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简称“陶校”)在萍乡的办学情况怎么样?有哪些史料?在芦溪县文史办主任的陪同下,笔者来到该县上埠镇龙王桥村,就“陶校”在此地办学的一些经历过程与当地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从中得知了“陶校”在此办学的具体地点,发现了“陶校”在此办学的几件实物,理出了“陶校”在萍乡办学的一些细节,同时丰富了“陶校”在该时期办学的史料,让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其办学历程。 考证出“陶校”在萍乡的校址 ★原“陶校”在萍乡的办学地点
芦溪县上埠镇龙王桥村是“陶校”在萍乡的办学地点,离芦溪县城只有10余公里路程,其校址是当地一户彭姓民房,位于龙王桥村的东南方向,这里的地理位置很好,龙王河在前面蜿蜒而过,远处的张家山盛产制瓷主要原料“高岭土”,至今山上还能见到古代的窑口遗址。“陶校”校舍是1938年秋当地租借大户彭开全家的新房(现今为其曾孙彭放明居所)。该民房于1938年春建成,占地面积约4到5亩,仿四合院建筑形式,共有3层,仅一楼就有17间房间,楼上房间依次递减,总房间有30余间,屋舍南面还设有两亩大小的操场,供学生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1944年,“陶校”迁往景德镇后彭家才住进来,文革期间,该房屋曾被政府征用为当地的粮仓,文革后归还彭家,数经变迁之后,彭放明于2007年在原房舍的旧址上进行了重建,如今的房舍仅保留了当初的一副石条门框和两处新老相间的墙壁。
发现“陶校”在此办学的珍贵实物 ★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史馆发给彭放明的收藏证书
除去上面提到的校舍门框及残墙外,我们还找到了几件“陶校”当年在此办学时使用过的一些物品,比如一副书柜、两张茶几、一把椅子(曾补修过两次,但仍可使用)、一台八仙桌、一方砚台等,其中两件实物上面留有文字。其一为八仙桌,在其背面仍比较清晰地留有“陶校”字样(该桌子为传统的榫卯结构,非常耐用,至今仍为彭家使用)。其二是砚台,在砚台盒盖的上面刻有“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字样。
了解到“陶校”迁此办学的细节
关于校名。迁此办学继续沿用“江西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的校名,“中国陶业学堂”迁往九江时更改为该校名,其在抗战爆发后学校被迫迁往靖安、萍乡,而这一时期的校名在很多资料上显示不一,如《靖安县志》中称之为“省立陶职”、《萍乡市志》中称之为“江西省立陶瓷职业学校”,均做了简称。事实上,从我们在江西省档案馆中查阅到的该时期“陶校”毕业生的通讯录中分析得出,学校在靖安、萍乡办学期间校名依然是“江西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 曲折的迁移路线。“陶校”原本是要直接迁往萍乡办学的,但由于萍乡方面一时无法提供合适的教学场所,学校便先迁往靖安县城(据考证,靖安县是“陶校”主要负责人之一舒信伟的家乡,他为迁校提供了很多方便,后来他成为了“陶校”在萍乡时期的校长。),到1938年秋“陶校”才由靖安迁往萍乡。 萍乡具有悠久的制瓷历史。萍乡是江西瓷业重镇,历来瓷业发达,萍乡的制瓷业始于新石器时代,瓷业发端于汉晋时期,发展于南宋时期,至清初萍乡芦溪县上埠镇已发展成为该地区的瓷业中心,“萍乡瓷业有限公司”已有百余年历史。 即为当今的“萍乡市电瓷厂”,悠久的制瓷历史,便利的制瓷条件,加上该地区远离战区,这些因素构成了“陶校”选择来此办学的重要原因。
“陶校”与其它陶瓷机构同赴萍乡避难。抗战爆发后,位于景德镇的江西陶业管理局及省陶研所奉命率先迁往萍乡,其中陶业管理局接管了萍乡瓷厂,管理局局长张浩兼任该厂厂长,随后“陶校”也迁来此地,而江西陶业管理局与“陶校”原本联系就非常密切,张浩曾是“陶校”早期的校长,瓷局中一部分陶瓷技师曾做过“陶校”的兼职教师,而“陶校”的毕业生也有留在瓷局任职的情况,鉴于张浩在瓷局、瓷厂、“陶校”三者之间的特殊身份,为瓷厂作为“陶校”的教学实践场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陶校”为瓷厂提供技术支持及陶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厂校友好互助亲如一家,这就是“陶校”早期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雏形。
来源:萍乡日报、邢 鹏、刘玖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