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春锣: 曲艺传薪火 花开满城香
让我们走进萍乡春锣 感受它在不同时代中的发展变迁
萍乡春锣人的时代记忆 据文献资料记载,萍乡春锣始于明清,盛于民国,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流传历史。它的主要特点是见赞,即见人赞人、见物赞物、见事赞事。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宋华铿:那个时候总的来讲,春锣基本上是一种讨米、讨饭的手段。
▲那个时代的传统的萍乡春锣唱腔平平,唱词散乱,难登大雅之堂,多数时候成为穷人谋生的一种手段。
1978年,改革开放为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春风,国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并鼓励有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文艺作品。许多艺术家开始对传统艺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萍乡春锣第五代传承人 雍开全:我就把我演戏这种唱法、声腔运用到春锣里面去,现在它的这个演唱语言像我们说话一样,有一些起伏高低音。
▲一改过去音韵平淡的缺陷,运用腹腔,鼻腔共鸣,雍开全的创新使得春锣的吟唱风格更为丰满,更富感染力。
▲乡下嫁女讨亲,城内的歌舞厅都纷纷前来邀请,一年下来雍开全至少有五六十场演出。
萍乡春锣第五代传承人 雍开全: 当时,我的春锣都走遍了整个萍乡歌舞厅,那个时候还不是用民族乐器演奏,是用吉他、贝斯和架子鼓来伴奏。我记得在白源演出的时候,菜场卖肉的碰见我说,雍老师,你打个春锣来听一下,等下我割一斤肉给你就不要钱了,那个时候肉七毛多钱一斤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九十年代末,多种艺术形式层层涌现,百姓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加上电视、收音机等电器较为普及,人们文娱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春锣渐渐走向低潮。这也鞭策着雍开全等艺术家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萍乡春锣第六代传承人 彭利萍:当时我不太情愿,因为我觉得女孩子唱春锣不好听,也觉得不好意思。但是后面听我师傅唱了,我觉得挺美的,再加上他总做我的工作,我觉得作为一位文艺工作者,应该多方面接受文艺的熏陶,所以我就跟着学唱了。
▲从那以后开始,萍乡春锣也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出现了春锣小品、春锣快板、春锣歌舞、春锣剧等,并加入了多种民乐伴奏。 萍乡春锣第六代传承人 彭利萍: 年轻人学这个不多,因为那时候文娱活动多,像学习本土曲艺文化的,还是比较少。
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2008年,萍乡春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弘扬本土优秀文化的多项举措实施,春锣逐渐注入了新的力量,焕发新的生机。
春锣传承班学生 王馨乐: 我也非常喜欢,它也是我们萍乡的本土文化,所以我觉得我更应该把这项萍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春锣传承班学生 李煜阳: 我会一直把春锣学好,继续把它给传承弘扬下去,我还会让它走出江西,甚至走出中国,让更多的人去发现去了解它,让他们通过萍乡春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了解我们萍乡。
▲舞台上还时常会出现师徒三代同台表演,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交通出行、全国道德模范老阿姨等素材都被他们搬上了舞台,他们用这种形式歌颂着改革开放,歌颂着萍乡正能量和真善美。
▲唱萍乡,赞萍乡!连小编也想跟着他们的节奏来哼唱几句,可以说这是名副其实的家乡小调。
时代感悟
曲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开放与发展,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改革开放40年,雍开全既是萍乡春锣曲艺文化的见证者,也是实践者、传承人。他以春锣为主要载体,关注着人民生活的小故事与真感情,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格局与成就。相信未来,这些艺术家们还会创造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使萍乡春锣等艺术形式在萍乡沃土上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
来源:这里是萍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