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萍乡湘东的五峰山仅脚庵的寺庙就曾经多达48座。在宋代,一代文豪黄庭坚写下了“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 ”的著名诗篇,送他的好朋友来五峰山住持......
五峰山是罗霄山山北的余脉,位于萍乡市西陲的湘东区东桥镇五峰村境内,共5座山峰。天气晴朗之时,站在五峰山的山顶俯瞰萍乡、醴陵、攸县3市县,湘东渌水尽收眼底。
可能因为处于湘赣交界处的缘故,很少有哪座山曾经历过五峰山如此频繁的地域隶属更迭:春秋战国时,五峰山是典型的吴头楚尾,今天属楚明天属吴;秦、汉年间五峰山所在之处算荆州之地也算扬州之地;到了南宋以后则或湘或赣;甚至新中国成立前后都还先后三四次变更过属地。
这是一座有太多故事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山中森林面积五六万亩,古木参天,生机勃发。这座层峦叠翠的山峰在春天最有意韵,或晴或雨,满山的野花开遍,天然的淡雅之香弥漫整座山峰,也迷醉了每一个来五峰山踏青赏玩或是拜佛求神的人。
到五峰山去,并不仅仅看它的秀丽风光。到五峰山,可以去访古,倾听山上数量众多的寺庙讲述悠悠历史。这里的寺庙取名都很直接:根据寺庙所在位置不同,山顶的统称顶庵、山腰的就叫中庵、山脚的则一并叫脚庵。鼎盛时期,相传仅五峰山脚庵的寺庙就多达48座:水府庙、葛仙庙、孝仙庙、东岳庙、赵公庙、龙王庙、麻衣庙以及建于隋大业年间的圣忠寺等等。除了脚庵的寺庙群之外,五峰山还有山顶五峰古寺、山后石仙庵、山左龟峰庵、山右弥陀庵等。如此多的寺庙集中在一座并不算雄峻的山峰,确实让人惊讶。
在五峰山众多寺庙中,规模比较大的是山腰的福寿庵与山顶的五峰古寺。
山腰的福寿庵在唐朝佛教鼎盛时期扩建,因为扩建后占用的田地面积为七丘,因此当地老百姓又称其为七丘田福寿庵。此庵数度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福寿庵门前,相传萍乡文人刘凤诰留下了一联:“梵宇起平腰,万千翠峦齐俯地;后峰凌绝顶,九重碧落不知天。"从庵门左侧沿小路而下,有一片茂盛的竹林。“南海紫竹林,五峰方竹山”之说由此而来。它的竹茎与普通竹茎不同,是上圆下方,形同竹筷,每年萌生三次竹笋。传说中,观音为接济当时建庵弟子而将一把筷子撒入五峰山,幻化出一片竹林。
有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在福寿庵留下诗篇。
北宋诗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黄庭坚在崇宁元年(1102)三月因自己的亲密好友密老禅师从宜春崇胜寺前往萍乡五峰山任寺院主持,特作诗相赠。这首题为《送密老住五峰山》的诗歌中说:
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水边林下逢衲子,南北东西古道场。五峰秀出云霄上,中有宝坊如侧掌。去与青山作主人,不负法昌老禅将。栽松种竹是家风,莫嫌斗绝无来往。但得螺蛳吞大象,从来美酒无深巷。
另据传说,在五峰山福寿庵里,有两座佛像是用武王伐纣缴获的“铜炮”制作的,后人多以为不可信。其实我们可以想象,“铜炮”一词就是萍乡话对“铜柱炮烙”一词的简读——事实上由于强度、熔点等问题,古今没有哪个国家用铜做过炮。佛像当然不可能是“铜炮”制作的,然而用跟随武王伐纣时缴获的“铜柱炮烙"砸碎铸造成当时人们崇拜的神像,供奉在五峰山上,这在当时却是极可能的事情。这一传说,也被一些研究者用作佐证萍乡先民是蚩尤后人,古三苗部落后裔的旁证。
山顶五峰古寺的名气比福寿庵稍小,但也有清代著名才子刘凤诰为其题下门联。现尚存残痕,依稀可见:天空峰列五,问此中门户,参透为谁?慧佛由来传密老;寺外树盈千,历无限霜雪,坚贞乃尔,灵根或恐是菩提。
有这么多的文人雅士如此厚爱,五峰山也算是一座幸运的山了。
但是,五峰山又是一座经历过太多劫难的山。在数不清的战火劫难中,福寿庵的“铜炮”神像不知所踪了,而五峰山上的众多寺庙也大都不见了踪影,仅留庙址踪迹,传递着历史的回声。来源:萍乡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