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本地旅游 信仰永恒——刘仁堪烈士刑场血书的历史回响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1658|回复: 0

信仰永恒——刘仁堪烈士刑场血书的历史回响

[复制链接]

407

主题

407

帖子

151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15
发表于 2019-7-4 16: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场景,或许早已为人熟知,但每每重温依然让人震撼。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有这么一位普通家庭出身的共产党员,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挚爱的亲人面前,被敌人割掉舌头后,用脚趾蘸着淌下来的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英勇就义。
他,就是莲花县第一任苏维埃政府主席、第二任县委书记,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共产党人的好榜样、苏区县委书记的杰出代表刘仁堪,一位用慷慨赴死诠释坚定信仰的伟大爱国者、无畏革命者、无私牺牲者。
微信图片_20190704160457.jpg
2019年初夏时节,记者来到刘仁堪的故里莲花县,探寻先烈的生命历程,聆听先烈的感人事迹,感触人们弘扬先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脉搏。
微信图片_20190704160520.jpg
刘仁堪大事年表
1895年,生于莲花县升坊镇浯塘村(现浯二村);
1903年,入莲花琴水初等小学读书;
1910年,跟随父亲学习行医;
1924年,前往长沙码头做搬运工,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受组织派遣回到莲花开展工农运动,任清乡委员会主席;
1927年,作为向导随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军委委员、莲花临时县委农工部长;
1928年,回到莲花筹建红色政权,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1929年,任莲花县委书记,因叛徒告密被捕,英勇就义。
微信图片_20190704160524.jpg
弃医闹革命
莲花县升坊镇浯二村,有一栋旧式瓦房,虽然历经多次修缮,但透过窄小的窗户、斑驳的外墙、独特的屋檐,仍可看出年代的久远。1895年,刘仁堪出生在这里。

刘仁堪的侄子、今年72岁的刘升生,自1959年在县城的一个展览上看到刘仁堪的简介后,就着手收集整理刘仁堪的生平事迹。他一边带着记者参观刘仁堪故居,一边将刘仁堪的故事娓娓道来。
微信图片_20190704160527.jpg
刘仁堪幼年读过私塾,稍长即跟父亲学医。父亲生性耿直,心地善良,穷人来看病,医金不拘多少,有时免费赠药。父亲的这种品行对少年刘仁堪影响很大,他也立志要做一名医生。“按理说,伯父刘仁堪应该子承父业,但他为什么要走上革命的道路,这与想改变劳苦大众的命运有关。”刘升生认为。

同村有个刘启沛,与刘仁堪是本家堂兄弟,家境殷实。刘启沛幼时曾与刘仁堪同在一家私塾读书。刘仁堪父亲逝世时,因家贫无钱安葬,到刘启沛家借谷葬父,不仅遭到拒绝,还受了一顿奚落。这件事对刘仁堪刺激很大,他开始认识到剥削阶级唯利是图、六亲不认的本质。

当时村里的土豪,大多家有良田上千亩,但不论丰收还是歉收,每石田要收佃户五担租谷,让很多农民吃了上顿没下顿,特别是有的土豪逼着交不起租子的佃户卖老婆、卖儿女还债,一笔笔血泪债让刘仁堪义愤填膺。在土豪的强取豪夺下,村民们越来越穷,别说看病,连饭都吃不饱。仅靠行医,刘仁堪已无法养活妻儿。受压迫的生活、受压迫的百姓,让刘仁堪明白贫苦工农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必须有一番作为。
微信图片_20190704160531.jpg
1924年,刘仁堪向妻子彭桂秀提出想去长沙谋生。彭桂秀理解丈夫的心情,但也不无担忧: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日难,如果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怎么办?再说,到长沙码头做搬运工,那是重体力活,你恐怕干不了。刘仁堪坚持自己的选择:我一定要出门去干一番事业,不能在家里受土豪劣绅的气!

