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民生 萍乡一老师坚持“拾荒”23年,源自对事业的敬重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8186|回复: 1

萍乡一老师坚持“拾荒”23年,源自对事业的敬重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19-6-14 08: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在萍乡市芦溪县宣风镇中心学校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名男老师,拉着两个沉甸甸的行李箱,有时出现在课堂里,有时出现在教室外,有时出现在学校科技馆……

这人,真像一名坚守阵地的战士。没有对这份事业的敬重,绝难办到。


640 (9).webp (2).jpg

这名老师叫李学战,中共党员,今年57岁。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两个行李箱,可是李老师的宝贝——学生们成百上千个“小发明”,都是用李老师收集到行李里的上百万份手工材料制作完成的。


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就“行李箱”和“发明”扯上了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

640 (9).webp (3).jpg


从“不好意思”到“坚持23年”

从1996年开始,李学战老师开始负责学校的科技课。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可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原材料,李学战就想到了捡废品。


23年来,李学战每天都会利用下班时间捡废品,并把捡来的废品清洗干净、进行整理,“刚开始出去捡废品的时候还有点不好意思,但一想到这是孩子们上课用的,就没这么多顾虑了。”为此,学校还特意为李学战腾出了几间教室,好让他存放各种从废品中收集的材料。为了整理和清洗收集来的废品,李学战常常连双休日都不休息。


在李学战的影响下,大家都不再随意丢弃废品,而是把可利用的东西交给他,有一次学生既然在课余时间专门去捡了100多个矿泉水瓶子交给他。李学战的勤俭节约为学校省下了10多万元的教育投入。

640 (9).webp (4).jpg 640 (9).webp (5).jpg 把没用的“废品”变成有用的“作品”

2014年开始,李学战开始担任学校科技制作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兴趣小组每个学期都有50人左右,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不是个简单的工作,制作最简单的玩具也需要四五十份材料,每一次上课,他都要为同学们准备450多件材料,每次上课都必须用行李箱去装材料。


在李学战的工作室内,可以看许多他亲手制作的趣味玩具、创意工具等,而这里每一件作品所使用的材料,都是他亲手捡来的废品。为了上好科学课,他还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丰富的优势,每年带领学生到野外考察,积累素材,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


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的小发明“简易挂勾伞”“手动控水节能饮水机”“简易口香糖清除器”获得省级奖励;小论文《太阳光反射为何会变圆》获省二等奖;太空种子种植的实践活动获得国家级奖励;学校在全国创意大赛中摘得7金8银,被评为“全国十佳创新名校”,李学战也被评为萍乡市创新教育学科带头人。

640 (9).webp (6).jpg 640 (9).webp (7).jpg
从一到多,他们团队“作战”

李学战,1976年入党,40多年来,他以别出心裁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点燃孩子的成长智慧之火,赢得全体师生的尊重和认可。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淡薄名利的生动故事。


在李学战老师的感染带动下,2016年起,学校把创新教育列入学校工作主要内容,建立了创客室和作品展览室,先后投入42万元建成科技馆、投入130万元建立创客教室和VR教室,并举办每年一届的科技文化节活动。


如今,学校的年轻党员教师也积极加入到科技教育行列中来,成立起创客教育团队。通过这个团队,给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的孩子们一个学习科技知识的交流平台,让孩子发挥想象力,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孩子们的科技创造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更广阔的科学天地的兴趣。

640 (9).webp (8).jpg
640 (9).webp (9).jpg
感谢23年的坚守
衷心希望李学战老师的这份科技情怀
能够一直得到传承!





(来源:芦溪党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14

帖子

371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14
发表于 2019-6-14 20: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李学战老师的这份科技情怀能够一直得到传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