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统二年《萍北简氏续修族谱》
萍乡市图书馆古籍室所藏同治版《萍乡县志》和民国版《昭萍志略》
(明)简继芳《续补萍乡县志序》 吴文伟、凌焰 专栏主讲人:凌焰 主讲人简介:凌焰,男,湘东区麻山镇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现任萍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萍乡历史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2项,多次在市委党校、萍乡博物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市图书馆等机构举办萍乡历史文化方面的讲座。 “古今天下省会郡县,莫不有志籍”,方志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史书体裁,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历史资料汇编,正史、国史中不能尽载的地方古今文献、风俗教化等史料,一般在方志之中都会有所补充和丰富。县志,便是古代县级行政单位的地方志书,是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而明清时期所修纂的《萍乡县志》则是了解萍乡地方历史、传承萍乡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史料。 自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知县高桂纂修第一部《萍乡县志》以来,明清两代共修纂了十次《萍乡县志》,明代修志四次,清代修志六次,而整个明朝的四次修志工作,其中三次都与萍乡著名乡贤简继芳有关。
简继芳,上栗福田人,字师启,别号庆源,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简继芳少年时期便聪慧超群,才思敏捷,13岁参加童子试,当时县令杨自治见而奇之,称他为“昆山之片玉”(即昆仑山上的一块玉,常比喻珍贵稀有之物或赞美人才难得而可贵)。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人,官至云南按察司副使。继芳一生为官清廉,所到之处,无不称赞。生平著有《学葛堂集》十卷,明朝东林党三君子之一的邹元标为之作序。 心系桑梓的简继芳首次涉足萍乡修志工作是在明万历七年(1579年)七月,时任知县常自新组织了明朝第二次补修《萍乡县志》的工作,简继芳应郡大夫之邀,撰写《补修萍乡县志序》并叙之册首(此序中云:“乃走使海上,命余序之册首”)。简继芳在此序中明确指出了此次修补志书是因为政府感到邑志年久残缺,所以请郡大夫补订志书,“万历岁之已卯,萍乡侯常君莅政之明年也……因感于邑志之久缺也,乃以补订请于郡大夫。郡大夫可之,即身任其事,以同订委文学刘君、文和夏君……”(简继芳《补修萍乡县志序》),并对此次修志表示支持与肯定,他觉得此次补修在旧志的基础上进行很大的补充与修正,起到了教化百姓的作用,认为“视旧志,其所缀茸而厘正者居多”“此于吏治民风,固有大裨”(简继芳《补修萍乡县志序》),简继芳在“利民”角度肯定了此次方志纂修的重大意义,可见其作为邑人对家乡发展的关心以及对萍乡修志工作的重视。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时任萍乡知县姚一理在组织续修《萍乡县志》时,简继芳入京听候考核,借此机会得以拜访姚一理。二人聚首之后,姚一理呈出其补修之志,邀请简继芳为此志作序,简继芳读后认为“视旧之芜陋沿袭者,颇有润色修饰之功”(简继芳《续修萍乡县志序》),同时深感其行惠泽萍邑,于是欣然应允,为此次续修的《萍乡县志》写下了《续修萍乡县志序》。这是简继芳第二次参与《萍乡县志》的修纂。 简继芳最后一次也是最深入的一次参与《萍乡县志》的修编是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当时萍乡知县陆世绩感叹萍乡“县典芜佚”,认为之前几部县志因仓促成书与编者素养等原因存在内容混乱散佚和缺乏条理等问题,需重修县志,而简继芳有班固、司马迁之才,熟悉旧史,且又是萍乡本地之才俊,于是礼聘当时回到家乡的简继芳亲自主笔参与修编。在陆世绩本人为此次修志所作的《萍乡县志序》中,对聘请简继芳的原因与简氏修志的经过作了详细记述,序中说道:“适庆源简大夫,家居读《礼》;固迁、固之才而侨、胥之博也;既非借才于异地,又甚悉其邑旧史,因余之请而肯之。自春徂冬,详为校雠;手自编辑,举要删繁,订讹传信;阙者补之,佚者缀之,条分理晰,旨明目张,烂焉成帙,举以示余。”简继芳在修志之时,亲手编辑、详细校对,将繁冗的内容删除,讹误的部分进行订正,缺漏的内容进行补充,亡佚的部分进行缀辑,从而弥补了常志只增补内容而体例未变、姚志未付梓刊刻而混乱散佚的不足。由于简继芳的悉心编校,在三部万历年间修纂的《萍乡县志》中,此部县志可以说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部。此次修志书成之后,得名流邹元标作序,称道一时,萍乡知县陆世绩亦颂扬其为“一代之信史”,简继芳“昆山片玉”之称,见此应如是;其情系桑梓、心怀故乡的情谊,以及其对家乡修志事业的热忱也可见一斑。 诗曰:“淮桑与梓,必恭敬止。”在广阔的历史天空中,简继芳或许是璀璨星河中不那么耀眼的一颗;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其影响亦或是不及其同僚邹元标等名流,但他对于萍乡的贡献与功绩是不可抹灭的,他的故土之情是难以忘怀的,简继芳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是可以教化群众、泽被乡里的力量。如今,简继芳与他参与编纂的《萍乡县志》已经成为我辈研究萍乡历史、探究萍乡文化的珍贵史料和对象,而他不忘故土的精神与情怀更是其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他的桑梓之情,将会在新时代萍乡人的血液里不断传承与延续下去,他的故土初心,将会成为新时代萍乡人不竭的源泉与动力。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