义军八、九千人,背着大刀、梭镖、鸟铳,杠着长栊、土炮从大安里四面八方会聚到市上垇口。各色鱼尾旗,迎风招展,声势浩大,震撼着整个大安里山区。原定起事之后,由邓海山率领全军从大安里出发,出山口岩,兵分两路:一路经芦溪、宣风,攻袭袁州府;一路经上埠、高岗埠,攻袭萍乡县城,乘胜西取醴陵,巩固阵地,再扩大战果。不料祭旗之时,大风陡起,将旗杆吹倒。有些会众和农民认为兆头不好,便纷纷离去。原订计划已被打乱,各路会众只得在大安里暂时屯扎,派邓云辉率义军一队到山口岩设关把守,待稳定军心,备齐军械,再行大举。并派罗翊庭、罗安仔等,先带义军数百人,攻占芦溪,劫持芦溪团练军器。东阳吴姓有团练乾、坤二营,闻讯哥老会起义攻克芦溪,由族绅吴启焘、吴扬烈率营,赶赴芦溪,与芦溪团练会合挟击义军,义军敌不过人多势众的团练,向上埠方向撤去,东阳吴姓团练会合芦溪团练尾随紧追。这时邓云辉率义军从山口岩冲出,至聂家店、中埠附近,与团练接仗,将团练击退。 9月22日(农历八月初二日),邓海山探知省城大臣调兵遣将前来围剿,知事已泄漏,召集各头目商议,决定立即率兵向县城进攻。第二天,邓海山率领起义军二千余人,出山口岩,经上埠、阪田,向南坑进军。当起义军行至马坪时,与地主豪绅黎景淑所办团练遭遇,经过一阵拼杀,将团练击退。邓海山率部继向南坑进发,傍晚时分抵达南坑,宿营在万寿宫。 9月24日(农历八月初四日),清军吉字营会同地方团练,深夜从萍乡奔袭而来,起义军仓皇应战,由于清军占领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而且武器精良,训练有素;而起义军武器低劣,军事素质差,遇清军深夜突袭,头尾不顾,乱兵上阵,抵敌不过,死伤惨重,节节败退,至婆官冲,陷入清军重重包围。经过一场短兵相接的恶战,起义军惨败,战死的达四百余人,其余的逃的逃,被俘的俘,最后突围出来的数百余人,由邓海山率领经会双,出麻山,朝湘东而去。 清廷对起义军的围剿和镇压 9月3日(农历七月十三日),邓海山会同李金山从醴陵县监劫出邓云辉、罗翊庭等人之后,带领会众撤回萍乡,转至大安里,联络各路会众迅来集中,准备起义。 萍乡县知县顾家相探知这一消息后,一方面立即向袁州府知府贾孝珍和江西巡抚大臣德馨奏报哥老会在醴陵县劫监和图谋起事的情形;一方面通令各团练加紧训练,加强戒备,以防会党不轨之事,呼吁巡抚大臣派兵前来防范。 江西巡抚德馨接到顾家相的禀报后,立即上奏光绪皇帝:“江西萍乡县与湖南醴陵等县接壤,现据萍乡县知县顾家相禀报,访闻醴陵县于七月十三日夜间,有会匪三百余人,抢入县署,劫去狱囚,并有连劫店铺富户情形。该匪现于武功山之大安里作为巢穴,约于八月内起事,有谋袭萍乡之谣,请就地招勇二百,以资防御。并请派拨勇营,至县防堵。”巡抚大臣在上奏的同时,并禀报两江总督刘坤一,通令驻江西清军吉字营、刚字营、振武后营驰往萍乡,围剿起事会众。 光绪皇帝接到江西巡抚大臣德馨奏折以后,立即降下谕旨:“……即著德馨,饬令派出各营,会同地方文武,实力严防,毋令邻省匪徒阑入江境。”“此项会匪,既有劫狱拒捕之事,张煦(当时湖南省巡抚大臣)何以并未奏报?著吴大澂(张煦之后湖南省巡抚大臣),迅即拣派得力员弁,会同江西防营,严拿匪首,解散胁从,毋任蔓延。” 