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多名山,自古便有众多诗词记载,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有“洞天福地阴阳合”的龙虎山,有“三峰插天如芙蓉”的三清山,也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岗山。但有一处,知名度虽不如前者,却默默道尽四时风光,这就是位于赣西的武功山。事实上,其曾与衡山、庐山并称为江南三大名山,被冠以“衡首庐尾武功中”。2009年,武功山还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
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
武功山挺立于赣西、湘东边界的丘陵之中,居罗霄山脉北支,山体呈北东-南西走向,主脉绵延120余千米,其最高峰——白鹤峰海拔1918.3米,也是江西第一高山。武功山的山体主要由片麻岩、花岗岩和石灰岩等组成,地势峻峭挺拔,其之所以有如此壮观奇美的景致,源于其特殊的地质成因。
武功山以核杂岩构造与峰崖地貌为主,说明山体在古地质年代中,是湘赣海域的一个孤岛。在距今8至5.7亿年前由于扬子与华夏陆块发生碰撞,武功山处于深海——次深海环境,在陆缘带沉积了一套含硅铁质砂泥岩石,所形成的沉积岩被埋藏在地下深处,在高温高压的联合作用下,岩石产生了强烈的变形变质,形成了震旦系乐昌峡群。在距今5.7至5亿年前的早古生代,由于地壳上升,海水相对较浅,并有较多水下隆起,以海盆的陆源碎屑沉积为特征,形成了寒武系八村群砂泥质变质岩。
在距今5至4.1亿年前由于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古海盆褶皱闭合,武功山地区抬升露出水面,进入风化剥蚀阶段。与此同时,华南大陆受当时南海陆块向北挤压,扬子板块受华北陆块向南推挤压缩,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发生陆——陆碰撞,大致沿萍乡——广丰古缝合线经断裂带对接拼贴,构成华南的统一陆块。对接带南侧,武功山地区新元古代基底褶皱,并伴随大量花岗岩岩浆侵入,在岩体边部一定范围内产生低角闪岩相的接触变质,形成变形——变质——岩浆带。武功山伸展滑覆构造就是在加里东褶皱基底上发育而成的,其构造形迹在空间、结构、组合上规律有序,具垂向分层、横向分带的特点。由于加里东期——喜山期多期次岩浆脉动侵入,以及多期次造山运动复合叠加,形成遍布全区的“一核四带”的构造形迹。
在距今6500至248万年前,由于特提斯海盆的最终封闭,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和喜马拉雅与青藏高原的隆起,致使华南陆块再度拉张裂解为一系列不同方向、不同规模的断块隆起和断裂凹陷。武功山体也再度断裂上隆,与此同时,在重力势能作用下重力滑脱应运而生,沿山体周边形成一系列与山体走向一致的滑脱构造。在距今2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山体进一步上升,形成了雄伟陡峭的断块山,此后武功山山体表面主要接受风化剥蚀,结束了岩层沉积历史,并控制了山体南北两侧的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逐步形成了武功山以峰为体、奇峰罗列、瑰崎壮丽的构造景观。其类型有穹状峰、锥状峰、脊状峰、石林式峰丛、独柱式峰丛、陡崖破碎峰丛等。
在奇秀的武功山构造侵蚀峰丛中,有的呈石林耸峙,石笋罗列;有的纤巧秀丽,如雕如刻;有的似人似物,类禽类兽;有的独立成景,惟妙惟肖;有的与松、石、云为伴,形态别致,意趣无穷。武功山星罗棋布的奇峰,构成了武功山胜景一绝,真可谓“峰峰无石不迷人”。
涓涓细流亦有景一瀑双叠别不同
武功山的水景是一大特色,水量充沛,长年不竭,在全国各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中都鲜有。整个武功山有大小瀑布近200处,造形奇特,形态各不相同,或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或逶迤潺潺,峭丽异常。
