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清华,女,是牛角坪社区退休书记。在社区工作时,她就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社区刚刚成立,条件非常艰苦,只有一间办公室,几张桌子。于是,她自己想办法,带着社区的工作人员上门走访辖区内的企业,将一些企业不需要的旧茶几、旧桌子、热水瓶等搬回来,像小鸟衔草筑窝一样,一点点完善社区的硬件环境,到现在,社区都还有她带回来的热水瓶。 因社区属于群众自治组织,人少,资金更少。2002年,为了提高社区的绿色覆盖面积,将八零二车队闲置的空地进行绿化,她跑了几天,联系车子拖土将水泥地变成了泥巴地,因为时间紧,面积大,任务重,那一夜,她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在现场看着施工,直到凌晨两点。快完工时,她按着肚子,脸色苍白,这才反应过来,忙得忘记吃晚饭了。都说社区的工作人员既要写得文章,拿得铲子,顶得住压力,耐得住清贫,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她,就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
每年创建的关键期都是在夏季温度最高的时候,那时候对辖区内的环境要求更高。为了保持和维护,居民不愿干的,物业不愿管的,插花地带就成了社区环境整治的重点。本着节约的原则,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一些小范围的卫生死角的清洁就落在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肩上。在将近38度的高温中,她带着社区的工作人员在树木花草中清除落叶和白色垃圾,来往于楼道间清理杂物,她的夏季经常是这么过的,手臂分明两道黑白记录了她的创建经历。
在牛角坪社区,有一个双残家庭,周德云是肢体残疾,妻子则是盲人,他们还有一个儿子。为了减少这个家庭的经济困难和心理伤害,姚清华将符合周德云一家条件的国家扶持政策送到他家中,上门收集他的资料,让他们一家在经济上有保障。下班之余,她定期去周德云家看看,帮忙做点家务,问问他小孩的思想动态,防止他小孩因年少无知而导致思想偏激。经过一年多的接触,姚清华早已是他家的常客了,也成了周德云家的贴心人,他家有什么事情都请她帮忙解决,在她的调解下,还处理了周德云与他弟弟房屋产权的纠纷。每次过年过节,他儿子开学,都能看到姚清华看望周德云一家的身影,给他送去过节的东西,还给小孩送学习用品、牛奶和零花钱。
有人问她,你又钱又出力,累不累呀。姚清华说:“我也受过苦,知道受苦的滋味,觉得可怜,所以我就想尽自己所能帮帮他。” 如今退休了,她仍热心活跃于邻居中,邻居们没事有事都喜欢找她。她也经常来社区坐坐,参加社区的活动。她虽然只是社区中平凡的一员,但正是她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爱心行动感染着身边无数的人,也正是这些不平凡的小事和高尚的品行,让社区工作人员觉得默默无闻成为了一种风尚。 供稿:牛角坪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