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钱庄,由来己久,通都大邑,所在多有。大城市更为发达。抗日战争以前,市场仍旧流通硬币——银圆、铜板,资金划拨,买卖汇票,便成了钱庄的主要业务。
旧社会流通的硬币,使用的银圆版面有:清朝政府铸造的大清版、光绪版;北洋政府铸造的北洋版;民国时期铸造的分大脑壳(袁世凯头像)、小脑壳(蒋介石头像);还有四川军政府铸造的四川版。四川版银圆在市场上信誉不高,只能作九折使用。外国的银圆在中国市场上流通的有:日本铸造的有大日本、龙洋两种;澳大利亚铸造的有澳版(图像是三只帆船);英国铸造的有鸟鹰版((图像是展翅高飞的鹰),还有一种叫鬼子头,图像是一个手拿拐杖的洋鬼子。铜版分大毫子(又叫双毫子,一个大毫子当制钱二十文),小毫子(又叫单毫子,二个小毫子当一个大毫子)。制钱,是明、清以前市场流通的铜制园形,中间带有方孔的一种硬币。通过方孔,可以用线穿成-串,俗称缗钱。清末、民初以至大革命前,市场流通货币多以银圆、铜板为主,而铜板又多系使用大毫子,以五十个大毫子为一串,六串合银园一元。当时,以铜版兑换银圆,有所谓“贴水”(又叫补水)随行就市,上下略有浮动,但辐度不大,总是在六串上下徘徊。“贴水”标准,由县商会参照外地行情,统一规定,各商号据以执行。
当时,因交通不便,各路杀人抢劫事件,时有发生,携带硬币外出采购极为不便。因此,商场交往,便出现了划拨(又叫挽拨)、汇兑形式,这就是钱庄的主要业务。此外,钱庄还经营存款、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业务。
萍乡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萍乡四水除草水只能通小舟以外,其他萍水、袁水、栗水都有几吨或十几吨的驳船通往萍乡、芦溪和上栗市。到一九〇二年萍醴铁路通车,一九三四年湘赣公路建成,一九三六年浙赣铁路南(昌)萍(乡)段通车时,萍乡的交通可以说陆路东西畅通,水路四通八达。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繁荣兴旺。许多商人从江西的九江、南昌、樟树和湖南的长沙、湘潭以及上海、汉口等地,将干鱼虾、黄豆、沙糖、药材、“洋布”等南北杂货输入萍乡销售,又将萍乡的土特产,如煤炭、土纸、瓷器、夏布、爆竹、药材等运往广州、上海、武汉、南昌,长沙、湘潭、九江、樟树等地外销。进出物资大批交换,使萍乡的商地发达,生意兴隆。交换物资的货款,为外地商行来萍乡采购煤炭、土纸、瓷器、夏布、爆竹、药材和萍乡商行向外地采购物资所利用,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采取资金划拨,买卖汇票,解决硬币往返运输带来的不便,促进了商业交往。商业愈发达,钱庄的业务也就愈兴隆。特别是萍乡煤炭、瓷土等资源被开发以后,铁路、公路东西沟通,萍乡的钱庄己达到鼎盛时期,分布各个行业。
钱庄的业务,主要是:
一、资金划拨。由双方当事人,充分了解,互相信任,由受款行号出具借据,或将现金的一部或全部交给拨款钱庄行号,再由拨款钱庄行号按照受款人指定的地点、期限要求,划款金额出具汇票,交受款人执往指定地点、行号,按时领取现金。借贷和少付部分,按率计息。
二、买卖汇票。由双方当事人,按照市场行情和特别约定,受款人先以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的汇率,连同要汇出的金额,交给拨款钱庄行号,拨款钱庄行号按照受款人指定地点,汇出的金额,出具汇票给受款人前往兑取。一般规定以票到后三至七天兑付现金。
以上两项业务,常有借贷因素。借贷利息,当时约为月息百分之零点八至百分之一点二。随着商业交往频繁,钱庄的业务逐步增大,利息也就逐步提高,存款利息一般都在百分之一以上。
旧社会的钱庄,有很大的投机性、冒险性。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随着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钱庄几起几落,形成马鞍形。笔者根据一些老人回忆和有关资料记载,清来民初至解放前夕,萍乡的钱庄发展情况,大概分这么三个时期。
一、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爆发时期。这一时期,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萍乡的煤炭,瓷业得到开发,各地商号都纷纷涌进萍乡。在萍乡几个大宗行业,如煤炭业、瓷业、夏布业、土纸业、药材业、绸布业、南山业等,都建立了商号,开展了钱庄业务。如义美正、吉泰和、元丰裕、冈吉祥、元昌和、杨美记等。这些商号资金都较雄厚,又比较守信誉,加上当时流通多用硬币,物价又比较稳定。因此,当时钱庄业务,资金划拨,买卖汇票,都非常兴隆,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钱庄业务己达高峰。
二、抗日战争爆发至抗战胜利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华北、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南昌、长沙等地相继沦陷,浙赣铁路、湘赣公路相继被毁,萍乡煤矿被破坏,生产不振,物价波动,通货恶性膨胀,货币急剧贬值。国民党的法币己失去民心,货币流通又为银圆、铜板取代。由于战争动乱萍乡的土特产出不去,南山百货又进不来,生产停顿,商业萧条,钱庄商号既无资金划拨,又无汇兑业务可搞,有些商号纷纷倒闲,钱庄业务处于低潮。