这一去,刘仁堪的人生从此改变。他白天在码头工作,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免费给工友看病,不断思索未来前途……共同的劳动生活,使刘仁堪深切感受到穷苦大众团结的力量。1925年,在长沙著名的工人领袖郭亮的介绍下,刘仁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引路上井冈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途经莲花县。刘仁堪连夜赶到县城,参加了毛泽东在莲花县宾兴馆大祠堂内主持召开的会议。

刘仁堪听说毛委员要带部队上井冈山,便主动说:“毛委员,我是莲花本地人,对永新宁冈一带的地形比较熟悉,就让我随部队行动吧。”毛泽东征求了莲花党组织和其他同志的意见后说:“好吧。我们也需要培养一批地方干部,刘仁堪和朱义祖两位莲花的同志,先随军行动,为部队作向导,上山以后就到军官训练班去学习,回来后好重新打开湘赣边界斗争的局面。”
微信图片_20190704160534.jpg
第二天,刘仁堪跟随部队踏上了去井冈山的征程,不知不觉部队就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口。可整个村子特别安静,家家户户门窗紧闭。这时有个孩子好奇地跑出来张望,被一个妇女拉进屋。刘仁堪认出这是同村的彭页娥,他一边行军一边喊道:“页娥嫂,我是刘仁堪,我们是工农革命军,叫乡亲们不要害怕。请你给我老婆带个信,让她赶到竹湖来跟我见面。”

等彭页娥反应过来,部队已经走远了。彭页娥立刻赶往刘仁堪的家通报消息。彭桂秀听后,赶紧出发,一直追到竹湖茅店里,才追上队伍。彭桂秀一见丈夫,眼泪就忍不住往下掉:“仁堪,我求你了,不要再搞什么革命了,我们一起逃到外乡去,你还是做郎中,我们过太平日子。”刘仁堪说:“我们往哪里走?穷人到处都要受压迫,哪儿有太平日子。我现在参加革命,就是想让像我们一样的穷人以后能过上好日子,不再受压迫。”彭桂秀见刘仁堪态度坚决,只好答应一起上井冈山。

一路上,刘仁堪作为向导,与同志们一道打探敌情,为大部队成功上井冈山探路、开路。

在井冈山,刘仁堪进入红军教导队受训,三个多月后,受毛泽东委派回到莲花组织赤卫队,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并担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在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刘仁堪慷慨激昂地说:“从今天起,一切权力属于工农群众,地主资产阶级的租契债务,一律废除!地主豪绅剥削得来的财产,一律归还工农群众!”刘仁堪的讲话,博得一阵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很多群众当场表示愿意追随刘仁堪闹革命。短时间内,莲花全县8个区、136个乡镇设立了区苏维埃政府和乡苏维埃政府。

血书撼天地
1929年1月,刘仁堪参加完毛泽东主持召开的“柏露会议”后,从井冈山赶回莲花传达会议精神,组织领导莲花赤卫队开展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不料,在南村(现莲花县荷塘乡)开展活动时,被敌人密探发现,他不幸落入敌人的魔掌。抓到刘仁堪,大土豪李成荫喜出望外,他大摆宴席庆祝,并在国民党莲花县长邹兆衡面前夸下海口:“匪首落网,三个月之内,一定消灭莲花的共产党!”

敌人抓获了一名县委书记,如获至宝,他们派出刘仁堪的堂兄、时任国民党莲花县党部负责人刘启沛充当说客诱降。“只要你写出自首书,交代莲花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的下落,不但可免一死,还可封官晋爵、享受荣华富贵。”刘仁堪对此不屑一顾,严词痛斥。敌人对他施以各种酷刑,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用铁铲烙……刘仁堪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恼羞成怒,决定处决刘仁堪。

1929年5月19日,莲花县城南门大洲,风吹着河边的芦苇,发出飒飒的声音。8时刚过,李成荫、邹兆衡等人早早来到刑场观刑。一队荷枪实弹的士兵,押着刘仁堪等人来到刑场。遭受酷刑的刘仁堪已是体无完肤,但看到刑场上围观的百姓却立刻抖擞精神,他向群众高声喊道:“同志们,乡亲们,反动派想杀掉我刘仁堪,不准大家革命,这是痴心妄想!杀了刘仁堪,千千万万的刘仁堪会起来闹革命!大家要记住我的话,团结战斗,将来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反动派绝对没有好下场!”
微信图片_20190704160538.jpg
这哪是什么刑场,分明就是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会,如春雷、如篝火、如旗帜。原想杀一儆百的李成荫,万万没想到刘仁堪如此顽强,于是歇斯底里地高喊:“不准他乱说!”敌人一枪托砸晕刘仁堪,用尖刀残忍地剜去了他的舌头。鲜血,一滴滴坠落在刑台上。刘仁堪醒来,怒目圆睁,他拼尽力气,保持着青松般挺立的姿势,用脚趾蘸着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六个鲜红的大字,壮烈牺牲。

