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攘攘、买进贩出的日常场景,是南正街浓浓的市井风情、人间烟火。岁月更迭,人事变换,南正街在一代又一代萍乡老百姓的生活中默默相伴。说到萍乡,说到乡愁,南正街是避不开的存在。南正街是城市的记忆,也是时间的朋友。 南正街位于萍乡市中心城区,近百年来一直是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在880米长的街道上,有数百家商铺,这里承载了数百年萍乡商业文化,凝聚了1700余年的历史传承,是萍乡水脉、文脉、人脉、财脉的汇聚地。 1905年,作为江西省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株萍铁路全线通车后,南正街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株萍铁路的建成,便利了萍乡的交通,促进了萍乡工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观念和生产关系的变更。据统计,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产业工人达1.7万余人,加上家属约有10万之众。人气即财气。巨大的人流吸引了大批外地的商人前来南正街开办行号,萍城工商业至此盛极一时。历史上南正街的老字号商铺主要有:元康(南货店)、傅成记(中药店)、老九和店、德丰厚(南货店)、豫乐春(桌碗租赁店)、马记裱纸店、聚兴堂(书纸店)、耀华(百货店)、北冰洋照相馆、胡记染布行、锦福斋(油鞋店)、曾记杂货店等。 南正街老字号商铺是有故事的,南门桥头春和生药店就曾为井冈山红军送过药,一位革命先辈被杀害成为了烈士,敌我双方在这个白色恐怖严重的区域展开了殊死斗争。其故事被当代作家许金焰写成小说《秘密小道》,上世纪80年代被改编成电影《智斗美女蛇》在全国上映。 街头风起青萍之末,南正街里演绎着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斗的革命故事;巷尾文脉悠悠,不管时事如何动荡,位于南正街的孔庙古柏苍翠,书香依旧。赣西文化堡垒的萍乡,人文兴盛。1937年11月,来到萍乡的张学良住在南正街河口下巷口附近的赣西饭店,他评价萍乡的图书馆规模不小。原来,赣西饭店附近的孔庙中设有大成图书馆,面积4100平方米。1936年创立的大成图书馆是江西较早建立的县级图书馆,当时馆藏古今图书7万余卷,还有一批名人字画。 位于南正街的孔庙是萍乡人心中的文化圣地。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筑砖城墙,城墙开辟四门,东向称来阳门、南向称达秀门、西向称连湘门、北向称通楚门。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除这四门,孔庙前又开辟禹门,镌刻门额,设立木栏并种植桃李,寓意桃李天下,以振文风。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便于老百姓逃难,政府忍痛摧毁城墙,仅余下禹门保存至今。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萍水河畔的禹门见证了南正街的悲欢离合,也迎来了南正街的高光时刻。上世纪80年代,南正街成为萍乡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老百姓想买的新款时装和种类最全的店铺都聚集在这里。那个年代,香港是人们认为的最新潮、最热闹的地区,客如云来的南正街被萍乡人称为“香港街”,可见当时南正街的红火繁华。 比禹门更古老的是建于三国吴宝鼎年间修建的萍实桥(今南门桥),以楚昭王得萍实而名,由邑人李熺修建,千年以降皆为木质板桥;至清乾隆年间,始以石桥取代板桥。过去萍乡陆路可以通湘赣,水路可以到达湘江。近期此地发现的“湖南码头”石刻,清邑人罗淳祚诗作《萍实桥忆古》:“客到桥南别有情,吴时萍实晋时名。群山树色平依槛,一道江流曲抱城。浅渚静余春草碧,水鸥闲逐暮云轻。共谁细数千年事,隔岸商船笑语声。”记录了南正街当年商贸往来、百帆竞发的繁华景象。 如今的南正街掀开了它的盛世华章,它被打造成城市繁华地、商业新标杆。南正街南沿萍水河,西接跃进南路,北连精品街,东临迎宾路,更有风雨景观廊桥连接滨河两岸。5路、7路、9路、26路、61路等公交车直达街区,10分钟即可到达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距高铁站仅20分钟车程,与新宜萍、长株潭城市群形成“半小时旅游经济圈”,预计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1月11日,南正街第一届新春文化庙会在老百姓的期待中启动。庙会有非遗展览、民俗展演、年货展销、游艺互动等。传统舞龙舞狮表演、傩舞、牛带茶灯、花锣鼓、制作花灯、剪窗花、捏泥人……哪一样不是儿时的记忆?携乡愁归来的南正街更美,更有韵味。
来源:萍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