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王景澄作传
王景澄手迹
王景澄分支世系图 汪晓、凌焰 王景澄,字祖恩,号清如,芦溪县长丰乡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年)四月。道光廿四年(1844年)以二甲第一名取得进士,钦点金殿传胪,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协理京畿道监察御史、内阁给事中、道光丙午年(1846年)浙江乡试主考官、己酉年(1849年)顺天乡试同考官、国史馆篡修,以京察一等出任温州知府,历任温处道、金衢严道、杭嘉湖道、两浙盐运使等职。与晚清重臣左宗棠、李鸿章交往甚密。咸同年间,王景澄在杭协助左宗棠管理粮台,因功绩擢升道员。光绪辛卯年(1891年)九月,王景澄殁,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其作《清如先生传》。 王景澄家世 在芦溪、莲花、湘东三县(区)交界处,有一个长丰乡,它东南靠莲花,西南接湘东,北面连芦溪县南坑镇。南宋时期,王氏家族迁徙至长丰乡宗闾村。据《宗闾王氏族谱》载:“吾族自宋甯宗时瑾斋公由安福汶源徙萍,卜宅宗闾。”王氏家族自迁萍始祖谨斋公由吉州安城来萍,数百年来,谨遵家约、家训、条规、规范,武就文成,甲科登第者接踵而起,遂成赣西望族。 宗闾王氏重视子孙教化,始终将教子读书、诗书传家作为家族繁荣兴盛的基础。据《王景澄墓志铭》载:“宋隆兴时,贡生谨斋公由安福徙居于此,自元明历今,累世科名踵接登显秩者不一人。”《宗闾王氏族谱》亦载:“或祖孙绳武,或伯侄联榜,或兄弟继美,或文武同科,或钦赐同颁。”据不完全统计,宗闾王氏自南宋至民国的700多年内,共有举人6人,进士6人(包括武进士),拔贡生1人,恩贡4人。 据《王景澄墓志铭》记载:“曾祖邦彦举孝廉,任广东雷州教授;祖凝,邑增生,赠资政大夫。父云骥,邑庠生赠资政大夫,赠官皆以。”王景澄终成大器,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家族的教化。 《菉竹书屋诗草序》载:“先生少孤,疟俊患风疾,因此废书。病愈,年已逾冠,乃复学,旋受知于翁覃溪,学使性恬澹,不汲汲于仕进,为文讲求先,正学者多师之。”王景澄的父亲王云骥性情恬静,小时候因为得疟疾耽误了学业,病愈后不汲汲于仕途。 王云骥能诗,其诗轻微隽远如出水芙蓉,天然秀润;又如白香山,诗性真流露,不假雕饰,超然拔俗。其诗亦可以想见其为人,隐德高风。汪廷儒先生写道:“先生天怀冲淡人品高逸,故其诗亦轻微淡远如陶韦一派,每诵一过觉爽气扑人,眉宇间有以见其学养之静邃,根柢之深厚也。”可惜他仅存的遗著《菉竹书屋诗草》一帙被洪流漂失大半,如今仅存30余篇。以下诗文选自《菉竹书屋诗草》。 斗涧山 树杪出钟声,泠然想禅定。谷风自南来,竹泉鸣石磴。 山色映还林,烟翠杳深靘。欲访餐霞人,白云满荒径。 斗涧山,位于长丰乡,据《昭萍志略》载:“斗涧山,位于县南长丰乡。距城60里,高岩陡峭,断谷幽深。”斗涧山上有一个斗涧山寺,清康熙23年建。相传有三仙修练于此。宗闾王氏置田,以供香火。 王景澄的伯父王云凤,字梧冈,号安愚,乾隆庚寅科举人。王云凤小时候很聪明,9岁就会撰写文章,喜欢读书,过目成诵,曾广泛地阅读经史,十分擅长书画、诗学。他“陟华岳、泛洞庭,客游秦楚间”,所作诗文灵性十足,涉笔成韵。 宗闾王氏自宋代迁居宗闾以来,秉承“好善不嫌微细,期于有恒”的信条,世代做着“累仁积德,相赒相救,随事周恤”的慈善之举,使宗闾户不啼饥,野无号寒,得到乡党信服。
