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萍乡县志》卷一《县域全图》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袁州知府徐琏:《萍乡县志序》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袁州府同知陶之肖:《续补修萍乡县志序》
凌焰、吴文伟 专栏主讲人:凌焰 主讲人简介:凌焰,男,湘东区麻山镇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现任萍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萍乡历史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2项,多次在市委党校、萍乡博物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市图书馆等机构举办萍乡历史文化方面的讲座。 “袁之属曰萍乡,巨邑也”,萍乡自古以来就是大县,在元朝时期为州,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又复为县,萍邑地接吴楚,水接潇湘,可谓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地方志作为一个地方社会历史的重要文化载体,是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文献。萍乡地方志是研究萍乡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萍乡纂修县志始于明代正德年间。明清时期萍乡共修志11次,其中明代修志4次,清代7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举人刘洪辟私修一次,但未记载民国时期史实。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萍乡县政府发起编修县志,成立了县文献委员会,由县人黄道腴负责,黄翥、江梦梅等人担任编修。 明代历次《萍乡县志》编修述略
萍乡地方志的修撰源流要追溯到明朝正德年间,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时任萍乡知县高桂因萍乡“其路则通江夏川广云贵之冲衢”,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从这里经过的士大夫们“景慕形势”,但“每询其故迹,恨无志考证”,虽然之前有一些古籍沿袭下来,但并没有人用心去整理,于是高桂趁政务之暇,礼请翰林孔目乐安邹旸组织修辑《萍乡县志》,时任袁州知府徐琏为这部县志作序。作为萍乡修志之首,这部作品的完成并非易事,虽然其修志详细过程无从考证,但正如徐琏在序中所说:“前有所作则后易为,功是邑,故无志修志诚难矣”,由于没有前志的基础,修此志绝不在后人修志之下。 袁州知府徐琏在序中记载道:“今视所志,若风土、形胜、财赋、吏治、人才、忠节之类,府志所载者尽收之。其所遗略者,考订群书,博采风流,延访士夫、耆老之谈,比事立言,汇次成编,繁不涉于襍离,华不涉于浮诞,就中书载直笔,殆与史法合也”,可以看出这部志不仅体例完备,而且资料翔实,除收录府志记载内容以外,还参考了其他文献资料与当地士人、老人的言论汇编成书,内容丰富,方法正确,语言清晰,虽然由于时代背景此志多有不足,但亦有大功于萍邑,此乃萍乡修志之先河。此志已佚,篇目卷数不可考。 明万历七年(1579年),时任萍乡知县常自新组织了明朝第二次编修《萍乡县志》的工作,称《补修萍乡县志》。这时距离第一次修纂《萍乡县志》已经过去60年,因年代久远可能导致典制无从考证,县志中大多资料都尚待更新,常自新“因感于邑志之久缺也,乃以补订请于郡大夫”,这部志在60年前的正德志的基础之上做了部分补充与修正,然体例大体未变,其中“建设之增易,官秩之代更,才贤之递兴,视旧志,其所缀葺而釐正者居多”,时邑人简继芳赞叹道:“常君委心文学,力为补订,以备一邑六十年之乘,盖其功真有足多矣”,通过这次的补修,使得萍乡的方志资料较之前更加翔实具体,县志内容相对丰富完备。可惜,志书已佚。 《萍乡县志》的第三次编修,是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知县姚一理续修《萍乡县志》,姚一理认为萍乡文人“顾专心政事,鲜有秉笔及志者,诚缺典也”,前知县高桂与常自新组织修编的两次县志因种种原因相对草率芜陋,现在已经不能很好地反映地方社会,出现了“观者弗惬意”的现象,当时萍乡一些有史识的士大夫商议“亟欲得良材,刊正讹谬,以成盛举”,便委托时任知县姚一理组织完成此事,姚“每退食,辄寻绎旧章,考稽故实,参评得失,搜罗遗佚,发凡例纲目,续次类编,釐分六卷”,使得县志的体例为之一变,采用纲目体,分为舆图、创设、秩官、人物、方外、艺文六大类,六纲之下又纳入了许多之前所缺的条目,更符合当时的政府与社会的需求。当时作为萍乡乡贤的简继芳因入京听候考核的原因,受到姚一理的邀请,也为此志作了序。简继芳对姚一理此次修志给出极高的评价:“今睹所为志,舆图、创设、官秩、人才,以逮方外、艺文之属,视旧之芜陋沿袭者,颇有润色修饰之功”,并认为此志意义重大,是为“六十年典制之备已哉!千百载之矩矱亦或在兹矣”,于吏治民生功绩甚广。袁州府同知陶之肖作序,评价此志“纲举目张,悉如其类。盖详而有要,约而有论……史识卓然于史才,史学之先者焉”。虽然,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志书已佚,但是我们从知县姚一理撰写的县志序言可知该志的基本体例。兹整理如下: 表一:万历十三年(1585年)《萍乡县志》目录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是有明一代《萍乡县志》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修编,由之前多次关心县志修撰工作的萍乡万历进士简继芳亲自参与编纂。当时萍乡知县陆世绩认为萍乡“县典芜佚”,前几部县志因仓促成书与编者素养等原因存在内容混乱散佚和缺乏条理等问题,需重修县志,于是礼聘当时已在家乡的萍乡进士简继芳编修。在陆世绩所作的《萍乡县志序》中对修志过程做了详细记叙:“适庆源简大夫,家居读《礼》;固迁、固之才而侨、胥之博也;既非借才于异地,又甚悉其邑旧史,因余之请而肯之。自春徂冬,详为校雠;手自编辑,举要删繁,订讹传信;阙者补之,佚者缀之,条分理晰,旨明目张,烂焉成帙,举以示余”,简继芳在修志之时,亲手编辑、详细校对,删繁除误,订补缺漏,形成了一部条理清晰、主旨明确的县志。由于简氏的悉心修订,弥补了之前几部县志的不足,更得其好友明朝名流邹元标为此志作序,使得此志称颂一时。可惜,此志亦已佚。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