三、抗日战争胜利至解放前夕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八年抗战,本应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医治战争创伤。可是,抗日战争刚一结束,国民党一方面派出大批“劫”收大员,插手各个经济部门,抢夺胜利果实;另一方面发动内战,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物资奇缺,物价暴涨,往往货物上午卖出,下午买不回来;上午卖出成品,下午买不回原料。四大家族及投机倒把者,趁此机会,买卖金银外汇,抢购套购,囤积居奇,大吞大吐,大发横财。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地下钱庄,应运而生。一些贪图高利者,卖出金银首饰,存款吃息;一些从不经营工商业的人,为了保本保值,也赶时髦卷入到这恶浪中来。于是市场钱庄纷纷成立。到解放前夕,萍乡县城经营钱庄业务的有甡甡花纱号,顺和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景华绸布店,源长花纱布号等二十余家。这些钱庄都标榜经营花纱布之类,或以股份有限公司的面罩出现,目的是竞相吸收游资,笼络关系。他们为了保存自己,搞跨别人,在本地派出“跑街”,向外地派出“座庄”,打听行情,传递信息。钱庄吸收游资存款利息,起初是按五个子、六个子(即月息百分之五、百分之六),通过互相竞争,逐步提高到十二个子、十三个子(即月息百分之一十二、百分之一十三),放款利息高达二十个子(即月息百分之二一十)以上。
一九四八年八月,国民党政府明令收回法币,改发金圆卷,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存款户明得高利,到期领还本息,只能买回原物几分之一。那些挂着花纱布号、企业公司招牌的“地下钱庄”,开展业务只存不放,现金到手,就猎取物资,囤积居奇,放出的贷款,利息由原来一月一结,缩到半月一结,最后缩短到七日一结,七天之后,利上起息。还有一种叫“剁老息”,向钱庄借款百元,月息言定百分之二十,即先扣除二十元,只交本金八十元,到期还本一百元。物价飞涨与存放利率大幅度提高,互相推进,互相影响,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九四九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钱庄逐步失去人们的信任,不少钱庄一哄而起,不欢而散,到萍乡解放,萍乡的钱庄随着旧社会的一切污泥浊水,而消声匿迹了。
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九年七月,萍乡县城的钱庄有:
1、甡甡花纱号,开设在孔子庙上首,后迁正街。王又之(当时担任萍乡全县商会联合会理事长、县(城)商会常务理事)任董事长,经理杨中垣(当时担任萍乡县(城)商会常务理事,商事公断处处长),襄理叶智才,驻外座庄杨润玉。经营棉纱、颜料、煤油、存放款、汇兑业务。该号由于资本雄厚,联系面广,负责人又是当时商界头面人物,可谓一呼百应,执萍乡钱庄业之牛耳。
2、顺和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开设义井坊上首。经理刘松龄。最先开办了碾米厂于北正街。经营棉纱、套鞋、颜料、食盐及存放款汇兑业务。
3、景华绸布店,开设在正街原九和斜对面,经理刘依仁,主营绸布,兼营存放款及汇兑业务。
4、源长花纱布号,在正大街,董事长肖家祝(当时担任萍乡县(城)商会理事长,盐定公会理事长),经理彭惠才(时任商会常务理事、染业公会理事长),经营棉纱、土布、颜料、存放款及汇兑业务。
5、四明花纱号,在南正街,董事长王又之,经理颜承源、经营时间短暂,业务不及其他各户。
6、正大布店,在原九和对面,股东多系泰和人,如王良珩、傅松亭等。主营布匹,兼营钱庄业务。
7、华实布店,在正街,经理陈典春,主营绸布,兼营钱庄业务。
8、安安布店,在正街,从业人员多系吉安人。
9、远大花纱号,在正街,经理刘建勋,资金不足,靠吸收存款经营。
10、致和花纱号,在正街,股东多煤业界人,利用煤庄存款做生意。
11、裕家纱布号,在正街,经理曾坤文,股东多吉安籍人。
12、新美布店:在正街,经理彭季美。
13、永大纱布号,在义井坊附设染坊,经理刘升文。
14、永孚花纱号,在大巷子口,由杨家贵等组成,资金短缺,不久关闭。
15、兄弟花纱号,在正街,是几位年青商界人士组成,也不久关闭。
16、平平商店,在北正街,系工商界少数青年组成,因缺乏资金,不善经营,不久亏本解散。
17、益源花纱号,在朝阳巷,资金不足,不久关闭。
18、经实花纱号,在正街,合股不久,自行解体。
还有以氏族集资的钱庄,如:
19、亲爱纱布号(人称王氏钱庄)在正街,经理王佑良。
20、同源纱布号(人称刘氏钱庄)在北正街,董事长刘萌凡(曾任莲花县伪县长,萍乡北路人);经理刘荫吾(曾任湘东商会理事长,本人经营煤庄)。
21、和丰花纱号(也是刘氏钱庄)在南正街,资金不足,不久解散。
22、实兴花纱号(陈氏钱庄)在正街,经理陈德彰,不久关闭。
23、联和花纱号(张氏钱庄)在河口下,经理张星槎,不久关闭。
24、新萍花纱号(李氏钱庄)在衙前风凰街,经理李道生,也不久关闭。
来源:汉治萍数字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