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40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素有“小南京”之称的丹江街一路走来,虽经历了改制国企风光不再的迷茫,城区面貌落后的尴尬,但丹江人不屈不挠、革弊求新、奋力创新,创造出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奇迹,实现了从一个工业老区到宜居宜业新城区的蝶变: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1000万元跃至2017年1.41亿元;2018年1至11月财政总收入完成1.52亿元,提前完成全年任务……一幅经济繁荣、城乡文明、社会和谐、有深度有品质的“幸福丹江”画卷正逐步展开。 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唱出“丹江旋律” 丹江人身上流淌着创新发展的血液,他们全面加快经济转型的速度和各项民生工程的实施,让这个曾经的“老旧”街道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丹江街是萍乡的老工业基地,曾有江西矿山机械厂、萍乡市化工厂、萍乡市农用车辆厂等国企10余家。上世纪90年代,这批国企先后破产改制,丹江一度风光不再。近几年来,丹江街以安源工业园为平台,加大“2+1”主导产业的招商和培育力度,引导工业逐步向高科技转型。今年总投资30亿元的西人马先进智能医疗芯片产业园项目的落户,实现了安源区引进独角兽企业的历史性突破,也将推动丹江工业向高科技转型。同时,随着路网的完善,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三产服务逐步崛起。中央半岛、中鼎·景秀源、碧湾·盛世国际,一个个房地产项目陆续开发建设,为丹江城乡面貌改善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社会事业:改善民生讲好“丹江故事” 近年来,丹江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让丹江人的“幸福指数”得到全面提升。
丹江街不断改善民生工作,深入推进生态宜居、幸福和谐的新丹江建设。对破旧的棚户区进行拆迁改造,实施了城南花园小区、丹江小区、泰安花园小区、祥福小区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7个;建设保障性住房约5500套,大幅改善了丹江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建设村民安置区5个,新建村民住房443栋,并逐步完善了水、电、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提升了丹江村民的生活品质。近年来,经过丹江街干群的不断努力,丹江织就了一张立体社会保障网,为丹江人撑起了坚固的民生“保护伞”。投资60万元建成丹江街综合文化站并投入使用;近几年辖区中考成绩均位于全区前列,联星学校劳动实践基地被列为全省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安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填补了安源区在职业培训上的空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已脱贫31户,扶贫工作保持全区前列。 城乡面貌:提升改造绘好“丹江画卷” 城乡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壮阔的时代浪潮成就了宜居和谐的魅力丹江。
2004年以前,丹江街辖区内的道路基本是泥土路,道路、路灯等设施不完善。近几年,丹江街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品质不断提升。2014年,总投资1.5亿元的萍水南路延伸段竣工通车;今年7月,总投资3.2亿元的萍安中大道南延丹江段建成通车;同月,中环南路丹江段通车。同时自筹资金2000余万元对辖区省道S231、县道X125、乡道017等10余条主次干道路进行了“白改黑”提升改造,新装路灯400余盏,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被百姓誉赞为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民心路”。 丹江街吹响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集结号”,全方位整治环境成为了丹江人倾力而为的一件大事。投资130万元建成压缩垃圾中转站,购置洒水车1辆,设置了58个移动式封闭垃圾箱,实现垃圾不落地和垃圾转运处理的无缝对接;已完成一期征拆的安源生态新城建设项目将按照江南特色、宜居宜业的建设思路,建造成为一座高标准的生态新城;安源生态水库征地拆迁,只用1个月就完成了431栋房屋的签约,刷新了新的“安源速度”。 党建引领:创新方式亮出“丹江品牌”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丹江街党委紧紧扣住“党建+”这个抓手,创新工作方式,将经济发展、项目建设、环境整治、扶贫等各项工作与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奏响了“党建+”引领发展、服务发展的最强音。  丹江街党委通过深入学习、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成立萍乡市南昌商会党支部,使党建引领开启商会谋发展建设新征程,实现党建和商会同频共振;在全街推行了民主议事的基层管理模式,对辖区公共事务进行民主商议,充分发扬了民主,集中了民智和民意,在新农村建设、征地拆迁、安置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化“两个责任”落实,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格局;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对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民生资金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检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深入查摆“怕、慢、假、庸、散”,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同时,丹江街党委凝聚人心,打造荣获了全省离退休干部“最佳正能量活动示范点”“夕阳红荣誉室”和由吴烈将军陈列馆、吴烈将军家风家训广场组成的党性教育基地,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丹江人将以空前高涨的创业激情、 更加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 踏着奋进鼓点,迎着时代风口, 朝着“全省转型示范第一街”的目标快速发展!来源:丹江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