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年的时间轴上洞察一场深刻变革别有深意。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序幕。
40年风雨砥砺,40年昂首奋进,萍乡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在萍乡发展史上书写了波澜壮丽史诗。 改革开放40年来,萍乡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被誉为“红色煤都”的萍乡,通过文明创建,如今季季绿意盎然,四时花开烂漫,一个个雄伟壮观的人文广场和一个个休闲公园,散布于美丽萍城的各处,成为市民休憩、娱乐和健身的好场所。 萍乡城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先后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萍乡还是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也是因煤立市、因工强市的工业重镇。新中国成立后,萍乡一直是江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形成了“黑(煤炭)、白(电瓷、化工陶瓷)、灰(水泥)、红(花炮)、金(冶金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改革开放40年,萍乡在扶持优势传统产业基础上,大力培育发展了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
萍乡城市建设经历了由福利分房到住房市场化的改革过程,居民住房条件日益改善。从改革之初到1998年,居民住房采用分配制,“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198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为6.15平方米; 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36.43平方米,较1982年增长4.9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9.7平方米,较1978年增长3.3倍。
特别是近年来,萍乡围绕“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的总体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各类民生工程建设力度空前,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形态和市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高铁新城、玉湖公园、萍水湖湿地公园、翠湖公园、鳌洲公园等重点项目开始发挥作用,往年逢雨必涝的万龙湾地区,近年一次内涝也没有发生过,城市水生态系统得到重塑,城区主次干道和小街小巷海绵化改造全面推行,老百姓下雨天出门不湿鞋成为现实,生态宜居宜业城市的美好愿景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变成现实。
安源 湘东 上栗 芦溪
莲花
开发 文 汪立新 编写 图 彭学平 胡国欣 汪立新 周少波 周建林 奉启军 李建峰 袁 鹏 张礼萍 颜绍明 缪德龙 曾祥炳 刘昔清 李崇仁等以及网络 编辑 胡 寒 来源:影像萍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