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周光萍把最好的青春和热血贡献给了三田煤矿后,38岁的他因煤矿改制而下岗,妻子没有工作,母亲身体赢弱,一双儿女嗷嗷待哺。为了生计,勤学苦干的周光萍考取了驾照,开始忙碌的出租车司机生活。尽管生活不曾善待他,但他淳朴善良的天性却从未改变。在从事出租汽车运营的18年繁忙生涯中,他不仅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还一路播撒着自己的爱心与善心。
一份坚毅担当撑起了孩子的未来 出租车司机的生活紧张而忙碌,起早贪黑连轴转是常态。但再忙,周光萍也一定会挤出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侄子。刚刚2岁的侄子是不幸的,才8个月大时,妈妈就不知去向,爸爸为了生计长年在外务工,跟在奶奶身边成长的他被查出了有自闭症倾向。不幸中的万幸,他有一个好伯伯!
家庭经济基础并不优渥的周光萍,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揽下了照顾侄子的重任。医生嘱咐:每周一三五是康复日不能缺席,每天需要30分钟的户外锻练,孩子就读在熟悉的环境里有助于巩固康复效果。于是,周光萍每天5.00起床,骑行40多分钟,将侄儿送到20余公里外的幼儿园就读,然后匆匆赶回萍乡开始为生计奔波,幼儿园放学后,他再重复着早晨的路线把侄儿接回家。每天晚饭后,周光萍不管有多疲惫都坚持带着小侄儿开展30分钟的户外锻练,每当小侄儿累了,困了,不愿坚持的时候,周光萍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坚持下来。遇到康复日,周光萍总会提早与同事调好班,安排好时间,然后全身心的陪着小侄儿进行康复训练。每天160分钟的骑行,往返80多公里的路程,30分钟的户外陪练,只短短三个月就让周光萍增添了不少白发,人也显得格外的憔悴。
值得庆幸的是,在康复训练的第四周,小侄儿会叫伯伯了,也开始愿意与人交流了,当听到小侄儿稚嫩的那一声“伯伯”时,周光萍的眼眶湿润了,这是侄儿开口说的第一句话!这一刻,他觉得所有的劳累和辛苦都烟消云散了。“孩子小,现在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因为怕难错过康复机会,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周光萍接侄子时说的话,如今周光萍正牢牢的牵着侄儿的手,坚毅行走在康复训练的路上。
一颗赤子之心传递着人间温情 “要真遇到什么难事,他就是给你开‘专车’的爱心司机”,这是大家眼中的周光萍。一年深秋,一位拄着拐杖的盲人老大爷,正毫无方向感地行走在下班高峰期的车行道上,情形很是危险。周光萍当即将车停到老大爷身边将他扶上车,并送老大爷到达目的地。下车后,老大爷将自己的钱包递给周光萍:“周师傅,车费你自己看着拿吧。为了我,你耽误了好多活儿吧。”周光萍爽快答道:“老人家,车费您不用给,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放您包里了,往后,您外出需要我帮忙,就打这个电话,我一准到,您乘车我给您免费。可千万别独自在马路上行走,这样太危险了!”有了这份口头约定,老大爷每次出行都会主动约周光萍的车,而周光萍也一诺千金从不曾收取老大爷的用车费。就在年前,老大爷拄着拐杖提着牛奶找到周光萍家,执意要代表对他深深的感激之情。其实,给需要帮助的人当义务专车司机的事,周光萍经常做,每当这时他总是爽快地说:“没事,这都不叫事,谁都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
“远亲不如近邻,当周光萍的邻居是我们老两口的福气!”80高龄的邻居张大爷由衷地感叹到。张大爷因工伤残,双脚残疾,李大妈身体也不太康健,两夫妇的孙子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留下后遗症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由于儿子和儿媳在外务工没办法把孩子带在身边,老夫妇二人便承担了照顾孙子的重任。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庆幸二老有位好邻居周光萍。十多年了,周光萍下班后总是会习惯性的敲开张大爷家的门,帮二老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难题,自家有什么好吃好喝的也总是会让妻子给二老送去一份。去年冬天,周光萍见李大妈手上布满了冻疮,却还在冷水里洗衣服。了解才得知二老受家里水管线路等条件的限制,没办法安装洗衣机。他当即休一天班,上午专程跑了网管、线路店,自掏腰包购置水管,电线等设施,下午便邀上社区的志愿者一起帮二老完成了线路的改装,当天晚下二老就正常用上洗衣机。如今张大爷和李大妈逢人就说:“我们还有个儿子,叫周光萍!”
周光萍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位平凡的的士司机,却一直用赤子之心行走在有温度的人生路上。连夜空车往返一趟郊区只为将重要文件送还失主的人是他;遇见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送其到目的地的人是他;亲朋邻里有个难题出钱出力帮忙解决的人还是他。这些在别人眼里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麻烦事,到他眼里都只是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对他而言助人为乐只不过是他的一种生活习惯。
供稿:宣传办(袁乾晰)、朝阳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