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岑美术馆观展 这是献给萍乡的礼赞,这是表达对改革开放的敬意。11月29日,由八一街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图像展“萍城之变”在岑美术馆举行,展览为期一个月。20位萍乡本土美术和摄影艺术家,用他们的80多件国画、油画、雕塑、摄影图片等作品,多角度、全景式记录和表现着萍乡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其中包括旧城的改造和新萍乡的发展历程。 余和平摄影作品《鳌州书院》 40年煮酒论英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开了一扇尘封的大门,萍乡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城市、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萍城之变”图像展全面展示了城市形象翻天覆地的大变样和一些个人、家庭在改革坐标中的瞬间。
唐柏林油画《吉星街的回忆》 走入展馆,一组萍乡新旧对比照为“萍城之变”生动点题。摄影作者余和平的10组照片左右对称排列着,每一组照片都由两张照片组成,是余和平在不同时期从同一个角度拍摄的同一主体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改造前的玉湖广场、安源世纪广场、319-320国道枢纽、50年代的鳌洲书院旧址等萍乡标志性建筑都是一片片荒地或者破旧不堪的景象。经过这些年的建设,这些标志性建筑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着萍城朝气,直观生动地将改革开放前后萍乡的变迁铺展开来。 唐柏林油画《南正街写生》 2015年10月的一天,南正街拆迁队从东门桥开始动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岑美术馆创始人唐柏林,拿起手中的笔,在画布上一笔一画勾勒出一幅南正街临河老房子的油画;南正街全体街坊举行千人宴的那天,他又将从黄海怀故居到禹门的景象画成一幅油画,定格老萍乡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特写;今年吉星街拆迁时,唐柏林又跑到吉星街,挑选其中最为古旧的一排老屋,留下吉星街的最后的容颜。“这三张大油画记录了萍乡的旧面貌,希望萍乡人看到这三张画能找回一些回忆。”唐柏林说。 刘澄亚《忆苦思甜集》 “看,这是他们家在一起吃饭。”在一个展区前,观展群众拿着放大镜认真研读着老萍乡人刘澄亚先生的自传《忆苦思甜集》。刘澄亚出生于清末宣统年间,读过3年私塾,一辈子生活在萍乡,退休于一家副食品公司,从60多岁开始用蝇头小楷配插图的形式写回忆录。与家人围坐一起吃饭、母亲生病亲人侍奉在侧、农忙时节田间劳作……老人凭借着对过去的回忆,图文并茂地还原了老萍乡的城市面貌和生活状况,表现老萍乡人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精神风貌。“刘澄亚只读了3年私塾,却能写出这样漂亮的蝇头小楷,画出这样精美的插图,足以见得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之深远。”唐柏林说。 文全林国画长卷《青春从这里出发》 “我在这里!”一幅长达27米的水墨画吸引着大家的注意,一些老同志开始在画卷中寻找自己和伙伴们的身影。《青春从这里出发》是我市业余画家、市毛巾厂退休老工人文全林历时4个多月完成的一幅水墨画。50年前,文全林是1700万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或兵团的知识青年中的一员。2018年正值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作为上世纪60年代的老知青,文全林见证着改革开放前后萍乡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早在2016年,退休在家的他开始筹备,为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献一份礼,于是向以前的队友们收集照片。今年初,他开始长达4个月的创作,通过自己的画笔再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画卷中,生动的人物群像在变换的场景中学习、劳动、练兵,真实地体现了劳动之美。 岑美术馆馆长唐柏林与他的作品《城南流韵》 “我身边还有很多艺术家们都在记录。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能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萍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作品在带着我们怀念过去的同时,也在展望未来。”唐柏林说。 李志刚油画《南门桥头》 陈布仑国画《安源山》 朱照林版画《矿山之夜》 老画家俞裕新的钢笔画《南门桥头》和《萍水河边》,朱照林的版画《矿山之夜》,甘远龙的水彩画《张家湾秋收起义旧址》,李志刚的南门系列油画写生,陈布仑的国画《安源山》等,浓烈的萍乡情结凝注笔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这一件件珍贵的图像作品,是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遗产,带我们回望40年沧桑巨变,感受40年历史脉搏,珍视40年改革成果,续写萍乡发展新篇章。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