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唱歌、会吹萨克斯、还能导演晚会,这个老刘真不简单……”村民所说的“老刘”是广寒寨乡官溪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刘洪。今年56岁的刘洪,来自市文广新旅局,在文化战线上工作近20个年头,是文化战线上不折不扣的一名“老兵”。 “输血”又“造血”,产业扶贫拔穷根 官溪村曾是一个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文化落后的山区贫困村。2015年组织委派刘洪到广寒寨乡官溪村开展帮扶工作,为尽快进入角色,及早熟悉掌握官溪村的基本情况、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刘洪和驻村工作队一起,随村两委干部进村入户走访调查,向村干部请教,与群众交心,听取群众的呼声。 贫困户巫海华,原住官溪村青山下组,和年迈的父母一起生活,因住内山,自实行封山育林以来,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也断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外出打工挣钱养家一时让他难以决择,正在犯愁之际,得知这一情况的刘洪与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一道上门,询问其是否愿意加入养猪专业合作社,在家从事养殖行业,合作社提供担保贷款和技术支持。在随后的日子里,刘洪便成了巫海华家的“常客”,在宣传国家扶贫政策的同时,鼓励他虽然万事开头难,但要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一定能早日脱贫致富。凭着自己的勤劳肯干和各级的大力帮扶,巫海华已成为官溪村的生猪养殖大户,于2016年成功脱贫,还在本乡的兴旺小区购置了商品房。在驻村工作队和刘洪的帮扶下,该村大力引进产业,拓宽就业渠道,提升扶贫“造血”功能,积极鼓励能人回乡创业,打造千亩特种水果产业基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在基地务工摆脱困境。同时,以“贫困户+基地+合作社”的运营模式成立了官青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不仅为村民提供小额贴息担保贷款,还聘请养殖专业人士进行专业指导,带领村民养羊、养猪等,村民通过养殖和按股分红增收。 “治贫”先“治愚”,文化扶贫展新貌 在驻官溪村的日子里,工作经验丰富的刘洪深深认识到,“治贫”必先“治愚”,扶贫不仅要扶物质,更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刘洪充分发挥文化工作在脱贫攻坚中的推动作用,紧紧围绕“推动精准扶贫、弘扬基层文化、为民服务办事”的工作目标,组建了业余舞蹈队、腰鼓队、军鼓队、篮球队等,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国家的各项政策,让婚丧事宜规范化、移风易俗常态化、生活方式健康化的理念深入人心,深受村民赞誉。
特别是2017年岁末,刘洪与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组织策划了官溪村首届百姓春晚活动,多才多艺的村民们和帮扶单位的员工载歌载舞,释放着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文化扶贫工程的推动下,村里筹资40万元改造村级文化站,图书室、娱乐室、村级中心文化广场、会议室等一应俱全,唱唱歌,跳跳舞,看看书,练练气功……每天,官溪村的村级文化站总是人气满满,村民们聚集于此,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其乐融融。文化扶贫不仅提振了人们的精气神,还让脱贫致富后的官溪村人心更齐了。由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退役军人等20余人组建了社会治理综合体巡防队,协助全村的治安稳定等方面的事务。无论天气晴雨,巡防队员每天都坚持在村里各个角落巡逻,维护全村社会治安稳定。看到男人们为村里出工出劳,妇女们也不甘示弱,由刘禾秀、陈秀章等10余人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环境保护、秩序维护、家政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为村里发展添砖加瓦。 刘洪说,来官溪村的这几年,见证了村里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让他最高兴的莫过于看到更多的贫困户生活好起来,村里的各种文艺活动开展起来,人们脸上散发出来的那种信心满满的精气神,就是对自己努力的最大肯定和最好的回报。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