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生活 旧闻丨萍乡煤校旧闻纪实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5238|回复: 0

旧闻丨萍乡煤校旧闻纪实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19-5-16 23: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贫瘠的土地也有收获

1955年7月25日,在萍乡一个叫土城里的地方,萍矿工程处的数百名建设者集聚在这里,开创了萍乡第一所本科院校——萍乡煤校的基建工作。当时的名称叫中南煤业工人干部学校,是中南煤管局为了培养煤炭系统的技术人才而委托萍矿建筑校舍。

矿务局曾组织了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校址和设计校舍工作。学校有学习室、大礼堂、食堂、宿舍、实习工厂、小型花园等。图纸是原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教学大楼的图纸,主搂高10米,长60米,共4层,其中地面3层,地下一层,是当年萍乡最高最大的楼房。

640 (9).webp (17).jpg
矿院学生食堂,内设体操房和篮球场

这幢楼系红砖砌成,红白相间,大屋顶上用瓦铺盖,完全是一种俄罗斯风格,气势非凡。再加上大楼建在北门外土冲里的一座山上,更显得分外雄伟壮观,当年萍乡引起轰动,四面八方的人纷纷涌来一睹风采。由于当时水泥奇缺,建这座大楼的水泥还是通过海路从波兰运到上海,然后再用火车运到萍乡。学校开办后,可容纳600名从各矿、厂来的工人、干部学习业务和技术。

1956年9月1日,煤校师生在新建的膳食厅举行了开学典礼,名称改为燃料工业部萍乡煤矿技术学校。矿务局、萍乡县派了代表参加。400多名学生开始在新建的校舍内愉快地学习。

萍乡煤校的开建,是萍乡向北扩充动的第一坯土,也是萍乡市有规划、有计划建设的开始之作。

当时,人们的生活普遍比较低下。为了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在学校周边种菜。学校周边有很多空地,适宜于种植,1956年半年时间,副校长胡仕龙一人就种植各种蔬菜302斤,全校师生共收获了番薯、蔬菜2162斤。生产成绩好的5个班级,都光荣地得到了奖旗和奖金。

学生们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提出口号:“一年实现半自给自足,两至三年实现自给自足。”

从1957年的寒假起,就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他们曾组织一支有280余位同学参加的支援矿山生产大队,分赴麻山、汶泉、白竺一带搬运毛竹。

经过了28天的艰苦劳动,共运出毛竹一万多根。寒假留校的同学参加了电工组、制图组,回家的同学参加了农业社劳动。通过一个寒假的劳动,大部分同学都赚到了本学期开学的费用,历年来要求助学金的王兴任同学,也自动放弃了助学金。

640 (9).webp (18).jpg

1958年春开学后,同学们迅速组织起各种勤工俭学小组,如种菜、养猪、理发、补鞋、洗衣、缝纫……等10多个组。至于校内的平场地、修路、绿化环境等义务劳动,同学们个个踊跃参加。

学校烧的煤,同学们自己去运;原来由勤杂工打扫的地方,同学们都自己打扫。学校纪律也加强了。学校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气象。


艰苦朴素的王校长

“王旭校长生活朴素,对待学生像慈父般的和蔼可亲。我们为有这样一个校长而自豪。”萍乡煤校吴仁发同学在来稿中这样写道。

王旭校长曾在1939年参加新四军,任过团的政治委员,参加过孟良崮等几次有名的战役。1956年调任煤校校长后,就一直以他艰苦朴素的作风影响学生。

他帮助实习工厂擦机器,和工人交朋友。同学们搬家时碰坏了墙壁,他亲自提着混凝土桶刷补好。天热的时候,别人穿着凉鞋,他却穿着草鞋。每天早晨参加体育锻炼后,他就自己挑着一担水桶,内面放着两只热水瓶,到锅炉房去洗脸、打茶水,不要工友送水。

640 (9).webp (19).jpg

自从党号召知识分子参加劳动锻炼后,他首先带领教职员工修操场、挖水沟。每逢星期天,他就帮炊事人员挑水,或是喂猪。寒假,学校组织了支援矿山劳动大队到麻山等地搬运毛竹,他亲自带队,在下雨下雪天穿着草鞋,有时打赤脚背竹子走二十华里的路程,由开始时运8公斤,逐渐增加到了三十多公斤。

