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生活 萍乡“六堂”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4947|回复: 0

萍乡“六堂”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19-8-19 09: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兴

  萍乡“六堂”,是清朝200多年来当地士绅捐资兴建的资助、奖励读书人上学、赶考费用的公益机构。它比各家族内设的“教子会”规模更大,资助范围更广,对萍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功劳。

  兴贤堂,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利用建“文昌宫”多余的资金所建,位于文昌宫右侧,有3栋成品字形的两层楼房,住房数10间,为来县城参加考试的学子们提供住宿之用。

  育才堂,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在孔庙后面、关帝庙右侧(今天萍师附小)。

  乐英堂,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在南门吉星街,此后又在赤山建立分支机构,也叫赤山乐英堂。

  乐泮堂,也建于清咸丰九年,在城隍庙左侧,空间很大,还建有离地面1米高的一排粮仓。

  尚宾堂,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建成,位于城隍巷与西大街的交叉处,背向西大街。堂内有大殿、大厅和十几间厢房、一座两层藏书楼,操场面积大,种植树木花草众多。

  劝贤堂,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建成,位于西大街新生马路旁。四面建有楼阁亭阁、莲花池,树木花草茂密,像一个大花园,是六堂中面积之最,是读书人学习、雅集的最佳地。

  六堂财力雄厚,各自都有众多房屋,商铺和田产收入巨大,仅兴贤堂、育才堂两处年收入就过数万金。

  萍乡自古文风鼎盛,尊师重教,读书人众多,即便在农村也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不分贫富,都以读书为荣。每年岁考,报名者少则几百,多侧上千。

  众多读书人中,有贫有富。十年寒窗苦读,花费巨大,特别是有的学子赴省会、京城赶考,路途遥远,车马劳顿,所有开销是一般人承受不起的,更有少数顶级人才出洋留学,其费用更是巨大。于是,六堂共同设立支应局,针对这些读书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资助,帮助其完成学业,特别是对乡试、县试、庭试三考获得功名者予以重奖。

  200多年来,受惠者达数万人,涌现了不少顶级人才,仅育才堂在最初的20年中,便有“通籍者六人,得馆者五人和武进士三人”,使得成千上万的读书人实现个人理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皇帝下昭,废除科举考试,开办新式教育。

  而六堂散布在古城内各处的堂址,变成了开办新式学校选址的最佳选择。

  萍乡第一所新式学校——萍乡县立高等小学于光绪三十二年创立,校址便设在尚宾堂(今二中)。同年创办的萍乡公立中学堂,也设在育才堂内(今附小)办学。

  创立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萍乡正本女子学校,校址设在劝贤堂内。

  民国十五年,颜度坚等人在南门吉星街乐英堂内,创办私立鳌洲初级中学。乐英堂在赤山萍的堂址,一直是赤山小学的所在地。

  民国三十一年,萍乡云英女子职业学校成立,校址也设在乐英堂。

  1946年,在高坑创办的省立萍乡高级工业校,三年后迁入劝贤堂内。

  1944年,萍乡女子师范成立,校址设在尚宾堂和萍乡考棚内。

  1949年7月,省教育厅将新余、分宜两所师范学校与萍乡女师合并,成立省立萍乡师范学校,在萍乡女师校址办学。

  1956年,萍乡二中在乐英堂成立,随着规模扩大,后又将文昌宫和兴贤堂纳入其中。

  萍乡师范于1969年迁入宣风后,萍乡二中又迁入其中。

  萍乡四中于1984年创办,校址在萍乡二中之内,延续至今。

  自光绪三十二年开办新学以来的100多年中,成立创办的几所中小学,在六堂的地址上“搬来搬去”,为政府节省了一大笔建校费用。

  笔者的一生也与“六堂”结下不解之缘。幼时,在育才堂内的幼稚园和萍乡小学学习8年;青年时期又在设在尚宾堂的萍乡师范读了4年书;从1964年至今,又在乐英堂和尚宾堂办校的萍乡二中工作生活了55年,因此对“六堂”的来龙去脉有一定了解。

  可以说,萍乡“六堂”从1861年陆续建立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它对萍乡教育事业的贡献甚大,不少莘莘学子在它的帮助下,实现了人生理想,其功德善举,应当为历史所铭记。
来源:萍乡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