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岐普通寺
萍乡东门桥 专栏主讲人: 主讲人简介:凌焰,男,湘东区麻山镇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现任萍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萍乡历史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2项,多次在市委党校、萍乡博物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市图书馆等机构举办萍乡历史文化方面的讲座。 什么叫楚萍文化?概括地说,楚萍文化就是萍乡在传统社会时期,各民族创造的文化,即传统文化。它具有朴实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气质,有很强的包容性。历史上发生在萍乡的文化事项应视作楚萍文化。它包括历史文化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手工业文化、棚民文化、近代工矿文化、民间文艺等方面。现就其要列举如下: 历史文物遗迹。萍乡人在开发与建设萍乡的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与灿烂的文化,留存于萍乡各个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就是最好的证明。如田中古城,是一座以百越文化为背景的古城,建成于商末,废弃于春秋晚期;芦溪古岗村,是三国东吴宝鼎二年(267年)吴主孙浩在芦溪建萍乡县城的地方。芦溪古城作为萍乡县城,使用至唐初。唐武德二年(619年),县令唐萼迁萍乡县于今萍乡凤凰池。芦溪古城作为萍乡县城的历史自此终结。上栗唐代杨岐普通寺,城区始建于晚唐的宝积寺,芦溪张佳坊的玉皇山寺,湘东五峰寺等唐宋佛教艺术,反映了唐宋时期萍乡佛教文化的发达。萍乡文庙、南台书院、宣风兴文塔等则是萍乡人崇文重教的重要历史遗存。 姓氏宗族文化。这主要反映在祠堂的建造和谱牒的发达两个方面。祠堂是过去萍乡人家族兴盛和崇祖意识结合的产物。每个自成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有的姓氏除了建有总祠外,还建有分祠、支祠,如上栗清溪喻氏就有一个总祠,四个分祠;芦溪长丰乡宗闾王氏除有总祠外,还建有五个分祠。萍乡各地现存清代的祠堂不少,如湘东东桥镇黄泥湖村的贺氏公祠,上栗鸡冠山乡圳上村的刘氏宗祠,芦溪源南乡源溪村刘凤诰祖屋等便是代表。这些祠堂不仅规模宏伟,建筑风格别致,而且深含文化内蕴,是我们研究古代宗族文化最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萍乡人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谱牒资料是研究宗族历史最重要的文献。萍乡的家谱经“十年浩劫”,虽有毁失,但是仍然有许多老家谱留存于民间。如1980至1984年,萍乡市地名办在进行地名普查的过程中,发现了1425部老家谱。图书馆、档案馆等政府部门收藏了部分萍乡地区的族谱。如上海图书馆就藏有较为丰富的萍乡族谱原本,共计163种,且绝大多数为老谱。萍乡市档案馆和萍乡市图书馆共藏有族谱55种,其中老谱26种。江西省图书馆和江西省档案馆共藏有族谱24钟,且均为老谱。通过对这些族谱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将有利于萍乡姓氏宗族文化的研究和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 方言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萍乡方言是赣语的一种地方方言,深受赣方言、湖南话的影响。明末清初,大量赣南、粤东、闽西的客家人迁到萍乡,使萍乡的方言受到客家话影响,萍乡方言中有不少客家话的因子。 民俗文化。萍乡民风淳朴,萍乡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世人瞩目。萍乡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的“仰傩神”仪式;端午节有龙舟竞赛;六月六的“晒婆官”等活动。这里仅举一例,以见一斑。 每年春节时期,傩舞队都要外出“仰傩神”。据1823年重修的《萍乡县志》载:“立春先日,乡人舁傩集于城,俟官迎春后,驱疫于衙中及各民户。”傩文化的认可度之高、活动场面之盛于此可见一斑。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时任萍乡知县的胥绳武曾用萍乡方言作过一首咏傩诗:“五隅年例扮迎春,忙煞城里城外人;所幸太平没个事,项(我)随衡(你)去跳傩神。”从中可以看出傩祭已成为萍乡官民同乐的文化活动之一。萍乡傩文化的傩庙、傩面、傩舞“三宝”俱全。在萍乡有傩便有傩庙,“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庙(神)”是对萍乡傩庙之多的形象描述。萍乡傩文化资源广泛分布在三县两区,以湘东区、上栗县最盛。萍乡傩神体系庞大,融儒家、道家、佛家、俗教等体系中的神仙英雄为一体,供奉的主神是“唐宏、葛雍、周武”三位将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萍乡傩艺人参加了国内外多种民间文化展演活动,受到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被称为我国的“民族奇葩”。国家文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分别授予上栗县和湘东区为“中国傩艺术之乡”和“傩文化之乡”的称号。另外,2006年5月,“萍乡湘东傩面具”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宗教文化。萍乡境内高山林立,佛教、道教资源丰富。萍乡佛教由晋时传入,唐宋为鼎盛时期,在民间流传较广。上栗杨岐山普通寺是杨岐派的祖庭。杨岐普通寺始建于盛唐时期,初名广利禅寺,乘广禅师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首建,后甄叔禅师得嗣其法,于唐大历年间(766年-779年)新建法堂、僧舍,规模较大。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甄叔禅师诚邀唐进士、文学家、朗州司马刘禹锡为乘广禅师撰碑铭。杨岐普通寺内至今仍保存着两块唐碑。北宋仁宗时,禅宗四十五世,临济八世,杨岐初祖方会禅师,受众请来杨岐山广利禅寺执掌法席。方会禅师在此创杨岐宗,将广利禅寺改名为普通寺。方会禅师创立的杨岐宗成为中国禅宗中最大宗派,并在黄龙宗衰竭后复称临济大宗,传法日本、东南亚,远至欧美。萍乡道教传入,相传为三国葛玄、西晋葛洪祖孙和武氏夫妇,先后修道炼丹于武功山。萍乡境内比较流行的是正一道和净明道。萍乡境内万寿宫甚多,祭祀净明道的始祖许真君。上栗县福田镇清溪村万寿宫是目前萍乡保存最为完整的万寿宫,宫内保留了大量清代时期的碑刻与雕塑。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