9月18日,哥老会众八九千人,会聚在大安里竖旗起事,萍乡、袁州、万载、安福、莲花、醴陵等县的地方官吏及地主豪绅闻知,十分恐慌,纷纷逃窜。据《申报》报导:“目下附近武功各县,谣言四起,人心纷扰异常。萍乡芦溪市居民,日间方举行团练,至夜即被匪党将军器劫去。初二日(农历)风声传至万载,县城居民夤夜迁徙一空,至初三日清晨,店铺不敢开市。芦溪市居民铺户,亦皆逃往他方。宜春人民多迁入袁州城内。袁州、吉安两府及各县皆飞报省垣,请兵剿办。”江西巡抚德馨闻知,除饬令营管带记名提督申道发率领刚字营从吉安、吉字营营官副将杨乐宾,从弋阳昼夜兼程驰赴萍乡围剿起义军以外,并增派驻省振武后营营官刘福松率振武后营驰赴萍乡,会同刚字营、吉字营相机进剿。江西巡抚大臣“又虑万载县为萍乡紧邻,匪踪飘忽,势必扰及,复调驻省亲兵营勇一哨,派帮带曹文元、哨官许昌广等驰赴万载防守。而长(吉)安、瑞州(今高安)郡城重要,必须驻营策应,俾助袁州声势,又令江军水师统领谭文秀督带炮船二十号,前赴长(吉)安府驻扎,并选水勇百名,配齐军械,舍舟登陆,派水师右营营官李茂乾带赴莲花厅防守。又令内河水师统领李荣升,派拨炮船十号,驻扎瑞州河下,以作该府属等县声援。”(《江西巡抚大臣德馨奏进剿大安里擒获邓海山折》)。起义军宣布起义之后,先攻芦溪,夺取团练军火,大有攻袭袁州向省城发展之势,江西巡抚德馨惟恐吉、刚、振武三营调赴萍乡之后,后方兵力空虚,一方面急电两江总督刘坤一,“先拨二营预备调用,以为后路接应。”另一方面又急奏朝廷,就近招募新勇二百名填扎吉安府老营,三百名分扎安福、永新,以免顾此失彼。 湖南方面,醴陵县监被劫后,巡抚大臣张煦一方面派振字前营副将颜武林带勇一哨,参将谭高贵带亲军营勇一哨,千总周吉泰等带练军一百名,先后驰赴醴陵,协同防缉。另一方面遵湖广总督张之洞旨意,飞调前陕西陕安镇总兵余虎恩统带振字全军驰往醴陵督办,并将醴陵县知县沈继炎、典史邓鸿藻撤职交部议处。 江西各营到防后,与湖南防营约定,于9月30日(农历八月初十日)两省会攻起义军。9月23日夜(农历八月初三日),吉字营营官杨乐宾探闻起义军约二千余人,整个疾趋,有围攻县城之意。当即会同袁州营讯,并督饬乡团,于四更时分潜驰迎击。行至南坑,与起义军短兵血战,战至辰后,起义军失利溃散,清军乘胜分路追剿,义军节节败退。 9月25日(农历八月初五日),邓海山率领突围出来的义军在湘东与李金山率领的二百余众会合,分途驻扎在湘东街上。罗翊庭探知,上次醴陵劫狱被俘哥老会成员黄恩、李佐全等人仍监禁在醴陵县监。邓海山约李金山再次赴醴陵劫狱,营救会友。李有芗假装出谋划策,乘机潜往醴陵密报余虎恩,并当夜带领湘军驰赴湘东。9月26日(农历八月初六日)清晨,李有芗带领杞木团练和湘省振字防军,打着哥老会旗号作掩护,赶到湘东。邓海山等人以为西路义军已到,即派吴庚寿前往迎接。刚至湘东桥头,杞木团练和湘省防军已杀上岸来;吉字营清军也已从萍乡追杀过来。这时,起义军正分散在各家店铺吃早饭(起义军没有集中造饭,而是分散在湘东街各店吃派饭,小户一二个,大户五六个、七八个不等),卒不及防,背腹受敌,顿时大乱,有的义军刚端碗吃饭,人头已经落地;有的上厕所,裤子还来不及穿上,已遭清军惨杀,湘东桥头尸横遍地,河水被鲜血染红。义军首领罗翊庭在拼杀中中炮身亡,李金山抵敌不住而逃走,起义军全部瓦解。