王景澄的父亲王云骥平日乐于为善,若是修族谱、建祠宇,凡乡间义举,力虽不厚,均乐于襄助。待人处事出于志诚和而能介,乡党咸重之。王云骥辞世之时,家中已是赤贫。 二十一世孙王揆之经商有成,常以“士大夫居乡,当为群众谋利益”为己任。萍南高埠岭为通莲花要道,山路崎岖,揆之慷慨解囊,独自修治数十里。除此之外,他对义仓、育婴堂等义举赞助也无不尽力。 二十二世孙王绍斌,《宗闾王氏族谱》载其“刚直勇武,有古侠士之风”。萍乡发生饥荒时,绍斌“尽发藏谷周济乡邻。山民赖其力救活者甚众,所负债尽焚其券”。 王景澄“虽宦襄萧索,怡然不以动心,而又乐成人美,遇人有善则终身道之不能忘”。他喜救人于患难之中,见人有急则竭力帮助,不敢懈怠,存心仁厚,常常解囊助人。萍乡有从滇南运送银粮的人,中途出了事,赔款累计达数万之多。由于连累到亲家和连襟,王景澄不忍轻视,代为筹措数千金。 生平事迹 王景澄天生聪慧,入童子塾,记诵愈常人。虽幼遭父丧,但他的母亲杨太夫人十分重视教育,王景澄自小在杨太夫人的督促下,禀承慈训,从不稍懈。家中“尝漏下二三更灯荧荧如豆,太夫人事操作,辄呼清如伴读,纺声书声相继络绎”。 王景澄14岁离家到百余里外的袁州府学读书,人称“神童”。道光乙酉年(1825年),受到时任江西学政许文恪的赏识,选为拔贡。己亥年(1839年)参加顺天乡试,取得第38名举人。道光甲申年(1824年)以二甲第一名取得进士。于是“声闻籍籍播海内,文章报国由此基焉”。 王景澄的妻子颜氏“生有至性,灵慧天授,自幼有大家风”。王景澄忙于政务时,“夫人荆钗布裙井臼亲操”,以针黹纺绩之功来补贴家用。颜夫人来归之时,太夫人已六旬余矣,“王景澄事母至孝”,颜夫人亦十分孝顺,太夫人常喜见于色,谓“吾家有贤妇,不啻得一贤子也”。 10余年来,颜夫人侍养萱闱,未尝稍缺俾,使得王景澄专意科名而无内顾之忧。王景澄入词垣转司南基供职京师时,迎母就养,夫人也携子女相随。“是时境处显荣,虽有婢仆足应使令,而夫人昏晨侍奉一如其初。无事不以身任,其承欢于太夫人者,故与资政公始终无间也。”颜夫人如此克全孝道,常以一身任家事,非常人所能及。 王景澄“丙午典试浙江,揭晓日所得多知名士。事竣复命,授监察御史,掌山西道。至甲寅转,掌京畿。乙卯秋,擢给事中”。十年中,王景澄担任风宪官,每次上奏要事前,他都会详细谨慎地核对,有古代名臣立朝的气概。又历充乡会试同考官及监试官,门墙桃李,北方学者们都称颂不已。癸丑以京察一等由遗缺杭州题授温州。温州临海,向来以事务繁重之极著称,人民多顽固,不服从教化。王景澄上任之日,详求治理,除莠安良,政务蒸蒸日上。 咸丰十一年(1861年),左宗棠任浙江巡抚,率师南下,由浙江衢县进剿,收复杭州。他得知王景澄善于管理经济,于是委托景澄在杭州协助管理粮台(清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负责整个粮食的调运。王景澄竭力办理,到各府县去动员民众捐输,用来采买粮食,运赴浙江大营。不仅满足了浙江大营的需要,还使湖南刘典的行营得以军需充裕。沈葆桢担任江西巡抚,对王景澄的才能十分赞许,认为“王公清如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左宗棠也因此对他更加信任。同治三年(1864年),浙江收复,王景澄回浙江叙功,加奖得三品衔。 同治四年(1865年),王景澄担任温处道兵备道。浙江因被战乱破坏,人民大多流离失所,又因濒临大海,海盗经常出没,来往之人多被其害。王景澄上任以后,亲自率领僚属安抚流民,计筹善后,又带兵搜剿海岛,各岛中巢穴一空,累计擒拿海盗200余人,分别惩办,海盗的踪迹遂绝。景澄剔弊兴利,性复守正,清慎勤劳,真心真意为百姓做实事。每到一个地方,卸任当天,老人小孩把道路都堵塞了,拉住车辕不忍离开。 光绪辛卯年(1891年),王景澄因查堪工作而惹上风寒感冒导致腹泻。期间虽稍有恢复,但元气还是逐渐衰减。入秋后,病情愈发严重。九月中旬,痰鸣气喘,服用参茸后没有效果。二十日,忽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气息微奄,便乘箕而去,享寿八十。 专栏主讲人:凌焰 主讲人简介:凌焰,男,湘东区麻山镇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现任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萍乡历史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2项,多次在市委党校、萍乡博物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市图书馆等机构举办萍乡历史文化方面的讲座。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