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首页
正能量
资讯
民生
楼市
装修
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
论坛
›
城事社区
›
本地旅游
›
芦溪:河口瓷厂,废墟上的记忆
返回列表
查看:
12056
|
回复:
1
芦溪:河口瓷厂,废墟上的记忆
[复制链接]
小七爱旅游
小七爱旅游
当前离线
积分
1515
407
主题
407
帖子
1515
积分
金牌会员
金牌会员, 积分 15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85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85 积分
积分
1515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19-8-5 16: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老一辈萍乡人都知道,萍乡是“百年的煤矿,千年的瓷镇”
上埠、南坑一带挖矿烧瓷,留下了很多古窑遗迹
民国时期,上埠河口的制瓷业已初具规模
解放后,政府在上埠镇建立萍乡电瓷厂,主要是生产工业电瓷
在河口建萍乡市瓷厂,主要生产杯、盘、碗、碟等生活用瓷
期间,一厂变二厂,同时生产电子元件,低压电瓷
在黄雪芹儿时的记忆中,那时的河口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是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窑火熊熊
一车车洁白如玉的瓷器,从河口运往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国企改革
河口国营瓷厂早已倒闭
工厂人员及家属子弟
渐渐离开了
曾经工作
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家属区,渐渐成为一片废墟
过去的岁月和日子,只存留在记忆中
街拍君随朋友黄雪芹等,走进他的故乡,寻找着他的的记忆
黄雪芹说,退休以后,夜里做梦,常常梦见故乡上埠镇河口
半夜醒来,怅然若失,披衣起坐,直到天明
自父亲故后,久住城中,未曾返乡,算来也有十年了
车到河口,尽管早就知道原瓷厂破产了
但猛然见原厂遗址,心里还是生出一股悲凉
工厂大门紧闭
车间里寂静无声
蒙着瓷泥布的大门
路边老房子里
零星还住着
几户当地人家
家属楼
空了
杂草包围的家属区
房屋间的道路
家属区
成了危房
虽然挂着锁
却形同虚设
走廊上
长草了
灯泡里积水了
灶也一片冰凉
墙上的香火筒
也好久没有插过香了
不知在上的神
有没有寂寞
房间里
物品还是原样
时间
在这里凝滞
停滞在
这个日子
这个时刻
时间
具有强大腐蚀性
侵蚀着
这里的一切
侵蚀中的物品
侵蚀中的物品
侵蚀中的物品
侵蚀中的物品
上世纪的收录三用机
被遗忘的相册和证件
90后基本上
不会认识
这个东西了
有了计算器
这个应该
成为古董了
废墟中发现的
原瓷厂生产的茶杯
长期无人居住
遭遇了
无数次的窃贼
当初离开
可能想着
还会回来走走
留下
这么多生活用品
没有想到
一去不复返
物品已积尘
屋顶已破穿
腐蚀
破碎
如同记忆的碎片
只有弥勒佛
不管放在哪里
他永远都是笑
黄雪芹抱着侥幸的心理,脱下外套
匍匐爬进布满灰尘的床下,摸索良久
拖出一只藤筐,打开一看,竟是父亲手绘的瓷器
这是父亲留给他最好的纪念
黄雪芹介绍,父亲黄友基原是河口瓷厂陶画班的组长
十二岁拜师学艺,与陶瓷打了一辈子交道
从颜料配方、彩绘到烧制,无一不精
他善于画山水花鸟
尤其是写得一手好隶书
他工作时,嘴上叼着烟,面前放着五六个颜料盘
左手执碗,右手拿着两三支毛笔,交替使用,挥洒自如
片刻之间
烟霞四起
花鸟立现
父亲一生授徒无数,所绘产品销到了半个中国
段仕林,一个来自景德镇的高手艺人
他中等身材,面容清瘦,胸前袋里总是揣着把小梳子,头发梳得一丝不乱
他以行书、草书见长。凭一支竹签,在半干的瓷坯上临摹名家书法,几可乱真
那时正逢文化大革命,瓷器上流行摹写伟人诗词
偏偏他在摹写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时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不”字漏写
恰好被驻厂的军代表发现,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分子,锒铛入狱
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平反出狱
还有邹云林、付景春、洪春桃等人,皆是景德镇子弟,各有所长
黄雪芹说,那时年纪尚小,放学早时回不了家,便会直接溜进父亲上班的地方,与他们嬉戏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
这班高手匠人都已作古
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来源:街拍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喜欢旅游的老人
喜欢旅游的老人
当前离线
积分
3714
0
主题
1314
帖子
3714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37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628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7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96285 积分
积分
3714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19-8-7 20: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车车洁白如玉的瓷器,从河口运往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