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行情好,一只有3-5斤,每斤能卖到90元。我们已经把能卖的竹鼠都卖了,还是供不应求!”在湘东区巨源煤矿旁的一栋三层废弃教学楼里,藏着叶建良、吴小兰夫妇俩的竹鼠养殖场。 虽说养竹鼠近5年,今年9月才收获“第一桶金”,但吴小兰的脸上还是藏不住笑意:“养殖场规模做起来了,还有经销商上门来收,不用担心销路,我们一家人都对这个项目有十足的信心。” 养殖初期遇难题: 两年不见幼崽 据吴小兰介绍,夫妇俩本在萍乡市区做点小生意,平日里喜欢看中央台的农业频道,对养殖业一直抱有兴趣。2015年上半年,通过和朋友一起外出游玩的偶然机会,接触到了竹鼠养殖这一行业,便立即对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产生了兴趣。
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竹鼠是在室内养殖,不需放养,比较轻松且环保,吃的全是竹子、米糠和玉米,养成后的竹鼠是绿色食品,价格稳定。相比其他养殖项目,竹鼠比较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养殖。“不就是养老鼠吗,这有什么难的?”夫妇俩说干就干,从别处购来50对种鼠,开始踏上竹鼠养殖路。 没想到现实却不如他们所想。竹鼠养殖要靠繁殖来扩大规模,但刚开始时没经验,走了不少弯路——有些竹鼠生下幼崽体能下降或者受到惊吓后,都会吃崽、弃崽等情况,等到发现时为时已晚。面对出现的种种问题,俩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以致于在养殖竹鼠的头两年,吴小兰很少能看到幼崽,竹鼠数量和刚开始养殖时没有太大变化。
“泡”出来的经验: 要技巧更要注重细节 养竹鼠的人多,但真正成功的却很少。“竹鼠养殖都是有技巧的,既然问不到别人,那就自己琢磨。”养殖竹鼠的头两年,叶建良每天都泡在养殖场里,观察竹鼠的生活习性和神情,渐渐掌握了一些门道:“比如竹鼠不生病主要靠预防,容易上火的天气那就给竹鼠也吃点降火的,和人一样。” 竹鼠喜欢在安静、阴暗、清洁、干燥的环境,不耐高温,尤其怕阳光直射,习惯躲在光线很弱的角落;早晚各进食一次,不需要格外喂水,水分大多从食物中摄入,因此竹子都会提前浸湿再投喂;有互相残杀和残杀外侵之敌的习性,无特殊情况时,需要用瓷板一只、一只分隔开。 此外,养殖竹鼠对温度也有一定要求,太热会中暑甚至死亡,太冷则会焦躁不安。在夏天,养殖场会拉起4层遮阳布,为竹鼠抵挡高温,还配置了冰柜和工业风扇,在风扇前放上大冰块,效果就像开了空调;冬天时,屋子里的暖炉便开始工作,用竹鼠的排泄物和剩下的竹屑做燃料,把整个空间烘得暖洋洋……经过反复的尝试,夫妇俩终于掌握了竹鼠养殖技巧,以及对各项细节的把控。 记者在养殖场里看到,每个房间里都用大块瓷砖为竹鼠隔出了许多隔间。“这就是竹鼠幼崽,拿起来还没手掌大,等过7-8个月,它就能长成3斤多的大竹鼠了;看这窝,皮肤还是红色的,是今天刚出生的。”吴小兰向记者介绍着情况,以前的“麻将迷”现在俨然成了“竹鼠通”。
小竹鼠里有大商机: 每只能卖200多元 通过夫妻俩的不断摸索,竹鼠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从最开始的50对种鼠,发展到现在竹鼠已装满三层教学楼、共21个房间的规模。“再不卖的话,现在怕是有上万只了,这栋楼也装不下,另外还有经济上的压力。”
吴小兰介绍,从2015年开始养殖起,为了扩大规模,夫妇俩并没有售卖竹鼠,连着近5年都没有收入。迫于经济压力和空间限制,今年9月夫妇俩开始试着让竹鼠变现,卖出了近3千只竹鼠,留下4千余只种鼠、幼崽。这几年陆续投入了60多万元,也渐渐看到了回报。 竹鼠肉质鲜嫩、低脂肪,在沿海地区比较流行,既可食用,也可药用,一只能卖到200多元。虽然价格不低,但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现在每天都能接到经销商的电话,但没办法,能卖的都卖完了。” 吴小兰表示,现在他们养殖竹鼠已经比较顺手了,也累积了一点经验;若有对养殖有兴趣的农户,他们非常乐意提供技术咨询甚至介绍销售渠道。下一步,他们也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场规模,把这个“能避风雨、还有钱赚”的项目做大做强,让竹鼠能够走进更多家庭。
(本报记者 王嘉妮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