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论坛 城事社区 城事民生 探密|萍乡大山深处藏着一幢神秘大屋……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2207|回复: 1

探密|萍乡大山深处藏着一幢神秘大屋……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47
发表于 2020-5-6 15: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光倒回至1886年,从广州梅州迁徙至萍乡芦溪杂溪村处士王複华,意外得到祖上传下的乌金而发了大财。他想做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希望在他有生之年或百年之后,甚至更长的时间,此事的影响力都不会消失。
  一天,稍懂风水的王複华来到了村里烟包山的山腰,地名真正称龙上的地方,左瞧右看,发现此处视野开阔,两边群山怀抱,斜对面是玉皇山上的玉皇庙,山下白练似的溪水逶迤飘过,此处正是建祖屋的好地方。他兴奋地请来了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实地勘探,风水先生将罗盘一放,兴奋地向王複华打拱手道喜:“王公,此地乃真‘龙头’之上,风水宝地也,在此地建房大发兴旺,必迎贵人来住”。
  一次意外的发现,想不到真寻到了风水宝地。 640 (11).webp (7).jpg
  趁热打铁,王複华请来了智囊谋士,帮他谋划建房之事,精心绘制了图纸。后又请来了著名的工匠,前后花去近6年的时间,兴建了一栋在当时闻名萍(乡)、莲(花)、安(福)的大型四合院民居建筑,即王家大屋。大屋采用硬山顶穿针式带风火墙砖瓦结构,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正屋28间,上下两层,雕梁画栋,气势恢宏;门楼更是做工别致,一副8.1尺花岗石门架上,镌刻着刚劲有力的正楷朱红大字对联,上联:月明松下簾栊静,下联:日出云中鸡犬喧;横批:太原第。门楼则采用红漆柏木廊柱做支撑,非同凡响,好不气派!阶檐、大坪均铺垫方形麻条石,大约有360多平方米。
  新房竣工后,王複华择个黄道吉日乔迁,大摆筵席,张灯结彩,前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酒席做了九十多桌,当时在毗邻三县传为美谈。
  时隔41年后的秋天,风水先生的预言果然兑现,王家大屋真的迎来了大贵人——秋收起义前委书记、开国领袖毛泽东。 640 (11).webp (8).jpg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9月23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剩余的队伍,来到芦溪县边陲之地——杂溪村。
  历史的转折关头或是低谷时期,似乎苍天知人意。部队开进至杂溪村时,天下大雨,冷风阵阵。村子依山零落居住的10多户人家,听说要过兵了,村民们大都逃进深山躲起来了,家家户户铁将军把门。
  起义军开进村后,无处落脚,只能徘徊在泥泞的山路上,浑身浇透,饥寒交迫,急切想喝上口热水,找到个能挡风避雨的宿营之地。军纪如铁,锁门的村民家是不能乱闯进去的。
  夜色渐渐笼罩下来,在这样陌生的深山雨夜,没地方宿营休息和补充,其艰辛是可想而知的,结果也是不可想象的。
  这时,部队发现烟包山山腰的王家大屋里亮着灯光,打前站的人员刹时看到了一线希望,就上山试着敲门问问,看主人是否能收留队伍住一晚。
  王複华已过世多年,儿子王子泉为守护祖屋,他和家人都未躲起来。但他不知路过是啥队伍,生怕土匪兵痞来打劫,便紧闭院门,加强警戒。当他听说敲门的是共产党领导的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队伍,加上这些军人说话和气,军容严整,不像白军蛮横无理,而且站在雨中也不强行闯入,顿时动了恻隐之心,冒着杀头的危险,同意了部队在他家“打坐”(休息)一夜。 640 (11).webp (9).jpg
  这支早在雨中疲惫不堪的队伍进驻大屋后,王家立马热心地腾出20多间房子,还在走廊、过道或杂屋里搭了地铺,四处生起了木炭火盆,让官兵们烘干军衣。
  外面秋雨哗哗,屋里火苗闪烁,官兵们身上很快有了热气,精神大振。官兵们主动为王家打扫卫生,挑水劈柴,王家大屋呈现了久违的热闹和喜气。
  主人王子泉更是喜不自禁,吩咐家人杀猪宰羊,大甑蒸饭,抬出十几张八仙桌,像平时摆酒设宴一样,倾心款待起义军,还为伤病员换药,清理伤口。
  部队开饭间隙,王子泉发现,一个身材魁梧高大,留着长长的头发,上穿刚过膝的蓝布半大褂子,蓝色的粗布裤子,脚着草鞋,打着绑腿,像个地道的江南农民打扮的人,几次叫他去吃饭都未去——这人便是毛泽东。 640 (12).webp (1).jpg
  王子泉其时一点也不知道,正是眼前的这个贵人,22年后他率领这支看似弱小的队伍推翻了黑暗的旧中国,建立属于人民的新中国;他当晚的义举,正合父亲之意,真正做了一件家族最有意义的大事,而且流芳千古。
  毛泽东吸着烟,不停地围着天井踱步。面对阵阵秋雨,他忧心忡忡,根本吃不下饭,脸上还露出痛苦、焦虑的表情,思绪更是不停地翻腾。上个月底,三十四岁的他告别爱妻杨开慧,这也成了与妻最后的诀别。在弟弟毛泽民的护送下,他来到萍乡安源张家湾组织召开了军事会议,部署秋收起义事宜,正式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制作了绣有镰刀斧头标志的军旗,成为大革命失败后我党自己建立的第一支革命队伍。谁知因敌强我弱,起义失败了。他力挽狂澜,果断在文家市转兵,率领剩下的1500多人的队伍,向反动势力薄弱的赣西山区转移。当天在山口岩打了一仗,又损失了500多人,还阵亡了自己所倚重的总指挥卢德铭,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一些官兵由悲观失望情绪导致逃离部队的行为。眼下部队只剩下八九百人了,且不断有人离开队伍,军需辎重丧失殆尽,伤员无处安置,今夜幸好有王家收留,真不知下步该如何走,去哪里落脚? 640 (12).webp (2).jpg
  突然一道闪电像利剑划破天幕,照亮了整个山村,照亮了天井,更让毛泽东脑海一亮,他不由想起今年1月自己在考察醴陵农民运动期间,认识的一个叫王佐的莲花青年党员,于是萌生了找到他的念头。可是在这莽莽群山中到哪去找他呢?
  这时毛泽东发现了一直打量他的房主王子泉,便主动迎上去边致谢,边向他打听王佐这人。真是天遂人愿,因王佐的母亲也是客家人,加上又与他们是同姓,王子泉与王佐早就相识,关系也不错。这意外的收获,让毛泽东提着的心总算放下来。
  军情紧急,刻不容缓。王子泉连夜派人打着火把,在两个起义军的陪护下,冒雨翻山越岭去莲花高滩找王佐。第二天清晨,王佐获知起义军已开跋到了杂溪,便急忙赶来在王家大屋见到毛泽东。他建议部队先到莲花去,打下县城再说。

