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明亮、地面洁净,买菜就像逛超市,这是你印象中的农贸市场吗?日前,萍乡市首家智慧农贸市场——流万智慧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成,和之前脏、乱、拥挤、嘈杂的旧市场相比,现在可谓是“脱胎换骨”。购物环境的大转变让周边市民连连点赞,不少人惊讶地表示:原来农贸市场也可以是这般模样! 发生蜕变的不只是流万农贸市场,借助 “创城”的东风和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行的民生实事,安源区多个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升级,环境发生转变,一个标准化农贸市场的新时代呼之欲出。 走,到安源区各大农贸市场去逛一逛…… 青山镇青山镇始终把青山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和放心农贸市场创建作为民生、民心工程来抓实,合力推进农贸市场整体改造,提升市场整体环境。 青山镇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合资金,投入60余万元对青山农贸市场实施“白改黑”工程,做好沥青路面改造,逐步实现柏油路进入农贸市场,对地下管网建设或改造、道路路面改造、地上街景立面整治提升等建设,不断做好农贸市场整体改造,探索健全长效机制,塑造农贸市场文明新形象。营造浓厚宣传氛围,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提高群众的文明创建意识、健康意识和卫生意识。对农贸市场内老旧厕所进行改造提升,对垃圾桶进行分类标识,各摊主落实“摊前三包”卫生管理责任,确保了整个市场干净整洁,以前市场的地面肮脏湿滑,总担心一不小心就会摔倒,现在市场改造好后,光线亮了,地板也不滑了,让市场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
如今的农贸市场买菜环境干净整洁、设施完善,货源充足、品种齐全、价格稳定,经营人员服务热情、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市场经营秩序得以加强,综合效益明显的提高,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完成,不仅改善了原来交易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局面,还美化了镇容镇貌,解决了诸多安全隐患,进一步营造了环境整洁、井然有序的购物环境及良好的人居环境。 凤凰街“小市场大民生”,农贸市场被认为是城乡菜篮子商品供应的主渠道和农产品消费的重要场所,是保障供给、平抑物价的民生工程,也是展示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为进一步强化市场管理,优化市场服务环境,助力文明城市创建,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凤凰街紧锣密鼓推进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工作。
经过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加班加点,现已全部完成东门、北门市场的墙面粉刷、刷漆,破损路面和污水沟整修、广告牌拆旧换新、电管线维修等工作。改造后市场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提升,内外环境明显改善,配套设施完善合理,为市民创造了一个优美的购物环境。 后埠街上午9点,后埠矿区市场内已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市场变化太大了,现在买菜就像逛超市一样。”正在买菜的市民刘萍兰高兴的说。“换了新货架,这里更整洁了,我们做起生意也更顺手了!”一位商户乐呵呵道。整洁干净的路面、规划整齐的摊位、特色鲜明的分区、宽敞明亮的购物环境、井然有序的市场秩序、全方位立体监控、公平公正投诉渠道……历时2个多月,矿区市场升级改造工程竣工开业。复业首日,“脱胎换骨”后的矿区市场,容颜发生了巨变,引得市民摊主纷纷点赞! △矿区市场一楼改造前后对比 △矿区市场二楼前后改造对比 后埠街矿区市场始建于2002年,占地面积约7500平方米。因年份已久,市场原有配套设施简陋,地面积水严重、空间布局不明确、线路老化等问题比较突出,环境的脏乱差一度成为市民对这里的直观感受。为此,后埠街投入800万元,依照“设置临时安置、边改造边经营、整体迁回市场”的计划,对矿区市场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升级改造。如今的市场新铺了防滑地砖,设置了明暗排水道,配备了统一规范有序的摊位,按干、湿、生、熟、活品类进行分区;全新粉刷的墙面、更新吊顶、扩建市场入口,更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等等,让整个市场显得格外宽敞开阔、灯光明亮,焕然一新。 △矿区周边环境整治 △矿区占道经营整治 “市场改造好后,为了管理跟上去,我们想了很多法子。”后埠街城管创建环保部队长刘超群说。如今的市场共有摊位360个,一楼188个,二楼172个;内铺、店面共73个。如何全面提升市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为此,后埠街成立一支20余人组织成的市场管理小分队,定片定岗定人对值守市场,并开展重时段,高频次的巡查和监管,不断加强对流动摊贩的劝引和管控,对市场周边随意倾倒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的单位或个人及时进行督导和规劝。通过在市场醒目位置设立投诉电话,摆放公平秤,与经营户签订门前三包等责任状等多种措施,规范经营秩序,让广大消费者购物更舒心、放心。
△公共厕所
矿区市场的“蜕变”,体贴着民意,凝聚着民心。如今,在硬件不断提档升级的同时,市场的日常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居民们的“菜篮子”拎得越来越舒心。 东大街饭碗虽小,盛着民意;菜篮虽小,连着民心。小桥临时便民疏导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为切实改善市场基础设施,东大街着力在环境卫生、外貌提升下工夫,努力为居民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疏导区人流量大,垃圾产生多,路面往往结了一层又厚又坚硬的泥土层,难以清理不说,还混以难闻的味道。为此,东大街调配清洗车,等到疏导区热闹人群渐渐散去后,人机结合,对路面进行全面清洗作业。在清洗车冲洗和人工推扫下,结块的泥巴被冲走。 以前,疏导区店铺的摊位上方,各式各样的招牌形状各异,显得乱七八糟,加上店主缺乏维护意识,破损的招牌比比皆是。在此次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中,街道针对这一问题重点管理,集中更换安装了店招,如今,棕色的线条在疏导区上方规则延伸,一块块突出的黄字招牌让人一目了然。
与店招相互呼应的便是遮阳棚了。为在视觉上更和谐,街道统一选择了蓝色的遮阳棚,统一高度,统一样式,远远看去,一排排蓝色的遮阳布,让疏导区显得更加热闹有活力。 “不仅是环境变好了,市场管理也加强了,对于这份变化,我们很高兴,也会更加珍惜。熟食经营户王先生如是说。 丹江街“以前来买菜,到处都是破旧的铁皮棚,新鲜的菜放在上面都不好看了,每次都想赶紧走。”说到丹江街江矿农贸市场曾经的“脏乱差”,家住附近的张阿姨很有感触,“现在来这里,有种逛超市的感觉,来买菜舒心多了。”
如今,在菜场内逛一圈,会发现灯光更亮堂了,菜场内更干净了,蔬菜、鸡蛋等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吸引了周边大量居民前来买菜,生意火爆,经营户个个喜笑颜开。
白源街白源街农贸市场改造项目总投资300万元,主要对农贸市场内近2000平方米面积的地面和出入路以及两边空地进行硬化并铺设沥青;对农贸市场的顶棚进行加固,重新加盖不锈钢棚;对市场内的台案进行粉刷粘贴瓷板;对集水管网、排污管网进行疏通改造。 △农贸市场改造前后对比 △厕所改造前后对比 同时,抓紧实施“厕所革命”,对农贸市场内的老厕所进行改造,通过保证资金投入、加大协调力度,以“顺排工序+倒排工期”方式,在一个月内完成改造公厕目标任务,进一步提高了白源街厕所管理水平和卫生水平,杜绝厕所“脏、乱、差”的现象。 城郊管委会农贸市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也是城市文明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城郊管委会按照安源区委、区政府“为民、便民、惠民”的部署要求,以“标准化、清洁化、超市化、综合化”为发展方向,依托“中农批”的平台优势,从今年6月份开始启动流万市场提升改造,于12月14日正式营业。 △改造前 改造前的流万农贸市场配套设施过于简单,路面积水和占道经营现象比较严重,百姓买菜非常不方便;改造后的流万农贸市场不仅环境更优美,经营户的诚信和服务意识也有了大幅提升,成为创建文明城市中最鲜活的缩影。 △改造后 提升改造后的流万智慧农贸市场,经营面积约3000平方米,规划经营铺位90余个,商品经营品类涵盖水果、蔬菜、肉类、水产、海鲜、干调副食等十二大类,引进智能化设施设备,包括顾客信用公示系统、放心市场信息查询系统、客流和交易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智能交易系统,能够重点实现“智慧采集、智慧分析、智慧应用、智慧发布、智慧交易”五大主要功能,真正实现农贸市场管理数据化、信息化、可视化、科学化、智能化,促进农贸市场的长效管理,真正做到“菜安全、无异味、价公道、计量准、价公示、可追溯、智慧付、联成网”,满足现代化农贸发展需求,致力成为老百姓放心的“菜篮子”。 来源:安源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