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白大褂,戴着听诊器,在东桥镇中心卫生院,查看完病房的王世萍坐在诊疗室接待患者。 13年“支医”生涯一晃而过。虽然每天有做不完的事,但王世萍坚信没什么坎迈不过去,正如他常说的“山不过来,我过去!” “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亲人” 2006年毕业后,王世萍放弃了大城市的机会,回到湘东区东桥镇支援家乡卫生事业。那时的东桥镇中心卫生院破旧不堪,医院职工只有十来个人,设施极其简陋,条件很艰苦。 虽然学历最高,但临床经验不足,为了尽快提升业务能力,他每天都住在值班室,与不同的医生值夜班、出诊、处理各类突发病症。抬病人、抬氧气瓶,搀扶患者、背患者上下楼都是常事。 一开始,选择这位年轻的医生诊治的患者很少。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王世萍给病人先配好一天的药,让他们有疗效再过来;每位病人进门,他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关切地询问病情……渐渐地,他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信赖,成了大家口中“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亲人”的好医生。 在王世萍家里,珍藏着一面锦旗,那是患者张某送来的。几年前,张某因右下肢多处溃烂,到处寻医问诊都没有治好,很沮丧,不愿配合治疗。王世萍认真查看病情,一面准备好治疗方案,一面热心鼓励患者一家。 “你放心,这脚就交给我,我有信心给你治好。”经过一个多月悉心护理,每日换药,清洗溃烂处,张某奇迹般痊愈。 “这面锦旗不是荣耀,是在勉励自己:治病不光靠临床经验及书本知识,关键在于一颗热诚的心和一份任何时候不轻言放弃、认真尽责的态度。”王世萍说。 “自己多干点,患者就能方便一点” 在同事眼里,王世萍不仅是位优秀的医师,还是一个会修电脑、医疗设备的全能“机器人”。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同事喊一声“王工”,他马上就到,似乎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 那年医院搬了新址,开始与信息化建设接轨,可是医院懂电脑的没几个,更别说是电脑维护。于是王世萍自学电脑知识,虽不算精通,但也能应付自如。 随着医院辅助科室的信息化普及,王世萍的工作量又增加了。当B超或CR工作站厂家维护期一过,维修的工作就落到了他身上。若是返回厂家维修,费用动辄几千上万元,还会耽误病人就诊。辅助科室系统不能用,只要一个电话,他立马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变身机器维修工。 “自己多干点,患者就能方便一点。”他深知,患者清早到医院看病,挂号、看病、做辅助检查需要时间较长,有的还要憋尿、空腹,若是机器出故障,病人可能到中午才能用上药。 “再累,也是值得!” 2007年,王世萍又多了一份新的使命,被任命为东桥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在别人面前这是升官的好事,但对于他而言却是前所未有的压力。 对待工作极其认真、细致的他,硬着头皮干起来。由于东桥镇山区村户较多,很多体检对象需跋涉15公里以上的路程,加之他们年龄偏大,大多都不愿来医院体检,前期效果不理想。 “山不过来,我过去。”面对这种情况,王世萍开始走出去,和几个同事骑上自行车,带上设备,挨家挨户地为村民体检。经过反复尝试,学习总结经验,他探索出一套可行的工作流程。通过不懈努力,他带领的社区工作成绩凸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多次为做好全区基本公共卫生出谋划策,当兄弟单位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他及时伸出援手。 “再累,也是值得的!”虽然工作中遭过怀疑、不理解,但是乡亲们的肯定、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让王世萍倍感欣慰,他连续几年被评为东桥镇中心卫生院优秀工作者、优秀中层干部,也多次荣获湘东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