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民生 百年萍中铸辉煌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6388|回复: 0

百年萍中铸辉煌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19-10-11 14: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阅读萍乡》编委会
朗读:吴昊

由创办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鳌洲书院脱胎而来的萍乡中学,更名后已历经近110年。这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现代公立学校之一, 也是全国最早具有保送资格的中学之一, 见证着萍乡文化教育的辉煌……

640 (6).webp (28).jpg

鳌洲书院(1926年旧照)

民国初年,吉安诗人于京友《谒乡城》中有“素闻萍城鳌头山,山有学堂不等闲”的佳句,这其中的“学堂”,指的是萍乡中学。这所学校坐落于萍乡城西的鳌头山上,门前渌水过此折而向南。
萍乡中学的前身是萍乡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古代书院鳌洲书院。作为当时江西省四大书院之一,鳌洲书院于明代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592—1595)间由当时的萍乡知县陆世勣始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全国大兴新学,书院由萍乡士人、清末翰林文廷式倡导,改制为“萍乡学堂”。到了1906年,根据当时新式教育发展的实际,学堂又易名为“萍乡中学堂”。一百多年来,学校校名还曾先后改为“萍乡公立中学”、“萍乡中山学校”、“萍乡县立中学”、“萍乡市第一中学”等等,但从1906年算起,以“萍乡中学”为主元素的名称已经沿用近110年,而学校全日制普通中学的建制也一直沿袭至今。
640 (6).webp (29).jpg

百年萍中,是一座文化的殿堂。如果打开昭萍历史文化书卷,从一篇篇诗文中,人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作为前身的鳌洲书院,还是更名后的萍乡中学,或者是默默承载着百年文脉的鳌头山、金鳌洲,都见证了萍乡盛世文风,涵育着人脉、文脉、水脉融为一体的萍乡文化底蕴。

[backcolor=rgba(255, 239, 210, 0.298)]

而如果梳理这百年萍中的发展脉络,人们又可以发现,这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现代公立学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的具有保送资格的九所中学之一,见证了萍乡教育发展的辉煌。


640 (6).webp (30).jpg

百年萍中,是一座革命的殿堂。在这里,清宣统二年(1910),学生黄钟杰以同盟会内务部员身份鼓动策划反清斗争,被捕牺牲,成为萍乡中学第一位革命烈士。1925年,学校又建立了“CY”小组(共青团组织)和中共地下支部。大革命期间,刘少奇、李立三曾到萍乡中学宣传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萍中师生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解放战争开始后,萍中师生积极投入反内战、要民主、要和平、迎解放的斗争洪流。1949年春,萍乡中学重建中共地下支部,参与领导萍乡地区的革命活动。



萍乡中学还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及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如大革命时期壮烈牺牲的邓贞谦、彭树敏烈士,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少共中央局书记、代理中宣部部长的何克全(凯丰),曾任湘鄂赣省委书记的林瑞笙,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国务院海关总署署长的孔原,曾任农垦部副部长的刘型等。在革命战争年代中萍乡中学有两任校长——罗运磷、张宗和均为共产党人,为革命事业贡献了热血和生命。

640 (6).webp (31).jpg

百年萍中,是一座育人的殿堂。一百多年来,学校培养出了包括4名两院院士和36名具有少将以上军衔的将军在内的五万余名优秀学子,他们遍布五洲四海、大江两岸。这些从鳌头山上走出的学子,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就。他们当中,有科学界精英,有政绩卓然的党政军领导,有新中国高教事业的开拓者,有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的杰出人物。


640 (6).webp (32).jpg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百年中学,萍乡中学素有“赣西文化堡垒,渌水知识摇篮”的美誉;作为一所面向未来、追求卓越的百年中学,萍乡中学将坚持“以德求得,因材育才”的办学理念,实现新突破,创造新辉煌。



更值得高兴的是,为了挖掘鳌洲书院的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最近,萍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萍乡中学隔河相对的金鳌洲上恢复重建鳌洲书院。人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萍水河上,金鳌洲头,萍乡文化的历史与现实定会交相辉映,萍乡教育的荣光与传承定会互为映照。
640 (6).webp (33).jpg

来源:萍乡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