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1/12
文全林是上世纪50年代生的老萍乡人,自幼喜爱美术和摄影,青年时曾跑遍萍乡各个角落去绘画、摄影
经过几十年时间沉淀,他的绘画和照片里,保留了一些早已消失的萍乡老风物
《街拍记》特约文全林老师提供一些关于老萍乡照片和绘画作品以及文字,组成系列萍乡怀旧文章,满足今人的怀旧情怀
为保证文章内容相对完整性,一些照片来自网上及有关资料,特此致谢
这期《街拍记》,介绍萍水河上桥的变迁,从中看到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更让人想起往事,勾起乡愁
客到桥南别有情 吴时萍实晋时名 群山树色平依檻 一道江流曲抱城 浅渚静余春草碧 水鸥闲逐暮云轻 共谁细数千年事 隔岸商船笑语声 这是清朝诗人罗享祚 描写萍乡城诗词《萍实桥忆古》 一道江流曲抱城 非常贴切地 描写了 萍乡古城风貌
这是一幅描绘 古代萍乡城的油画 收藏于 萍乡市博物馆 作品出自于 萍乡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峰等 几位美术大家之手 画面上 四座古石桥 横架于萍水河之上 山水明秀 拱揖环抱 古朴清怡 水光绕城
这张照片 应该在高山庙上拍摄 来源于网上 照片拍摄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照片中 萍乡古城 安详繁荣 底蕴浓厚 文字记载是日本人拍摄的 真实的拍到 萍乡东门与南门之间 当时的山光水色 清文华元《案山关》一诗中 描述了萍乡古城景色: “楚界连吴界,前山复后山,昇平风日好,云彩漾空关。”
通济桥 即北门桥 始建于宋代绍兴时期 清嘉庆年 改为三拱大石桥 厚实宽敞
这是我凭印象 和一些报纸文字记载 画的北门桥头 北门桥 萍乡古城一江曲水上 第一座古石桥 北面的桥头石墩上刻有联文 右联“通达於赣湘流域” 左联“济人免秦洧乘畀” 左边画的出处依据不知道了 因此意思表达不了 通济桥面 是麻石铺就的 车辗人踏 经年磨历 已经水光溜滑 调皮玩童 在斜坡玩耍溜滑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通济桥 桥拱 桥墩 桥栏杆 石头的颜色呈紫红色 古朴沧桑 我们通常去北门玩 去青草冲上中学 边走边欣赏农村的风光 有时还会下水 抓小鱼 捉泥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通济桥往北 是民房农田 在青草冲一带 是开阔的田野 据说以前是飞机场 青草冲 有飞机场的办公楼 我们在青草冲读书时 经常到地下室去玩水 有学生地下室游泳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通济桥 古石桥 被钢筋水泥取代 没有了古朴 增加了现代气息
21世纪的通济桥 有了新的风貌 融入了更多新功能 新概念 把乡愁留在了 方寸之间的屏幕里 在虚无缥缈的网络上 思索 挂念在北方 仰望在南方
通济桥上游 还有一座老桥 叫五·七大桥 上世纪八十年代 带小女去游玩 为她桥边照相 无意记录当年 河对岸 开阔地带的影像
上世纪九十年代 我们一家 到鹅湖公园游玩 从公园后门出来 过鹅湖桥(原五·七大桥) 为女儿同一位置拍摄照片 作为情景对比 时过境迁 今非昔比
现在的鹅湖桥 流水潺潺 绿叶葱葱
绿水抱城向东流 一江曲流河滩芳 北门桥下游 与五丰河交接不远 有一块房子大的石头 这里叫河滩芳 萍水河拐弯 直接冲向巨石 石头岿然不动
我们中学时 经常爬上巨石 聚会玩耍 从石头上 往河里跳
河滩芳 巨石依旧
这是根据老人们描述 东门桥 第二个桥墩上 有一座宝塔 而画的速写 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有人爬宝塔上 跳水游泳 宝塔坍塌了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门石桥 名为亨泰桥 流江桥水 汇于东门桥下 亨泰桥始建于 宋代宣和四年(1122年)
萍乡市古城图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版) 1985年复制图
有标注名称“亨泰桥” 此两幅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张照片 是一老同学发给我的 作者拍摄于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场大水 位于东门车轱辘店门前的土坡上 洪水已经淹没了桥孔 桥上的人 悠闲自在观看大水 桥那头屋顶是刻碑店 正对着桥面的是饭店。 依据印象 画的东门桥素描
东门街道雨中风景 熙熙攘攘的街上 河中蓑笠翁在撑船捕鱼 河里许是 传来鹭鸶“嘎嘎嘎”的叫声
2010年的东门桥 风月依旧 形态优美
萍实桥边的木牌上 详细的记载了 南门桥的来历
此图来源于网络 原图片说明: 【1939年4月,萍乡古城东门外,三孔古桥横跨萍水河上,河水波光粼粼,城楼与桥倒影婆娑,连通着城内城外,桥上行人走过,也有几人正在倚栏眺望,左侧的台阶,延伸河中,供舟楫停靠。】
其实说的应是 萍实里南门桥 三孔桥就是南门桥 东门桥是五孔桥 我们小时候 经常在河里游泳 从南门桥 右边码头下水 游到南门桥 左边码头上来 从桥面桥墩 跳水
桥的右边后面的小屋 是河下小屋 我们早上 去小屋码头边挑水 小屋里 有个放消毒水的婆婆 我们叫她河下婆婆 经常在挑水时 躲开河下婆婆 绕开逃过河下婆婆的勺子 这样我们水桶里水就 少了一半 那时嘻嘻哈哈的欢笑声 在河下小屋前 梧桐树下散开 传到南门桥上
记忆画的
南门古石桥
画家俞裕新 创作的版画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南门桥》
2017年南正街改造 我拍摄的南门桥 车水马龙 岁月匆匆 波光粼粼的倒影 映衬着南门桥 水天清和 “昭王古庙闲花落,萍实长桥野水清” 这是明龚逊常《过萍乡》诗句
《昭萍志略》记载 【萍乡城南萍实桥下里许以其洲长二里,广可十余丈,如鱼昂首波浪中,旧名金鱼,以其形且巨若鳌然,又名金鳌】 鳌洲上 有一座著名的书院 叫鳌洲书院 书院与萍水河小西门 有一座石桥相连接 此桥名叫 香溪桥 始建于 宋代宁宗时{1208年}
记忆中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溪桥
上世纪六十年代 香溪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世纪八十年代 香溪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世纪八十年代 香溪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世纪八十年代 萍水河南门桥至香溪桥、韶井桥 一带风光 右边是吉星街建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世纪九十年代 正在拆除香溪桥 由于年代久远 经过近千年的风吹雨打 人来车往 在一场洪水冲击下 香溪桥香消玉殒 这是香溪桥倒塌后 我正好 在橡胶厂门口拍摄 看着古老的遗迹 在工人的镐头下 一点一点 掉入萍水河中 遗憾伤感 岁月无情 消失的 不仅仅是一座桥 更是 一个城市的记忆
文全林:现为江西省萍乡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龙岗区南岭书画协会会员,深圳龙岗区大芬油画村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老年摄影学会会员,深圳市布吉摄影协会会员,港深珠澳摄影联盟会员,《深圳老年》杂志“深圳老年协会网”特约通讯员,深圳中国艺术学会会员。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机构参加展览,获得了荣誉。 来源:街拍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