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生活 萍乡首批气象预报员:守望风云40载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4959|回复: 0

萍乡首批气象预报员:守望风云40载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18-12-13 10: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萍乡首批气象预报员:
守望风云40载
▲详情请戳PXTVNEWS视频
突然轰隆隆……一阵暴雨!
这种场面你一定很少见!
10.gif
▲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人工增雨作业,一场大雨随即而来,还能让雾霾一扫而光。
每到这时,
有一位退休老人总是特别高兴,
当年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
如今可以运用科技手段人工影响天气。
11.gif
他见证了天气预报从人工观测到
天地空一体化综合观测的发展历程,
他就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
萍乡首批气象预报员之一——熊长喜
640 (2).webp (2).jpg
熊长喜作为一位见证者,
总有着说不完的“风云”故事。
气象万变心不变
熊长喜1964年毕业于
江西水利电力学院的气象专业
640 (2).webp (3).jpg
在70年代初,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
报不报是气象站的事,准不准是天上的事,
信不信是老百姓的事。
令气象工作者们最头疼的事,
就是怎样作出一次准确的天气预报。
12.gif
熊长喜:当时唯一的设备就是带有短波功能的收音机,能接收武汉中心气象台发的数据,我们再填在空白的地图上,然后成了天气分析图,再来看周围天气变化。
640 (2).webp (4).jpg
▲当时的气象警报接收机
14.gif
▲由于那时的科技水平有限,为了让天气预报尽可能地准确,熊长喜在收听广播的同时还观察天上的云系。
即便如此,
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仍然不高。
熊长喜清楚地记得,
在1970年,由于天气预报不准,
一位农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15.gif
熊长喜:这个农民很信天气预报,专门打电话来询问,那时我记得省里、地区都是报了好天气,当天我就拍胸脯说有好天气,结果几天都下雨,他们当时晒的红薯都不能吃了,全烂了,农户都骂我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气象事业也日新月异。
80年代初,
萍乡有了先进的气象传真机,
能更全面地收集天气实况信息。
640 (2).webp (5).jpg
640 (2).webp (6).jpg
1982年6月,
借助这些新设备,
萍乡气象台成功地预报了一次
持续7天的灾害性暴雨天气。 18.gif
熊长喜:我们收集的信息多一些,参考预报的资料也多一些,所以不但做了预报,还详细地补充了订正预报,特别是关键的最后一次,雨下了一个星期。
“智”观风云,“慧”知冷暖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正在发展和普及的计算机技术也被全面运用到了气象预报系统中。从此之后,新一代的气象预报员用上了电脑、Intel网络、卫星云图等,还可以通过视频与全省各地市会商,用全新的方式预测未来天气。
640 (2).webp (7).jpg
▲1991年,萍乡第一台286电脑用于处理气象数据。
19.gif
20.gif
萍乡市气象台副台长 叶小峰: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包括卫星和雷达,整个亚洲的气象都能看到,现在是每隔6分钟有一张图,包括上游下游都可以监控到,所以预报很准的。
1991年,萍乡迎来了近50年来的最低气温降雪天气,气温低至零下9.3度;2008年,50年一遇的冰灾侵袭萍乡城;2009年,萍乡迎来大暴雨,日降水量近200毫米;2013年和2018年,萍乡持续晴热高温致农田遇旱.... 21.gif
借助先进设备,萍乡的气象员准确地预报了一次次灾害性天气。天气预报迎来了天地空一体化综合观测的时代,萍乡的气象工作者们还可以利用人工增雨,人工消雹、人工消尘等科学方法影响天气、缓解灾情。
22.gif
2018年8月,萍乡遭遇旱情,
全市设置了20个人工增雨作业点,
通过发射火箭弹进行人工增雨,
及时缓解了24.8万亩的农田旱情。
23.gif
熊长喜感到很自豪,现在不但尽量报准,而且还会改变天气的变化。我退休后,一直关心气象事业的发展。现在设备多了,条件好了,通讯也多了,人人都能拿手机随时随地知道天气预报,这是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时代感悟 640 (2).webp (8).jpg
熊长喜:
我感慨很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的气象事业赶上了好时代,国家强大了,科技进步了,干了一辈子的气象事业,我深知事业要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气象人甘于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
每一次准确的天气预报背后,
都凝聚着气象工作者们的心血,
向守望风云的这群人致敬!
来源:这里是萍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