位于山脚下的天马印蹄瀑,源于武功王爷驯服天马,马失前蹄的传说,瀑布高30米,上有圆形石坛,飞流从潭口喷吐而出,跃下悬崖,站在瀑布下面仰望,飞流与吊马庄山水相间,青山与白云自然交融,组成一幅飞瀑、奇山、翠林、白云图。自山脚向半山腰处拾级而上,随着山体的陡然增高,瀑布的落差也逐渐增大。在翠竹掩映中,一条雪白的瀑布从70多米的悬崖上倾泻而下,恰似银河倒挂,异常壮观,这就是尽心瀑,清朝诗人刘娇观看尽心瀑后,写下尽心瀑一诗,“瀑入龙潭里,恍从天上来。溅溅奔雪浪,滹滹响晴雷。”继续往山顶处攀登,突然眼前飞流直下的瀑布,便是飚水瀑布,或者叫白水滩瀑布,这条瀑布的高差达到110米,在雨季瀑布水量大增,犹如白龙出山,声如沉雷,飞珠渐雾,气势惊人,在枯水季节,则流水潺潺,似白链劈岩,亦别有一番柔美的情趣。武功山的深壑幽谷中,处处飞瀑泉涌,正是“山有灵犀常伴水,水有灵犀常在山”。
九龙高峙万山丛云中草甸烟霞灿
武功山有太多美丽的标签,有奇峰怪石、万壑飞瀑,有密林幽谷、高山湿地,然而最著名的,当以“云中草甸”,堪称天下一绝。区内近10万亩高山草甸在海拔1500米之上的层峦叠嶂间连绵不绝,难以言说的素洁、柔美、壮丽……通常在我国如此大面积的草甸多在高寒地带形成,但武功山的“云中草甸”却位于北纬27度的江南湿润地带,在地球同纬度上,这样的景致与巍峨山势相映成辉,堪称天下无双。武功山脉恰巧处于长江以南的中亚热带南北部亚地带分界线附近,南北坡分别呈现出热带和温带特性的植被类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高山地貌,使得总面积近千余平方公里的山脉草甸广布,气象万千。五月,春夏交接,正是武功山最好的时节,此时草色浓郁鲜嫩,阳光温柔地穿透薄雾倾泻在广袤的草甸之上,泛着粼粼的光。微风拂来,草甸随风轻扬,天地一片绚烂。眼前云海翻涌,诡谲壮阔,行走其上,云雾触手可及,恍若漫步在幽幽缥缈的人间仙境。大有“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之意境。草甸是群山最迷人的一抹颜色,在这里,你无需远赴边陲,便可领略北国风光。热衷徒步的驴友们更称其为“云中草原,徒步天堂”。别再推说“以后”,此时高山草甸已绿,云海正翻涌!
仰峰云涌疑藏鹤望寺烟弥定有禅
武功山人文璀璨,历史源远流长。据明朝《武功山志》《天下名山志》等文献记载,武功山的命名和道教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泸潇”与“罗霄”近音,这是因为方言发音不同而书表各异,但都是指金顶西面一处高山巨洞(现今的“罗霄洞”)。传说上古之时有叫做“泸”或者“罗”、“潇”或者“霄”的两位道人曾隐居修炼于此,山南、山北两地的居民依照地方口音各自注字,将此山洞命名曰“罗霄洞”和“泸潇洞”。晋代四川人士武氏夫妇慕名远来此地修炼,“罗霄山”和“泸潇山”从此又称为“武公山”。南朝陈朝时期有将军欧阳頠出兵协助陈武帝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途经“武公山”祷告求拜,得到武仙人托梦并授其平乱之策。后来成就了帝王霸业的陈武帝感念山中神灵相助之功,便下令赐名为“武功山”而名传千古。
武功山道、佛两教一山共存,尤以道教文化最为突出,史载东汉葛玄、东晋葛洪曾来此炼丹,金顶上的“江南祭坛群”,自三国时期在此开设道场,至今已历1700余年,被称为“华夏一绝”。自南宋文天祥书赠“葛仙观”巨匾后,武功山更是名震千里,香火不断,古迹频增。延至明朝,由于明太祖朱元璋提倡信教,使武功山香火达到鼎盛时期。山南、山北建起宫、观、寺、庙、庵、堂近百座,拥有金顶、集云、三殿门、箕峰四大宗教丛林,为当时湘赣著名道教、佛教胜地,引来代代善男信女,顶礼膜拜,晨钟暮鼓,香火鼎盛,名扬天下。历代名仕大儒慕名而来,或吟诗作赋,或挥洒墨迹,给武功山增添了无限风雅。1937年,陈毅上武功山寻找红军游击队时,也曾在此写下“久慕玉皇山,如今得赏玩,石神特别多,显灵在人间”的传世佳句。
春夏秋冬,万古轮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千余平方公里的天然画布上挥毫泼墨,以奇峰怪石、流泉飞瀑、高山草甸、云海幻境拉开巨幅的绝美画轴。武功山有黄山之雄,三清之秀,庐山之幻,这里“千山碧透铺云锦,万岭染芳茵”,这里“仙苑层峦接翠微,上林清境映余辉”,这里“笔锋插霄汉,云气蘸锋芒”,这里“万物有灵,道法自然”。做一个有诗心的人,寄情于山川草甸之间,忘却工作的烦恼和生活的百无聊赖,感受阳光雨露的舒爽,感受一草一木的清新。青山四合,绿水环抱,风光雄秀,古韵悠悠。原来众里寻他千百遍,蓦然回首,一切尽在武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