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生活 《新泉记忆》选登——马鞍山古道游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4652|回复: 0

《新泉记忆》选登——马鞍山古道游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19-4-10 09: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鞍山古道游

连日来,秋高气爽,是户外游的好时机,应朋友之约,赴马鞍山作徒步古道游,马鞍山是一个小村落,位于新泉乡东北,毗邻武功山景区。作为一个山区小村落,马鞍山发啥名气,但马鞍山的佛教寺庙却名气很大,马鞍山的庵子以前香火极旺。据说,大安里的寺庙,乃至山口岩外的一些佛教寺庙都是传承这里的香火、繁衍发脉出来的,惜之这个庵子在“文革”中被毁。据传,现在正在引进外地资金,恢复重建当中。早就听闻寺庙曾建了一条石径古道,在解放以前是连接山内外的要道,解放以后,车旅方便,古道逐渐废弃。近两年来,当地村民开发这条古道,用来做徒步游,驴友颇多。因此,我也早就想借机一游。

是日为10月28号,也是周日,我们一行6人驱车来到马鞍山庵子前,庵子前有圆形石拱桥,桥下两水相汇,桥处于峰口,村人谓之二龙抢珠。两边河岸上,红豆杉树遒劲、葱茏、沧桑。我们立于桥上,秋风飒飒,仰望天穹下的群山,莽莽苍苍,逶迤相连。山峰上的树林或火红,或金黄,或铁绿,或青蓝。活像画家倒翻了颜料桶,五彩斑斓,颜色鲜艳。桥下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个庵子景致确实极美。年轻的廖书记介绍,以前的古石道是连接到了马鞍山庵子前的,后来,靠近山脚至庵子的石道上的石头被人们挖去做他用了。铲车开出的简易公路可直达山脚的古石道,于是稍作停留后,我们又驱车直奔山脚的古石道。

640 (29).webp (24).jpg

石径古道全是用不规则的青色片石砌成的,宽一米左右,一级一级沿山而上。廖书记提醒我们观察,所有的石阶都不高,皆四寸三寸左右。所以我们徒步游不觉费力,我打趣说:“难不成古人已考虑到后人的徒步游了?”大家不禁笑了起来,廖书记解释,听当地人讲,解放以前,山内外的物资流通主要靠人力肩担背扛,几十上百斤的货物压在“担脚”的人身上,自然迈步艰难,所以石阶不能过高,只能都是低矮的。旅游是心灵的放飞,西方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望着脚下一块块,一条条不规则的青石片紧密拼铺而成的古石道,我估计它也许在这山间蜿蜒几百上千年了吧?在这几百上千年间,“担脚”的,僧侣的,朝觐者的足迹印在这些石块上,这些石块像文字一样,记录了当年古道的盛况,也刻下了昔时人类谋生的艰辛。以古人的眼光来看,我们今天的徒步游恐怕是不可取的。因其没有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但今天的我们认为,徒步游能让人卸下生活重担,放飞心灵,调整身体机能。所以精神收获是巨大的。那么,后来漫步这条古道的人,将怎么评价这两种观点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用这种视觉思索,古道既通向历史,也延伸于未来。漫步古道,徒步者不仅获得了对自然空间事物的认识,还拓展了对时间的理解。这时的古道在驴友眼里,就不仅仅是路了,它还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了。

640 (29).webp (25).jpg

沿着石径古道上行,一路上林木摇曳,微风低吟,涧水喧哗,虫鸟鸣叫。古道跋涉也不甚费力,这时,我认为徒步游真是极佳的有氧运动,这里真适宜作为一家老少周末游的首选之地了。来到了山腰,这里一大片一大片的红枫相拥相依,红满了山涧和峰峦,红得那么热烈,那么浪漫,静立不语的凝重的大山也因其而显得灵秀热闹起来。同伴们在欢呼的同时,纷纷掏出相机拍照。我仔细审视,发现了房屋的废墟,枫林的地面也有田埂的痕迹。廖书记介绍说,这里以前有一户人家,后来迁往山外去了。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时,这片农田被栽上了枫树,所以形成了这片枫林。再仔细观察,发现这片农田面积很大,我猜想,在饥荒的大集体年代,这户人家还是可能会过上混饱肚子的生活。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摩书记回忆,由于大集体时代工效低,稻种不优良,收下庄稼交了国家的“公粮”,这户人家也只能半饥半饱地打发时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若非改革开放,若无现代科技支撑,我们眼下的生活真还不知是怎样的。面对此境,我真有隔世之感。从内心觉得,真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我感谢这片枫林,给了我如此之美的生活启示。

我们沿着石径古道拾级而上,山间溪水则由上而下,似盛情来欢迎我们。水声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时而叮咚如弹琴,时而如鼓掌。走了好长时间,身上汗津津的了,我们下到山间溪水里凉一下。由于山大涧长,溪水清冽丰沛。山润里岩石裸露,树木或是扎根于岩石中有泥土的地方,或是虬劲地伸进于岩石裂缝里。没有树木的地方,荆榛藤蔓纠缠成堆,覆盖于岩石上。整个山润里凉风可人,日照极少。我问廖书记,咋不沿山涧修条徒步游道呢,那样一来,岂不整个游程都可让游客们游山赏水。答日,岩石壁立陡峭,危险系数太大,不过,今后可以考虑开发这么一条颇具刺激的徒步游道。

640 (30).webp.jpg

上路前,为免后面路上口渴,我俯身山间溪水,“咕咚咕咚”灌了个饱。其实我和大家的旅行袋里还带有矿泉水,有人不禁莞尔。我很自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吴楚先民后裔的身体里肯定早就根植了故乡水土的元素。就拿过去奔波在这条古道上的僧侣、挑夫、过客来说吧,又有哪个能带上热茶呢,更遑论矿泉水了。那么,渴极难耐之时,这涧溪水就是他们的琼浆玉液了。

上年十ー点,我们登到了山顶的坳口,据说以前站于这个位置,山外芦溪的原野可历历在目,但近几十年来,林木茂长,无人砍伐。树木密集高大,我们只能从树木的缝隙里偶尔瞥见山外的一些村落的房屋一角。这不免使我们有点遗憾,试想,如果能在这个地方对莽莽

群山拍几张照片,那该多美呀。廖书记说几十米外,有几株大树,可以爬上去拍照。但我们终于还是没有实践这一行动。本来预各从另一条小道下山,但由于荆榛塞路,没有砍伐出来,遂于原路返回。


来源:魅力新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