邓海山凭借超人武功,杀出清军重重包围,只身逃出虎口,隐匿在柳源地方,10月3日(农历八月十三日),终被清军团练兜拿就擒。 10月7日(农历八月十七日),振武后营由南昌到达萍乡,会同先行到达的吉字营和刚字营,兵分三路进攻大安里。刚字营由宣风沂源黄峰岭进,吉字营由南坑张家(佳)坊进,振武后营由山口岩进。刚字营连破义军六道关卡,抢先进攻到大安里,捕获平南王罗凤冈,先锋罗狗仔;攻破天王寨,擒获三大王黄仁伢等人。在战斗中,石大王罗石仔、平南王洪六仔、保兵元帅李保山、总管肖登山、千总李保元、百总刘连昌、先锋刘岐山及其他义军将士李芸相、陈方仔、罗安仔、旷冬狗、刘尚高、刘连生、刘尚廷、陈万具、张长盛、陈福、刘桂和、阳包包、刘狼古、李辣利、姚怀怀、罗官陶、李庆兹、李保堂、罗凤山、姜威等先后惨遭捕杀,至此,起义军宣告失败。 起义军失败后,江西巡抚德馨,湖南巡抚吴大澂遵旨大举进行清乡,除从江西吉安、弋阳、南昌调来到萍乡的刚字营、吉字营、振武营会同湖南的清军在湘赣边界,大安里起事山区和湘东等地围剿逃散义军以外,并责令萍乡、宜春、万载、安福、莲花、醴陵等县团练、保甲对义军大肆进行搜捕。对参加起义的一般成员,进行逐一登记,悔过自新,由族人亲友担保,以后不再重犯;对义军头目一经拿获,就地正法,枭首示众;对未拿获的义军头目,便挟持族人亲友,进行严刑拷打,限期交人替换。许多义军头目不忍株连族人亲友,便自投罗网,惨遭杀害。据江西巡抚德馨向朝廷上奏,除光绪十八年起义失败后被捕杀害的邓海山、罗凤冈、黄仁伢等主要头目以外,光绪十九年正月间在袁州、宜春、刚字营、吉字营及在萍乡就地处斩的有李添桔、黄祥生、何裕仁、王金英、李有旺、张林祥、张春泰、张老五、施星奇、曾金容、周阳和、梁钟祥、邓福仔、黄华古、刘向庭、杨正初、赖狗仔、廖巨成、刘源培、刘细牙、刘心兰、丁炳祥、罗慈成、周炳古、邬包祥、周明祥、周毛之、周本书、余仕祥、李树镇、刘若珍、严包生、黄顺祥、单炳生、谢向高、刘东晖、卜明传、刘友文、谢细荀、毛镜山、严品生、张炳祥等。以后被知府,知县和各地团练拿获被处斩的,萍乡县有贺惠恩、李黑驴、文金榜、巫庚古,宜春县有黄岐山(即幅润)、戴世宗(戴学田)、胡坚臣、永新县有李保堂,崇仁县有陈常、乐兴保,庐陵府(现吉安)有李正东(即李亮),万安县有张上魁(即张老常)、邹大宿(即邹源圣),安福县有贺立成,南安府(现大余一带)有欧阳云华,新余县有邹有二,上高县有邹老八,赣南有唐洪才、卢季鸿、李志柏等等。贺镜纯、贺愈恩、李有芗、戈漆发、祝宗源、严福生,刘苟仔等人监禁都在五年以上。 在镇压这次农民起义的地方官吏和地主豪绅,以镇压有“功”,由江西巡抚德馨、湖南巡抚吴大澂上奏朝廷都给予了加官晋级。据史料记载,镇压这次农民起义加官晋级的有:刚字营管带申道发由记名提督晋升为简放提督,吉字营营官杨乐宾由副将晋升为总兵,振武后营管带刘福松由参将晋升为副将,袁州知府许承家由候补知府加道衔知府,吉南赣宁道顾特赫思巴图鲁周浩由三品衔赏给二品顶戴,赣州府候补道贾孝珍加盐使衔,宜春县知县杨焜由候补同知晋升知府补用,萍乡知县潘懿升任袁州府同知,庐陵知县金时宣以知府在任候补,四品衔候补知县吴忠谦以直隶州用,守备千总李洪斌以都司尽先补用,后营拣发都司刘高照晋升为参将,万安县知县刘步元由同知衔晋升直隶州在任候补,江西试用县丞申群英赏给得缺后以知县用,万安县滩头巡检钱应显由候补县丞赏给得缺后以知县用,广昌县知县周晋镖由同知衔赏给直隶州在任补用,袁州府学训导李其光赏给知县得缺后以直隶州用,庐陵县县丞陈延宪赏给知县在用候补。