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 到街边报刊亭买份报纸来本杂志 是一种生活习惯
小编最初的文学启蒙,源自于报刊亭上的《小说绘》。那时候办的“新概念”作者选拔比赛火到不行,我也报过名。不过都与大奖失之交臂。
后来也买过《意林》、《故事会》、《新周刊》等等,那时候有些去晚了都可能买不到,那是纸媒的黄金时代。
如今萍乡的报刊亭已经所剩无几。
我从没想过,有一天除了买水和烟,我还会跟萍乡的报刊亭再有交集。
我们走访了萍乡几家报刊亭,看到了一些真实画面,也听到了一些真实声音。
1 只卖报纸,日子难以维持
网络阅读时代发展的速度,想必这些年大家都有目共睹。
当更多人习惯了网络阅读的时候,这些仍然在开报刊亭的人大多已40、50岁。
因为没人买,“卖报卖刊”从“主业”变成“副业”,报刊亭不得已变身街头便利店。
烟、零食、烤香肠、饮料、口香糖,尽可能多的被塞进这个狭小的亭子里。
你永远想不到现在的报刊亭都在卖什么。
当然毛爷爷的挂历也不错。
然而,以上说的种种,却超出了报刊亭本来的经营范围,每个报亭都变成了“便利店”。
可是如果不靠副业的收入来补贴到书籍、报刊里面,那熬不了多久,很多的报刊亭都可能倒闭。
2 一天卖5份报纸,一天也赚不到多少钱
“请问今天卖了多少份报纸?”
老板很认真的说,“一天几份吧。”
曾经一天可卖两三百份报纸,如今一天卖的只有个位数,甚至有时候根本就卖不掉。
正当我们要走的时候过来一位老人家过来买报纸,老板说这位老人家几乎天天都回来买,我也给他备着了新的。
3 卖不掉的报纸,几毛/斤当废品卖掉
一天最多卖掉5份,卖不掉的积压到最后,只能几毛/斤当废品卖掉。
连转身都困难的报刊亭堆满东西,还有被“束之高阁”的旧报纸,旧书也占了一席之地。
《特别关注》、《读者》、《故事会》这些亲切得像重逢青春里失散多年的老朋友一样。
“一天卖不出去一本,但是又舍不得卖,觉得很心疼。”
这样的销量,与报刊亭的黄金年代早就相去甚远。大概只能用“萧条”来形容了。
4 一代人的成长记忆
学生时代,《人物周刊》、《意林》、《读者》每出必买,在那个以学习为主的年纪里,这些是我了解外界的唯一途径。
那时候上课偷偷看《读者》、《意林》打发时间,即使被老师抓包,也能以提高作文成绩搪塞过去。
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读连载,把明星画报上的偶像照片做成剪贴簿。
还会去报刊亭蹭翻漫画书,趁着老板不注意赶紧多翻几页。
小编买了一包qq糖,依然还是儿时的味道。但是有些记忆已经消失不见了。
网络的浪潮,已经开始把纸媒的存在吹得四处飘零。
满街匆忙脚步,专注于手机上的微信、抖音、快手等等海量碎片信息的冲击,3分钟就能透支耐心。
纸媒衰落,阅读低迷,故人走远,他们最终,活成一个时代潦草的注脚。
有人理性地说:“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知道,但我说不出口。
你在萍乡的小小书报亭里, 买过一本什么杂志? 最近一次买杂志又是什么时候? 如果有一天,萍乡的报刊亭全部消失, 你会怀念它吗? 来源:掌上萍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