  王佐,又名王云辉,绰号南斗,早在5年前他就是井冈山和莲花一带有名的农民武装。经他的带路下,在王家大屋休息一晚的起义军恢复了元气,精神百倍地翻过玉皇山山坳,不费一枪一弹,就开到了王佐的家乡——莲花县高滩村,并迅速占领制高点。
  隔天,起义军轻取了莲花县城。在县城“宾兴馆”里,毛泽东接到江西省委的来信后,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引兵上井冈。此举,使他成为大革命失败后把武装力量带到乡村区域的党内“第一人”,揭开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的伟大序幕。这是开拓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战略决策,为革命战略的转移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640 (12).webp (3).jpg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时隔93年后,百余年的王家大屋依然大气磅礴地矗立在烟包山下,犹如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任凭花开花落,松涛阵阵,溪水潺潺,日出日落,突兀静卧山腰,沉默不语,从不居功自傲。
  走进王家大屋,犹如走进一部藏在深山里神秘的红色史书,正等着人去发现、挖掘和研究。正屋前昔日高大的门楼早已在岁月的侵蚀中倒塌,但其对联仍完好保存在院墙下,院子里的方形麻石多已破裂或被泥土掩埋,但该屋外墙上还完好地保存当年的革命宣传标语:“白军兄弟是工农出身不要替军阀打工农;拥护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工农兵解放万岁”。
  大屋里满是历史的味道,左右厢房墙壁上,至今保存当年用来挂步枪的50多个竹钉。正门上的流金雕花、3个天井、28间房间和楼层的木板均保存完好。如今里面还住着王家的后人,日夜守护着这幢祖屋,守护着大屋昔日辉煌的历史。 640 (12).webp (4).jpg
  王家大屋左边有两口井,当年起义军官兵在此挑过水,也饮过这井里的水,走时每人还带走一壶井里的清泉。如今泉水从石缝中依然汩汩涌出,发出啪啪声响,流入下面的这两口井里,井里清澈见底,被王家人称为“红军井”,还请人在石头上刻下这3个红色大字。
  据王家的后人介绍,毛泽东率部队离开王家大屋时,甚是感激,亲笔给王家打了一张借条,说等革命成功后一定加倍偿还。可这张借条在后来白军多次疯狂的搜查中不幸遗失了,成了王家人的遗憾;王家曾将房子租了一边给村里的李家住,大跃进这年又花1200元钱赎了回来,保存了完整的祖业,也守护好了这段珍贵的历史。
  梳理秋收起义历史,杂溪村是迈出低谷的开始,而王家大屋就是走岀低谷的起点。当年正是王家人冒着杀头的危险,雨夜收留了这支看似弱小的队伍,倾尽全力款待官兵,还热心牵线搭桥,让起义军重整旗鼓,找到方向,坚定信念,为这支队伍重振雄风,逐步走向井冈、走向瑞金、走向延安、走向中南海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无论时空如何变换,藏在这深山里的王家大屋,我们不应忘记,也不会忘记,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来源于长思想的芦苇 ,作者李根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14

帖子

371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14
发表于 2020-5-7 15: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深山里的王家大屋,我们不应忘记,也不会忘记,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