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本地旅游 【品读萍乡】萍乡煤矿: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5643|回复: 0

【品读萍乡】萍乡煤矿: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复制链接]

407

主题

407

帖子

151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15
发表于 2019-7-22 10: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冶萍公司,其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萍乡的安源煤矿。在这里,为什么穿中装的是外国洋技师,中国管理人员却一律着西装?在这里,曾经有全国最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这里,一百年前的矿井,现在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出乌金……
      说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人们自然会说起汉冶萍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微信图片_20190722104518.gif
微信图片_20190722104529.jpg

      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开始兴办近代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大别山(今武汉市龟山)开始动工兴建湖北铁厂。同年5月17日,张之洞致电李鸿章,决定开办大冶铁矿。1893年初,大冶铁矿基建工程完竣。同年9月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企业诞生的汉阳铁厂亦竣工投产。
      然而,此时炼铁所需的燃料煤炭却成了问题。既要储量丰富可以保证铁厂生产所需,又要质量可靠达到炼铁要求,到哪里去找呢?
      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萍乡安源。这里,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便开始煤炭利用。唐朝开始,煤炭已经在安源被普遍用于生活、制陶燃料,并出现了简易的小煤井。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政治、经济重心南移,萍乡采煤业更是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私营土窿雇工开采,产量明显提高。清代时有个名叫何宫桂的文人,就曾写下一首名为《安源山村吟》的诗歌:安源岭上搭棚所,曾有村夫非似我。日午满山炭烧烟,夜晚通垄照渔火。……真实再现了当时民间开矿的情景。
微信图片_20190722104610.gif
微信图片_20190722104624.gif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张之洞与盛宣怀合奏在江西萍乡安源采煤炼焦,委张赞宸为萍乡煤矿总局总办。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以萍乡士绅文廷式筹建的“广泰福”煤号及其所关联的一批民营煤矿为基础,组建了萍乡煤矿,因主矿区在安源又俗称安源煤矿。煤矿开办后,盛宣怀又奏请清政府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同时由官督商办转为完全商办。到辛亥革命前夕,该公司员工7000多人,年产钢近7万吨、铁矿50万吨、煤60万吨,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90%以上。
由于汉冶萍公司是清政府唯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控制该公司实际上等于控制了清政府的重工业。正因为这个原因,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中专门提出由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由于向日本借款越来越多,加上诸多政治因素,宣统三年(1911)起,汉冶萍公司为日商控制,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才由国民政府接收。
微信图片_20190722104631.jpg
(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汉冶萍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萍乡煤矿引进德国技术进行开采,向德国礼和洋行贷款400万马克,先后延聘德籍工程人员30余人。正因为这个原因,安源煤矿拥有成套的近代化采煤、炼焦、运输设施,成为生产技术和设备很先进的近代企业。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萍乡煤矿的采矿技术,在全国也属于最先进的,达到了“日可出煤三千吨”的产能。萍乡煤矿当年建设的主矿井口名叫总平巷,鼎盛时年出煤百万吨。就是这么一条平平常常的巷道,竟然正常使用超过了百年,直到现在,依旧还在正常使用。并且,至今依旧以年出煤87万吨的产量占据江西省内出煤量最大的主矿井地位。
      煤矿建立后,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向汉阳铁厂输送煤炭的运输又成了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安源人筚路蓝缕,在这里修起了江南第一条铁路—株萍铁路。
微信图片_20190722104638.jpg
微信图片_20190722104644.gif
总平巷

      安源山下先辈们建矿时的认真和执着,以及强国富民的努力,一直到现在,都让后人们心生敬佩。在安源,现在还保留着一座灰色的德式洋楼,这就是有名的盛公祠。这座3层砖木结构的小洋楼建于1898年,初为萍乡煤矿总局办公楼。总共42间房,面积2500平方米。1916年,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盛宣怀去世,员工们为了纪念他,将此改称为盛公祠。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该旧址基本保持了原貌,默默诉说着那段历史故事。

微信图片_20190722104649.jpg
盛公祠

      当年的花径已经被杂草湮没,宽大的走廊和方形的廊柱,以及拱形的窗棂和大门的造型,弥漫着德国日耳曼民族建筑的气息,这独特精美的建筑如今依然在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盛公祠在秋风春雨中矗立着,作为采用西法开矿的大清洋矿的象征物,它鲜明地体现着一个“洋”字。说到这“洋”味,有一个细节很值得深思。在安源煤矿的建设生产过程中,请来了一些外国洋人担任矿师、技工、顾问等,这些洋人尽管在经济与政治上高高在上,但却对中国文化无比推崇。日常生活中,他们都是穿着典型的中装。但与此同时,矿上中国的管理人员却热衷于西方文化,他们平时都穿着标准的西装。于是,在一次合影时就出现了这么奇怪的一幕:穿中装的都是作为技术人员的外国人,穿西装的却都是中国人。
微信图片_20190722104656.jpg
▲萍乡煤矿职员合影

来源:萍乡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