萍乡县东阳吴姓团练乾、坤二营,镇压哥老会起义有功,江西巡抚德馨奏报朝廷,除赏给吴姓祠堂“尚义可风”匾额以外,还保奖了四十六人,其中吴起焘、吴炳炎、吴扬烈奖以把总;吴承恩、吴承龄、吴立贤、吴永琳、吴启鲲、吴立煌、吴绍羲、吴家峰、吴新葵奖以五品衔;保奖六品衔以下的有吴材、吴新颖、吴惟诚、吴惟义、吴承真、吴绍正、吴绍熙、吴朝宗、吴宗镇、吴新隶、吴全、吴隆、吴新苹、吴树德、吴泰皆、吴树声、吴炳辉、吴炳铄、吴声鸿、吴云、吴鹏飞、吴起鳍、吴惟鸾、吴惟鸯、吴惟月、吴惟精、吴宗澄、吴承绿、吴启浱、吴立鳌、吴宝镕、吴锦文、吴启正、吴华辉等。奏请保奖的还有柳继高、陈国兴、杨树、李俊明、周有才、周步云、首成铠、丁如高、林祖炘、徐锡、张香山(宜春慈化)、李光耀、李作能、意见春熙(萍乡桐木)、黎景淑(萍乡南坑)、钟文铣(萍乡南坑)、谢丙初(萍乡南坑)、李世乔(萍乡桐木)、喻兆藩(萍乡清溪)、周宗春(宜春)、周国权、李有槼(萍乡赤山)、贾荃孙、邹兴礼、滕永龄、黄世溶、徐光辉、何其坦、彭树华、陈乃弼、杨国晋、宋赓梅、喻照旭、黄世瞻、陆坦、麻瑶等等。而醴陵知县沈继炎,却以“事前疏于防范”而被革职;萍乡知县顾家相虽在镇压这次农民起义中,充当了主要角色,出力不小,本来巡抚德馨准备上奏给顾家相加官晋级,不料遭余虎恩、文廷式等人的坚决反对。文廷式在《致于式枚书》中说:“吾乡小有兵事,奏报颇不实。总兵申某亦极骚扰。大安里为吾乡南路,武功山纵横四百里。其匪首祭旗时,凡九千余人。大风折旗,散者过半,得无大害。然知县顾家相,不惟不撤委,且当尤保,谬矣。”最后江西巡抚德馨不得不以“守城无误”之功,“事先失于防范”之罪,给予免去萍乡知县,奏请皇上与星子县知县对调未准而去职。
萍乡这次哥老会领导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聚众八、九千人,震惊清廷朝野。两江、湖广总督,江西、湖南两省巡抚全力以赴,调集两省兵力,抓住起义军武器低劣,组织涣散,军事素质差等弱点,利用内部奸细,叛徒告密,集中兵力,前堵后追,进行围剿挟击,将起义军击败。嗣后又大举清乡,妄图将哥老会斩尽杀绝,根除“后患”。但是依靠外国侵略势力,出卖祖国,出卖人民,出卖民族利益,丧权辱国的反动封建统治,是不得人心的;以“反清灭洋”,“铲富填贫“为宗旨的哥老会党,受到大多数受压迫,受剥削人民大众的拥护。清政府虽然采取连环保结清乡、株连九族等措施,但受到人民大众保护的哥老会众仍然隐蔽在人民群众之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清灭洋的熊熊烈火在全国各地越烧越旺。1906年12月4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九日),在湘赣边界的上栗市麻石又爆发了以中国同盟会领导的哥老会、武教师会、洪福会联合大起义,聚众三四万人,声势之大,来势之猛,震惊世界,从而敲响了爱新觉罗王朝复灭的丧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