“看啊!刘仁堪还在用脚写字”“真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共产党有这样的人,将来一定会取得胜利”……台下群众小声私语,台上敌人心惊胆寒。

精神励后人
刘仁堪牺牲后,他的妹夫贺梅初到刑场去收尸时发现,刘仁堪竟被惨无人道的敌人剖开肚皮,肚子里面塞满了石头。随后,刘仁堪被安葬在老家的一个小山坡上。

“莲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走出了13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和3400多名革命烈士,刘仁堪就是其中之一。刘仁堪的一生轰轰烈烈,但遗憾的是,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莲花县一枝枪纪念馆原馆长吴栋山告诉记者,为了这张“照片”,多少人为之努力。

20世纪60年代初,莲花县筹办创作以刘仁堪烈士为主题的宣传画,苦于没有刘仁堪本人的照片。“刘仁堪牺牲时很年轻,在家里的时间也不长,再说当时莲花县还没有照相馆,哪里有照片?”吴栋山介绍说,当时县里的文史工作者李谷成等人,根据古人记忆画像的办法,把刘仁堪烈士亲属的照片找来仔细琢磨,反复画、反复改,并请见过刘仁堪的一些老人来辨认。经过几十次修改,画像与刘仁堪的形象基本吻合。“今天我们看到的刘仁堪油画,以及刘仁堪雕塑,都是以当年的画像为蓝本创作。”吴栋山说。

为了收集整理刘仁堪的事迹,刘仁堪的侄子刘升生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努力。最初,他通过彭桂秀的回忆整理了刘仁堪最原始的事迹。之后,又多次与刘仁堪的女儿聊,因其在刘仁堪被捕牺牲后精神受到刺激,难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但刘升生没有放弃,他尽力把每次获得的点滴有效信息进行叠加,努力给后人讲述一个更完整的刘仁堪。
微信图片_20190704160541.jpg
2017年底,莲花县以刘仁堪故居旧址等为基础,打造了“十个一”的刘仁堪烈士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今年1至5月,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余人来到这里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为了更好地弘扬革命先烈的精神,甘祖昌干部学院开发了一堂微党课,把课堂设在刘仁堪故居。记者在刘仁堪故居采访时,见到来自河南省周口市政协常委培训班的学员,他们一边参观刘仁堪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室,一边聆听带班老师的讲解,个个表情严肃,眼中闪着泪花。周口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向宏对记者说:“什么是信仰?刘仁堪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微信图片_20190704160544.jpg
甘祖昌干部学院的带班老师汤秀娟虽然多次给学员讲述刘仁堪的故事,但每一次都声泪俱下。“我经常一个人静静地呆在这间屋子里,仔细注视着这里的一物一景,去熟悉刘仁堪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努力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时间长了,我仿佛跨越了时空,与他进行了内心的交流,读懂了他当初的选择,读懂了他为什么有那种气概,那便是实现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坚定信仰。”
微信图片_20190704160546.jpg
“英雄矗立如青松,脚趾蘸血写大字。惊天动地英雄汉,永远前进不停步……”2019年6月20日,莲花县琴亭中心小学传来读书声。琴亭中心小学所处的位置,就是当年刘仁堪就义时的南门大洲。校长贺丕光告诉记者,学生读的是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莲花革命先烈事迹》中的《渔鼓词•英雄刘仁堪》。除了课堂学习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观一枝枪纪念馆、刘仁堪故居等,让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先烈的光辉和伟大。

记者手记
信仰的力量
是什么力量,能让他忍着剧痛,用脚趾蘸着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通过刘仁堪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室大门上“仁为革命有功  堪作烈士永存”的红色对联,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我们找到了答案——信仰。
刘仁堪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铸就了至死不渝的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家国情怀、英勇无畏的铁血担当,矗立起了一座信念永恒的精神丰碑。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的是让广大党员干部从光辉征程、伟大奇迹、宝贵精神中感悟信仰的力量、使命的分量,在实干兴邦、奋斗强国中塑造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弘扬先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对先烈的最好纪念,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才会充满力量。

来源:莲花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