学校除了经常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外,非常关心学生们的日常生活。1957年夏天,他曾搬到学生宿舍去睡,发现有些学生没有蚊帐,就马上与总务联系,买蚊香。为了解学生的伙食情况,他由小灶转到大灶,与学生同桌吃饭,及时研究膳食问题。


辉煌期的江西煤院

1958年成立江西矿院时才划归省煤炭工业厅管辖。在那个时代,能考到这所学校来读书很不容易,全国招生的名额只有200人左右,比较起来跟现在考清华、北大差不多。学生从全国招收,毕业后也全国分配。

当时的煤矿,能分配来一个煤校毕业的学生很不容易,除了国营中央部属煤矿外,许多县级煤矿根本就是名额都要不到。那个时候的煤校读书不用缴任何费用,连吃饭住宿洗澡都不用花钱,学校还发制服和洗刷用品,看电影和理发都发票,待遇真可谓是相当的好。

自有了这所学校以后,萍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回乡探亲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远方的亲人请到煤校参观,看当时萍乡最高最大建筑,显得十分自豪。

640 (9).webp (20).jpg

当时萍乡是个县,归属宜春地区,城区面积很小,20分钟可穿城通过。城里除了火车站修了一座3层的洋楼外,全城几乎是瓦顶铺设的矮小平房,只有正大街商铺有2到3层的很小楼房,3层的大多还是假顶装饰。

当时萍乡县城内人口不足2万,没有汽车,偶尔见辆自行车也挺稀奇。县城也没电可供,大多数人家都是点煤油灯照明。可在煤校却有自己发电机发电照明,入夜只见北门外土冲里的山上,一片灯火辉煌,让人惊叹不已。

1958年萍乡煤校和萍乡煤干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江西煤矿学院,这是萍乡第一所全日制高等学府。1958年,学校迅猛发展,学生一下子升到了1000余人,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但以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居多,可以说是江南煤矿最高学府,是培养煤矿工程师的摇篮。

老师们也是来自全国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这些年青学生和教师们充满朝气,天南地北口音一下子热闹了整个县城。记得1959年国庆10周年大游行,矿院师生队伍从北门出发,前头铜管开路,后面师生浩浩荡荡,彩旗招展,高歌猛进。前头队伍已经过了东门桥进入到正大街南门桥地段,后面尾巴还没有走出校门口,市民们纷纷倾巢出动来观看,真可谓万人空巷。

那时萍乡还没有什么文化体育活动,只有一个萍乡电影院和总工会礼堂,火车站旁还有一个铁路工人俱乐部,那时萍矿电影院还没有建。自从有了矿院以后,矿院的交际舞、戏剧、歌舞,以及篮球、排球和足球一下子就把萍乡城给带动起来了。

当时萍乡还没有流行交际舞,可矿院礼堂每到周末便铜管乐奏响,师生们翩翩起舞,轰动了整个萍乡,不久萍乡各厂矿也开始流行交际舞了。

640 (9).webp (21).jpg

篮球更是如此,矿院许多年轻教师在读书时就是运动员,甚至还有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的。矿院篮球打得相当好,教练朱汝明老师原是八一队宿将。

640 (9).webp (22).jpg
1963年,女篮参加萍乡市篮球比赛后合影

那时候没有公交车,更没有私家车,全靠步行。凡是在矿院队参赛,只要海报一张贴,许多球迷哪怕步行5公里也在所不惜。许多球员都被广大球迷所熟知,成了他们心中的偶像和明星。

足球队是矿院开始组建的,文艺歌舞也很出色,尤其是双簧表演、相声、乐器演奏都轰动过萍乡。那真是一个江西矿院的黄金时代,也是萍乡煤校发展历史上的巅峰。如今不少老年人一提起当年的情景,都唏嘘不已。


相关链接:

萍乡煤校全称为煤炭工业部萍乡煤矿学校。创办于1956年,195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校名为江西煤矿学院,后来由于战略需要,煤校的本科部被迁址(60年代)到山东泰安与其中一所大学合并,之后煤校留下了一个中专部,再往后才升为专科院校。1964年以后,历经为华东煤炭工业公司萍乡煤炭学校、江西省煤炭工业学校、江西省第一工业学校等阶段,1999年经省政府批准试办高职教育,200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改名为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现隶属于江西省煤炭行业管理办公室。

2013年8月,学院整体搬至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湖湖畔。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各类人才。


来源:号外萍乡(安 研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