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萍记忆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本网将陆续向您介绍包涵萍乡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乡土人情、民俗非遗、传统美食等。一处风景、一份美食、一种习俗、一首民谣、一件物品、一个地标…都汇集成“乡情”二字。欢迎国内外的萍乡人投稿,用你的笔书写昭萍美好的记忆! 老关地处赣西边界,它既是萍乡与醴陵的交界处和重要通道,也是江西与湖南的交界处和重要通道在这里,山丘横挡、哨所肃然;铁路同公路并行,车辆与人流不息:人民富庶且乡俗好礼,风景秀丽而势托安危。 顾名思义:老关,必有其关;既称“老关”,或许还有“新关”,事情正是如此。图文无关今天,就和大家谈谈"老关"与"新关"之来历。相传自春秋设关卡在此,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知县杨自治在老关建营房,置关楼,现关卡虽毁,城墙遗迹尚存,故称老关。老关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自康熙22年(1683年)起,老关有“归对乡,怀信里,萍乡县第五区昭信乡,萍乡市第四区昭信乡,萍乡县美昭乡,老关公社,老关乡”等称号,1993年7月1日正式撤乡建镇,被称为老关镇。
“东来千里皆吴地,西过两关是楚江。"这是当年宋朝理学家朱熹投宿湘东黄花驿时题写的对联。这两关均设于春秋时期,一是指萍乡的插岭关,即老关,二是指浏阳文家市的铁岩关。
原来老关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一1566),本名插岭关或卡岭关,当时只设关楼而未筑建城墙。关楼应是一种立于关口的楼阁式土木建筑,其主要作用不外乎是便于暸望和列置弓弩手射击前面的敌人,与营房相互配合。设置关楼的根本原因是“寇起”。 明朝后期的嘉站年间,当时流传着“嘉靖嘉靖,家家皆尽”的民谚。既然家家皆尽,就免不了“盗贼”四起,抢劫官府和富豪。结茅岭、黄土岗(又名黄土坳)一带这纵横十几里位于赣湘边界上的荒僻地段,人烟难见,丘岭重重,是义士强徒们的出没之处。官府和豪富们为了保护自已的利益便在结茅岭下立营房,置关楼,派兵巡查,血腥镇压,一时间起到了所谓“民以赖之”的作用。 结茅岭,今名云盆岭,在今天的老关火车站西去一华里多的赣湘界上。云盆岭高逾十丈,石壁陡峭如悬,是座天然异障。与结茅岭隔垅相对的是黄土岗,黄土岗山势稍缓但绵亘数里,与结茅岭连成一条赣湘边界上东西防线。及至明末,农民起义如遍地野火,烧得官吏富豪们焦头烂额。 据《醴陵县志》记载:“崇祯五年,临兰贼犯礼陵,知县朱三才率乡勇御之,贼遁去。”又“崇祯十年冬,临兰贼刘新宇崇祯窜醴陵。贼由湘潭分党至浏阳,剽掠无数,转窜醴陵。城毁,知县吴元中被谴。”崇祯十年即丁丑年( 1637年),刘新宇领导的临兰起义军在这一年再度攻打醴陵。萍乡署县陈宾自知原来派驻在卡岭关官兵凭着关楼和营房是不堪起义军一击的,便命令在结茅岭下筑有城墙以负隅顽抗。尽管结茅岭下筑有城墙,并未阻挡得住起义军的东进,他们一直攻到了萍乡县城,《萍乡县志》所谓“贼抵城下掠,附郭数十里”。在满清王朝的前、中期,老关一带赣湘界上基本平静,城墙失修,所以就起义军的东进,《萍乡县志》所谓实。在满清王朝的前、城墙失修,所以就“历久城塌”,“老关”之关已不复存在了。
晚清时期,清政府内外交困,老关一带赣湘界上又是烽火弥漫,四处“贼起”。官府和豪富们日夜不安,袁州知府与萍乡知县便保举闲居在家的翰林肖景霞负责重修插岭关。肖景霞命关址不变,只把城墙从新筑起,仍叫插岭关。 因为这次修关是彻底重建, 规模较大,故有“新关”之称。新关之内属萍乡境,新关之外属醴陵管辖。关内左侧有鹅形岭,与鹅形岭隔垅相望的是哈蟆岭,关外正前方约一里处有犬形岭,据当地老人们回忆,关外左右两边还有所谓“二狮二象”(即狮形岭,象形岭)。 那时,新关的城墙高近3丈,长约30丈,一端与云盆岭相接,另一端与黄土岗相交而又等高。一端与云盆岭相接,另一端与黄土岗相交而又等高。云盆岭下有城门一道,高丈余,门楣之上大书“插岭关”三字于外边,大书“江西锁钥”四字于里边。城门旁边嵌有五尺许的石碑于墙内,上刻重修纪事。城墙之宽在八、九尺之间。城墙下截以长二、三尺不等宽一尺至一尺五寸不等,高一尺至一尺五寸不等的长方体石头砌成,上截以长一尺五寸的青砖砌成。整个城墙未用夯土,全以砖、石、三沙(一种以三份沙、二份土、一份石灰拌匀后加水反复捣练的粘合性较好而干后又坚固的混和物)砌成,从实而论是相当坚固的,加上地锁咽喉,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图文无关 据传,翰林肖景霞在预算重修插岭关的经费时,大大地夸张了数额,他一面伸手向上猛要钱粮,一面紧索民财民力。插岭关重修竣工之后,剩有大批钱粮,肖在贯满私囊的同时,也给了保举人不少好处。袁州知府与萍乡知县上书到朝廷大肆吹捧肖景霞说他: 廉洁奉公,才干非凡;用“高入云汉坚若铜,犬守城门鹅点更”等句子来形容新关。清政府信以为真,下诏要肖景霞进京,意欲加官。肖景霞称病于家,捞钱虽然成功,官职却未捞到。 1944年,日寇在占领了醴陵之后,企图从老关进兵萍乡,但见有城墙之阻而又驻有重兵,只得绕道从其它方向打进萍乡。抗日战争以后,城墙不受重视,渐被拆毁得只有残垣破壁。城墙遗址最宽处有二·九米,最窄处也有二·六米,长有八十五米左右,它块块方石依然整齐,只是昔日的城门巳无踪影,早被公路所打破,不过在云盆岭腰下的石壁上却明显地保留着城墙痕迹。今有浙赣铁路畅通在其间。铁路旁边,潺潺溪水仍然穿流于城墙之下。城址一带,气象虽新但古色未尽。 ( 参攻文士丹文章并整理) 老关镇位于江西省西部边缘,自然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多样,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浙赣铁路、320国道过境。辖老关、关里、登官、红星、前进、仁村、三角池、渡口、二里、檀梓、油塘1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水泥、塑料、包装袋、陶瓷、机械、建材、电极糊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古为吴、楚要冲,曾设关,现尚存遗迹。主导产业有化工、建材、机械、包装、鞭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